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與異是中國古代美學中的一對術語。“是”,意為正、真、穩;“異”,意為化、變、奇,是我國古代文論中正變結合觀念的一種闡發。唐韓愈在《答劉正夫書》中提出,為文之道,“無難易,惟其是爾”;在《講學解》中稱讚“《易》奇而法,《詩》正而葩”。清劉熙載承接韓愈之說,具體論述了是與異的關係.認為“百世之文,總可以‘奇’、‘穩’兩字判之”(《藝概·文概》)。“奇則所謂異也,穩則所謂是也"《藝概·經義概》)。
主張兩者須合一,相輔相成.若“不異之是”,即正而無變,真而不化,則平庸、無生氣;若“不是之異”,即無正為范,無真之本,則虛妄、失根基。對“不異之正”應濟之以異,使之平衡,對“不是之異”應濟之以是,使之和諧。在美的創造中,只有各種因素和對應關係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如“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