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介紹
位於縣新城區, 面積90平方公里。 30個行政村, 39個自然村,2個社區居委會;有11613戶,4.3萬人;其中女1.7萬人,非農業人口0.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國內生產總值6.7億元, 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24億元、2.63億元和1.83億元。 工業實現利稅3.14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億元。全年糧食作播種面積4343公頃,總產2.3萬噸;瓜菜2800公頃,總產2.1萬噸;種植業產值6328.2萬元。全年造林659.5公頃, 森林覆蓋率達30%,林果總產4000噸;林業產值296.3萬元。年末大牲畜存欄4.1321萬頭, 豬存欄2.77萬頭,羊存欄4萬隻,家禽存欄0.13萬隻,畜牧業總產值1.9億元。 水產品總量1.0968萬噸,漁業總產值9225.7萬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6萬千瓦。 鄉鎮企業總產值29.7億元,利稅3.14億元,其中個體私營企業產
值29.7億元、利稅3.14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6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87元。有中學2處, 國小8處,在校學生共361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醫院2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90部。
沿革
原昭陽鄉1948年前屬沛縣七區,1948年屬臨城縣一區,1951年屬薛城縣十區,1958年屬炬星公社,同年屬夏鎮公社,1959年建昭陽公社,1966年改區,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三孔橋、三孔橋東、十村、寨子、薛河頭、薛河、老壩、微濱、西樓、大捐、南莊西、南莊東、新建、十字河、愛湖、網石16個行政村。
原彭口閘鄉1949年前分屬滕縣沙溝區、埠嶺區、沛縣七區管轄,1948年後屬薛城縣一區、八區管轄,1956年薛城縣撤銷後劃歸微山縣,1958年屬炬星公社,同年屬夏鎮公社,1971年建彭口閘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26.8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轄種口二村、種口三村、種口四村、劉昌莊、蔣莊、西萬一村、西萬二村、西萬三村、西萬四村、西萬五村、西萬六村、後學北、後學南、三官廟、四新、南壩、漸口西、漸口東、蔣集河南、蔣集河北 、恩莊、黃莊、運河、猛進24個行政村。
2000年12月,撤銷彭口閘鄉、昭陽鄉,併入夏鎮。2004年1月,撤銷夏鎮,以原夏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夏鎮街道和昭陽街道,將原夏鎮的三孔橋、十村、三孔橋東、老壩、寨子、南莊東、南莊西、西樓、微濱、新建、愛湖、大捐、薛河、十字河、網廠、西萬一、西萬二、西萬三、西萬四、西萬五、西萬六、蔣莊、劉昌莊、漸口東、漸口西、四新、種口二、種口三、種口四、三官廟、後學北、後學南、南壩、南埠莊、蔣集河南、蔣集河北、黃埠莊村、恩莊、運河、猛進等39個行政村劃歸昭陽街道管轄,辦事處機關駐三孔橋村。
濕地生態旅遊
南四湖人工濕地生態旅遊示範園,位於微山縣昭陽街道辦事處轄區,濕地、水面14萬畝。該工程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覆立項,總規劃面積30萬畝,目前已種植蘆竹720畝,蘆葦200畝,
蓮藕、芡實、菱角等浮游植物100畝,吸引不少鳥類來此安家落戶。先期在新薛河入口處投資300萬元建設的1200畝人工濕地水質淨化示範區,各入湖水質經人工濕地淨化後,達到國家地表水Ⅱ、Ⅲ類水質。到2006年工程全面完工後,將建成濕地30晚畝,其中挺水植物蘆竹、蘆葦、
蒲草、苦江草等栽種面積18萬畝,浮游植物6萬畝,沉水植物4萬畝。
漁業示範園
漁業科技示範園占地面積1250畝,其中水面400畝,台田380畝,有幹部職工46人,擁有固定資產950萬元,漁業渠系配套設備齊全,魚池水源水質清新無污染,重點發展名優新水產良種養殖業。1996年以來被省海洋與漁業廳命名為“山東省名優新水產養殖示範基地”、2001年被國家農學會命名為“全國農業科普示範基地”、2002年被省廳定為“全省漁業標準化示範基地”。作為淡水漁業
養殖基地,以發展無公害健康漁業、綠化水產品為重點,先後發展甲魚、河蟹、原種武昌魚、澎澤鯽、湘支鯽、黃鱔、烏鱧、美國大口胭脂魚、斑點叉魚、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等十幾個名優品種。園區內分設養殖示範區和垂釣中心,使遊客不僅能遊園、賞魚、品湖鮮,還能享受到垂釣的樂趣。
民俗度假村
民俗村內建有湖光風情小路6000米;占地800畝的垂釣池10個;占地20畝自然游泳池1個,安全配套設施齊全;觀荷亭垂釣台6處;蘇菱、芡實、天然菱角等水生植物自采池、水產品捕撈池多處;配有20套高中低檔水上民宅。形成集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水上公園”。
灘涂開發項目
國家總投資2700萬元的微山縣昭陽街道蔣集灘涂澇窪地開發項目正式啟動。蔣集灘涂澇窪地開發區規劃建設面積733公頃,按照“田成方、塘成片、溝渠涵閘配套一體”的原則,組織勞力和機械齊上陣,土方工程已全部完成。該項目區竣工後,將形成台田367公頃,藕池110公頃,養殖水面220公頃,其配套引水渠50條,田間道路50條,輸電線路3000米,架橋6座。在實現開發區農業生產,旱能澆、澇能排的基礎上初步形成魚牧、魚果、魚菜、魚糧、魚林共生,集中養、加工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精品農業科技園區,屆時每畝土地將增收400餘元。
綜合開發項目
西萬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位於104國道南側,東至十字河,西至小泥河,南至湖東大堤,涉及西萬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等六個行政村,農村人口近1萬人,總面積1.1萬畝。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按照縣委、線政府的總體工作部署,以中低產田改造為主要方向,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治理措施。項目區建設按照“方田起步、林網上路、水利先行、綜合配套”的開發思路,首先鋪開以機械施工為主的溝渠道路工程和林網工程。共整修和新鋪6—10米寬的生產路3縱6橫,全長1.3萬米,新開挖溝渠21條,完成土方24萬方,高標準新植樹木4萬棵,項目區初步形成方田、林網框架。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