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

昭王,一般指周昭王

周昭王(?~前977年),姬姓,名瑕。周康王姬釗之子,周朝第四任君主。姬瑕在出土青銅器銘文中多作卲王。

周昭王繼位後,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80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虎方、荊楚、揚粵等地,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周昭王十九年下半年,昭王第三次親帥六師南征,因驕傲輕敵,在渡漢水時,乘坐由楚人獻上的船,船至中游解體,昭王墜入水中,死於漢水之濱。經過這次重大的挫敗,周王室對江漢地區的控制被削弱,楚國在漢江地區逐漸發展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昭王
  • :姬
  • :瑕
  • 執政時間:19年
周昭王生平,周昭王死因,周昭王南征,

周昭王生平

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虎方、荊楚、揚粵等地,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
昭王昭王

周昭王死因

周昭王在位19年,困擾害百姓而被船民設計淹死,葬於少室山(今河南省登封縣嵩山中的少室山)。姬瑕自幼養尊處優,即位後又沒有賢能的大臣勸諫、輔佐,所以生活很快就奢侈荒唐起來。他酷愛奇花異草,飛禽走獸,不少佞臣就投其所好,今天奉獻珍禽,明天貢上異獸,以此博取賞賜和升官。

周昭王南征

《左傳》等書記述,周昭王在十九年的下半年親率六師攻打虎方、荊楚、揚粵等地。周師浩浩蕩蕩開到漢水邊準備渡江,碰到了異常的天氣。漢水邊的土人痛恨周人的騷擾暗中進行破壞,徵集的渡江船只有的是用膠粘接船板而成的。因乘坐的渡船在漢水中流膠溶板散,昭王和隨從貴族祭公等人葬身魚腹。南蠻軍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遭到了全軍覆沒的慘敗。對這場不光彩的敗仗,正統的史家用“南征而不返”一語帶過,對戰爭的細節甚少論及或語焉不詳。
二千九百八十年前,即公元前980年前,周朝第四任國君昭王在位。周昭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天子,不願意坐享其成,經常親率甲兵征戰四方。在他統一北方之時,南方的虎方日益強大,尾大不掉,居然不向天子納貢;特別是江南的揚越各部控制了戰略物資江南銅礦資源,掌握了銅綠山銅基地,這就等於卡住了中央政權的脖子,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因此昭王不辭勞苦,不避艱險,三次興兵親征江南。
昭王第一次南征很順利。他和貴族過伯、鼒、某馭等率領大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成王分封的所謂“漢陽諸姬”的漢北各姬姓諸侯一路歡迎王師,並陸續地派軍隊參加王師,昭王所統領的人馬越來越多,一路浩浩蕩蕩南下,所向無敵,楚國在漢北所建立的幾個據點,都被王師拔掉了,王師俘獲了大量楚兵,繳獲了不少物資,再加上各姬姓諸侯的貢獻,王師兵多糧足,無後顧之憂,一直打到長江邊。昭王和大臣們商量:打不打到江南去?過伯說:“打過去!揚越占領著銅綠山銅礦,不按時向天子貢獻銅塊,想卡我們的脖子。這跟堯舜禹時的三苗一樣,不打是不行的。”鼒說:“我也贊成打。我們這次兵多糧足,一路下來,打得楚國退回漢水西面不敢迎戰。以此軍威渡江,可謂先聲奪人,揚越必然敗退,我們正好占領銅綠山銅礦。”某馭說:“攻占銅綠山容易,要守住它就難。我們的大軍不可能長駐於此,大軍一走,揚越一定又要來爭奪銅礦,如何才能長期占領呢?”昭王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我們這次出兵的理由,本來是說懲罰虎方不納貢。其實原來規定楚國的貢品是包茅等雞毛蒜皮的東西,他貢不貢也無所謂。我們出兵的真正目的是占領江南銅礦,銅材是關乎國家興衰存亡的戰略物資,是勢在必爭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過江!”過伯等連忙說:“大王說的極是。那我們就先打過江去,再看情況決定如何駐守吧。”於是除留一支人馬在江北守衛渡口以外,昭王親率大軍渡江南下。
揚越的鄂部落早就聽說王師南下,一路打得荊人不能招架,現在見大軍乘勝渡江而來,不敢迎戰,連忙將主力退至南面的大山里去,將銅綠山銅礦拱手讓出。昭王輕而易舉地占領了銅綠山,獲取了大量銅材,除留作朝廷御用外,從征貴族每人都分得不少銅材,他們拿回去以後用來鑄造了很多青銅禮器、兵器和其他各種高級用具,他們並在青銅祭器上鑄字記載了這件事。
這次勝利來得太容易了,昭王就忽視了長期占領的難度,只留了少數兵力鎮守銅綠山,大軍都撤回中原去了。沒想到大軍剛一回到中原,鄂國又反撲過來。鄂部落撤到南面大山中去的主力部隊,打聽到王師主力撤回北方去了,他們立即回來奪取銅綠山銅礦,昭王留下的少量駐軍當然不是他們的對手,很快被趕出了銅綠山,僥倖逃過長江,又遭虎方阻擊,逃回中原的已所剩無幾了。
再說昭王回到京城,慶祝勝利板凳還沒有坐熱,就接到了敗逃回去的將士的報告,得知鄂和虎方又反了,銅綠山銅礦又丟失了,朝廷的銅材又短缺了,於是決定第二次御駕親征。過伯等勸昭王:“將士們剛回來不久,沒有休整好,連續出征,恐怕吃不消,還是過一、兩年再說吧!”昭王說:“不行!揚越和虎方這些蠻夷竟敢如此無理,不僅不向朝廷進貢,反而還敢攻擊王師,這還了得!非給點顏色他們看看不可!”於是決定第二次南征。
第二次南征,昭王特為派出兩員得力大將:任命南宮為元帥,中為先鋒。中帶領軍隊先視察漢陽諸姬姓諸侯,為大軍開路,為昭王在鄧國和曾國準備行宮。中由鄧國、鄝國、泛國、唐國、曾國,一直視察到江邊。昭王和南宮領著大軍隨後跟進,消滅了江北的虎方,又渡江攻打鄂國,將鄂和揚越其他部落打得四散而逃。中最先攻占鄂地並在那裡駐軍,王師再一次占領銅綠山,又獲取了大量銅材。昭王班師渡江北上,在唐國大會漢陽諸姬姓諸侯,論功行賞,昭王說:“這次南征,中立了頭功。”賞給中很多銅材和馬匹,南宮元帥也賞賜中很多東西。昭王回到北方以後,在寒國的臨時軍帳里,又派太史傳令,將衤鬲土賜給中作采邑。中用昭王賜予的銅材鑄造了一批青銅禮器,並在這些青銅器上刻鑄了文字,記載了這次戰爭和他所得的賞賜,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安州六器”的銘文。
公元前977年,昭王第三次南征,這次又打了勝仗,又到了銅綠山,還獲得了兩件稀世之寶,一是一塊重達上百斤的自然銅塊,一是一塊重七、八十斤的孔雀石。昭王得到了這兩塊大礦石,喜不自禁,愛不釋手,親自督促裝在自己的座車上,說是要帶回鎬京去作鎮國之寶。沒想到這兩件寶物卻要了他的命。原來他的座車,因有很多銅裝飾,比一般的戰車起碼要重一倍,而他和同車的蔡公都比較發福,兩個人共重300多斤,他的侍衛官辛余靡身長體壯,足有200斤重,還有駕車的,這些本來就超重了,現在又加上這兩塊寶貝,顯然這乘車是嚴重超載了。可是昭王因為是得勝回朝,有些得意忘形,對存在的危險一點也沒有察覺。就在他班師回程,離開銅綠山不久,在過金湖浮橋時,前面的車馬都平安無事的過去了,等到他的座車一到湖心,浮橋承受不住,突然垮塌了,昭王和蔡公都掉到水裡去淹死了。辛余靡雖會游水,但他從水裡拉起來的只是兩具遺體。從此人們就把這一片金湖叫天子湖。
昭王死後,周兵因為是在班師途中,就秘不發喪。這一方面是怕動搖己方的軍心,另一方面是怕鄂和揚越其他部落知道了會乘喪出擊。從征的大臣們將昭王和蔡公的遺體放在有帷簾的車中,說是他們落水受涼生病了,一直到回到鎬京後才發喪。從此周天子再沒有親徵到江南的,周王朝失去了對銅綠山銅基地的控制權,也就失去了源源不斷的銅材,周王朝的國力從此日衰,周朝的青銅文化成就也就遠遠不如殷商時期。
70年代在周原出土了一批微氏家族的青銅器,其中對西周史事記述的最重要銘文是穆王時代的《史牆盤》,作器人牆世代為周王室的史官(乍冊)。史牆對昭王南征作了完全肯定的評價。銘文說:“弘魯昭王,廣批荊楚,唯狩南行”,說昭王大規模地撻伐荊楚,因為巡狩而到了南方,從而讚揚昭王事業的宏偉(弘魯),銘文中全無“南征不返”之類的遮掩之詞。
收藏在北宋《博古圖錄》和薛尚功《鐘鼎彝器款識》等書中的著名的安州六器是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在安陸(今湖北孝感)出土的一組有銘文的西周中期的青銅器,包括兩件中方鼎、中觶等器,作器人是曾跟隨昭王伐楚的貴族“中”。考古學家綜合研究了這六篇銘文,發現了以往少為人知的昭王南征的紀事。例如中方鼎記述了昭王十六年伐楚,曾命貴族“中”先去南國準備行宮。中方甗則記錄了“中”所走路線經過的地方,其中有方鄧、鄂師、漢中洲等。在另一件中方鼎的銘文中說到昭王十六年伐楚獲勝凱旋歸來,賞給貴族“中”采地(邑)。從各銅器的銘文分析,昭王伐楚是動員了大量的人力,規模也大,有許多貴族都跟隨昭王。
根據安州六器和其它有關青銅器銘文的考察,昭王十九年南征這場喪師之戰:開始時形勢是很好的。周王進軍的路線是從唐國(今湖北隨州北面)出發,經過厲國、曾國向南順利推進。為了壯大聲勢,昭王還派出使臣到長江中游的大小邦國,爭取支持。昭王本人則率師沿江而上,直抵夔國邊境(今湖北秭歸)。上述青銅器銘文的考釋成功,提供了關於昭王南征這一段重要歷史的珍貴資料,使先秦古籍得到增補和充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