是與非:全球視野

是與非:全球視野

《是與非:全球視野》是2014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洪忠\ 王寶坤。

基本介紹

  • 書名:是與非:全球視野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法律出版社
  • 作者:陳洪忠 王寶坤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86434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個案是最鮮活的法律。法律不是單純的書本理論,是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發生的真實的事情,它不光是齊家治國,更是柴米油鹽、吃喝拉撒。從個案中解讀法律,更加真實和生動。本書作者們通過對國際事件的精準剖析,帶讀者走進不同國度和不同文化,通過對比來體會中國法治文明的一個個亮點,享受著祖國日益強大帶給我們的陣陣溫馨。在國際視野中,中國夢的實現踩準法治的節奏,發出法治的強音。在書中所寫的許多事件里,都是中國人的第一次,是我們近兩百多年來所期盼的第一次,作者們通過法律視角的筆觸,把中國夢非常生動的一部分已經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作者簡介

陳洪忠,男,1966年5月出生,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律師執業23年,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市律師協會軍事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一法律事務所合伙人、主任、律師。中國律政十大精英律師,北京百優刑辯律師。王寶坤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系國防經濟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防經濟專業。先後就職乾空軍飛彈學院、防化指揮學院、武警北京指揮學院、發改委國防動員中心。律師,曾任某人民法院經濟審判庭庭長,北京市邦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先後出任過上市公司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寧夏賽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圖書目錄

個人擁槍是人權?還是社會之瘡?
——我看美國老兵五角大樓狂殺十二人
美國監控醜聞:竊聽全球、震驚世界
韓亞航空舊金山空難啟示
印度頻發惡性強姦案
血染湄公河,魔頭終伏法
——糯康案
“魚都去哪兒了?”
——中韓漁業糾紛第一案濟州島落判
利比亞大撤僑
——世界感嘆!僑民國民振奮!
後記

序言


古老的中國正在崛起。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後,中國以一個經濟大國的全新形象展示在世界的面前。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
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著法律的完善,中國夢也是法治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明確指出:要建設法治中國!
個案是最鮮活的法律。法律不是單純的書本理論,是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發生的真實的事情,它不光是齊家治國,更是柴米油鹽、吃喝拉撒。從個案中解讀法律,更加真實和生動。
基於這種背景和理解,本套叢書從民生、財經、全球三個廣闊的視野,精選近四十個社會熱點、爭議焦點、法律難點事件、案件,由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開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多家律師事務所的數十位著名專家進行一一解讀,和讀者分享他們的豐富的知識和獨特的見解,讀後讓人受益匪淺。本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彩之作,由於本書的覆蓋面廣,基本上涵蓋了近期發生在各個領域的重要事件、案件,全套叢書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視野系統,實現了對當下法律現狀的全息觀察。
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有自己獨特的閱讀本套叢書的視角。作為本書的編者,我們從下列三個方面來把握了本套叢書的內容,供大家作一個參考:
一、是與非
是與非,就是對與錯。如果是非混淆,甚至是非顛倒,會造成法治的混亂。什麼是區分判斷是與非的標準?公德?習慣?還是人們內心的良知?我們認為,法治社會就應該把法律作為社會生活的根本標準和最高標準,用這個標準去明辨是非、定紛止爭。
現實情況還不盡如此。舉個例子:“紅綠燈”。“紅燈停、綠燈行”是認知率最高的一條交通法規了,但實際情況是紅燈還有人不停,綠燈還無法順行,法規沒有得到很好的遵守。講個故事,說有箇中國小伙子在國內經常習慣性闖紅燈,到某外國後找了個外國女朋友,外國女朋友因為看到他闖紅燈,跟他吹了,說像你這樣的人,連紅燈都敢闖,我不願跟你一起生活,咱們散了吧!小伙子回到國內後又找了一個中國女朋友,這次他學乖了,見到紅燈就停,中國女朋友一看他不闖紅燈,又跟他吹了,說像你這樣的人,連紅燈都不敢闖,我不願跟你一起生活,咱們散了吧!這個故事反映了我們很多人法律認識的一個普遍現狀,到了問題的路口“見機行事”,見到法律的紅燈“能闖就闖”。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樹立法律的權威,用法律標準來處理問題,判斷是非。
本套叢書《時代焦點:是與非》涵蓋民生視野、財經視野、全球視野三個部分,內容所涉,都是比“紅綠燈”問題複雜得多、有趣得多的熱點、焦點、難點事件和案件,其中的是非曲直,由各位專家作者為您娓娓道來,充滿知識與智慧,讀後讓您通過這些鮮活的事例舉一反三,成為一個明辨是非的“明白人”。
二、利與弊
是與非是法律的認知表象,利與弊才是法律的經濟核心。人是趨利避害的,決定人們行為的動因不是守法與違法的判斷,而是利與弊的權衡。簡單地說,如果守法利大於弊,人們就會傾向於選擇守法,如果違法利大於弊,人們可能就會傾向於選擇違法。因此,法治社會應該把利與弊的分配是否科學合理作為判斷法律否科學合理的根本標準和最高標準。“任何人不能從違法行為中獲益”,我們的法律要讓遵守法律的人受益,讓違反法律的人受損,絕不能相反。
舉一個例子:霧霾。霧霾是怎么造成的?空氣污染!空氣污染是怎么造成的?違法排污!違法排污怎么造成的?違法利益!歸根到底,違法排污的利益太大,違法排污的成本太低,違法排污“有利可圖”。現在我們對空氣污染企業的處罰太輕,一點點輕微的罰款,遠遠低於空氣污染企業的巨額利潤,也遠遠彌補不了空氣治理的巨額成本。現在的實際情況是,空氣污染企業在大賺污染黑心錢,人們在被迫用身體為它們買單!如果我們加大處罰力度,提高處罰標準,把空氣污染企業罰得傾家蕩產,還會有這么嚴重的霧霾嗎?一定不會。如果空氣污染違法行為繼續保持“持續獲利”而不受懲罰的狀態,我們將永遠無法消除霧霾。
在一個法治的社會,所有的法律都應該被嚴格遵守,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法律都不需要完善。法律永遠需要動態發展,不斷完善。法律規定是否完善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違法者需要承擔的違法責任規定得是否合理,違法者需要受到什麼處罰?對守法者作出多少賠償?如果違法責任定得過低,監管的板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法律實際上就成了對違法者的保護。在環境保護方面,“違法利益過高,違法成本過低;守法成本過高,守法利益過低”相信是造成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霧霾越來越嚴重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我們的“環境保護法”絕不能淪為實際上的“污染保護法”。
其它方面也是如此,例如本套叢書中涉及的反貪腐問題、拆除北京最牛違建問題、股市監管問題、釣魚島問題等等,事情不同,道理相通,書中多篇文章亦廣泛涉及。
三、知與行
法律是一門“知不易,行更難”的藝術。
“知”需要立法普法,“行”需要司法執行。我們過去有一種理解,其實是一種誤解,一說起法律工作,好像全是法律職能部門的事,其實不然。法治社會,法律是全社會所有部門、所有人都需要參與的事。打個比方,如果法治社會是一個機能健康的人的身體,經濟運行就是身體中流動著的血液,法律體系就是身體中無處不在的大小血管。我們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實現“知行合一”,人人參與立法,人人了解法律,人人遵守法律,人人糾正違法。
有一個故事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有一個中國小伙子到某外國去留學,成績很優秀,博士畢業後去找工作,很多家單位開始對他都很滿意,但後來都拒絕了他,原因是那些意向單位在查詢了他的誠信記錄後,發現他上學期間前後一共有三次坐捷運逃票的記錄,他們對他的個人誠信產生了懷疑,不敢把工作交給他。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是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小事抓起,其社會作用不可小覷!如果各級人大、公、檢、法是法治建設的主動脈的話,社會誠信體系、人民調解制度、社區管理等工作就是法治建設的毛細血管!
法治中國建設是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要靠全社會,不能只靠某些人的努力,更不能一蹴而就。法律執行可以探索嘗試一些新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再好的法律如果僅僅停留在“知”的階段,不去“行”,那就成了空話和笑話。
綜上所述,在法治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本套叢書想通過對書中精選的民生熱點、爭議焦點、法律難點事件、案件的解讀和討論,和讀者一起分享三個主要的觀念:第一,要把法律作為社會生活中檢驗是非的根本標準和最高標準,嚴格執法。第二,要把利弊分配是否合理作為檢驗法律規定是否科學的根本標準和最高標準,完善立法。第三,法治建設需要全民全社會的參與,要“讓法律無處不在”!
歷經三個多月,《時代焦點:是與非》系列叢書第一批將要付梓出版了,心底竟生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直接的感受是一種如釋重負般的輕鬆,在經歷擬立意、選素材、定方案、分配人手、組織召開協調會、約稿、組稿、審稿、定稿等諸多環節後,今天終於告一段落,心底自然輕鬆了許多;接下來的是一份忐忑,關心捧出這份讀物,市場是否買賬,讀者是否滿意,又能如何與客群心理和對這一系列事件、案件的觀感保持近距離的互動和共鳴,又有多少信息是我們想要給予讀者而且是讀者願意接收的?讀者閱後感受又將如何?這一切現在還不得而知,只能靜待讀者的回音。
本套叢書倉促而成,也是一次新的嘗試和探索,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歡迎批評指正!
是以為序。
編者
2014年4月3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