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人物誌之——諸子百家,英文名是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代表人物是老子,孔子,孟子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諸子百家
- 外文名: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 背景:春秋戰國
- 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孟子等
諸子百家,1老子,2孔子(前551一前479),3孟子(約前372—前289),4莊子(約前369—前286),5荀子(約前313—前238),6墨子,7韓非,8李悝,9叔梁紇(音he),10慎到,11申不害,12公孫龍(約前325~前250),13伯樂,14鄭國,15李冰,16石申(約前4世紀),17甘德,18扁鵲(約前407—前310),19魯班,20宋玉,春秋戰國時的女人,1 西施,2 鄭旦,3 趙姬(生不詳卒於前228年),4褒姒,5鄭袖,
諸子百家
1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學派主要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做過周朝史官。孔子曾向其問禮,後退隱,著《道德經》(即《老子》);一說即老萊子,或太史儋。《老子》書是否為其所著,歷來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大體反映其思想。即以“道”為核心,說明宇宙本質、構成、生滅、變化,提出“道生萬物”、“有生於無”,認為道無狀無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但“道法自然”,有本質、規律的含義,提出“反者道之動”,認識到事物的對立與統一及轉化與運動,但忽視轉化的條件和運動的發展上升特徵。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剛強進取;主張直覺冥想,絕聖棄智;抨擊時政,主張無為而治,知足不爭;反對戰爭,認為戰亂之源在於人為與物慾;要求回歸自然,主張“小國寡民”、“結繩而用”。又有“見素抱樸”、“大音希聲”等倫理、美學觀點。學說影響深遠,為後世各派吸收、闡發。道教奉之為教主,封建統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稱號。
2孔子(前551一前479)
儒家學派的創立者,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貧賤,成年後做過管糧草和畜牧的小官。後聚徒講學,首開“私學”之風,曾任魯司寇。為抑制三桓家臣權勢,定計墮三都(毀三家都邑),結果失敗。又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然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又刪修《春秋》,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思想上從天命論出發,倡導以“仁”為核心的學說。“仁”即“愛人”,因提倡“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但“仁”必須合乎維護貴族等級秩序的“禮”。政治上維護貴族統治,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崇尚德治和教化,反對苛政與酷刑。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學而優則仕”,以及“因材施教”,“不恥下問”等。其學說成為漢以後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一直被封建統治者奉為聖人。其門人將他的言論輯錄成《論語》一書,成為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材料。
3孟子(約前372—前289)
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於子思門人。週遊齊、宋、滕、薛、魏等國,做過齊宣王客卿,後不見用,退而著述以終。推崇周制,以繼承孔學為志,將其“仁”學發展為“仁政”說。主張省刑薄稅,制民恆產。拒楊、墨之學,倡王道政治,以土地、政事、人民為政之三寶,肯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不仁不義不可為君,不可誅之。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認為人有良知良能,只需發揮仁、義、禮、智四大善端,便可以“知天”。又提出不動心、求放心,存夜氣、養浩然之氣的精神修養途徑。另闡述倫理學與認識論相統一的天人合一之論。闡發子思之學,繼承孔子之說,成思孟學派,為孔學正宗,有“亞聖”之譽。著作有《孟子》十一篇。
4莊子(約前369—前286)
戰國時哲學家,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與惠施友善。家貧,曾借粟於人。相傳楚威王聘為楚相,堅辭不就。繼承發揮老子思想,以“道”為世界的本原,認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無為無形,可得而不可見。又以為萬物無時不變化推移,原因在於其內部有兩種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認為,事物之間本質上無差別。要求人們安時處順,逍遙自得,順應世俗,隨遇而安。為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善用寓言,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頗有藝術價值。著作有《莊子》(其中外、雜篇為其後學所作)。
5荀子(約前313—前238)
戰國時趙國人,名況,字卿,漢人避宣帝諱,稱孫卿。初遊學於齊,齊泯王末年,上書齊相,不用。去齊追楚,齊襄王時返齊,三為稷下學宮祭酒(學長)。公元前 266年,應聘至秦,見秦昭王及秦相范睢。讚賞秦國之政治清明,民風淳樸。後返回趙國,曾和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議論兵法,約於楚考烈王八年(前255 年),任楚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著書授徒以終。弟子甚多,以韓非、李斯和漢初傳授《詩經》之浮丘伯最著名。出身儒家,尊崇孔子,又廣泛吸取各家精華。其思想「近於法家」,「又有近於墨家者言」(傅山《荀子評註》手稿)。對先秦哲學進行總結。批評天人合一和世俗迷信,強調「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即人之生理本能,天生好逸惡勞,只有禮法仁義才能「化性起偽」,使之改惡向善。反對「道德之極」。說理透徹,思想嚴謹。著有《荀子》傳世。?
6墨子
即墨翟,戰國時魯國(一說宋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初習儒術,因不滿其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其學說與儒學並稱顯學。曾仕於宋,游於齊,使於衛,屢次赴楚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後客居魯陽(今河南魯山),復欲往越未成。反對諸侯間兼併戰爭,曾自齊步行十晝夜赴?楚止其攻宋,又阻止魯陽文君攻鄭。生平崇尚夏禹,勤勞克苦為他人,摩頂放踵,利天下則為之。提出「兼愛」、「非攻」、「尚賢」、「節葬」等主張,著有《墨子》一書,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資料。
7韓非
戰國時韓國人,出身貴族,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師事荀子,曾數次上書韓王安修明法度,不見用。著作傳入秦國,得秦王政賞識。後出使秦國,得見秦王。不久,遭李斯、姚賈讒害,自殺於獄中。其學說兼采商鞅、申不害、慎到的觀點,提出法、術、勢三者結合的法治思想,主張中央集權,君主專制,認為治國應「不務德而務法」,重耕戰,輕商業,倡言武力統一。反對是古非今,強調獨尊法家。他的思想集先秦法家之大成,為專制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著有《韓非子》一書,今有五十五篇。
8李悝
戰國初期法家的始祖,曾被魏文侯任用為相,主持變法。經濟上主張「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在豐收之年國家要以平價購買餘糧,在災荒之年國家則以平價售出糧食,強調要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之年。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於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之一。他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的《法經》一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內容包括盜、賊、囚、捕、雜、具六法,現已失傳。其言論見於《漢書·食貨志》、《晉書·刑法志》等,《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9叔梁紇(音he)
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的生身父。叔梁紇曾是公元前11世紀周代諸侯國——宋國(今河南商邱一帶)君主的後代。後來,流亡到魯國的昌平陬(音zou )邑(今山東曲阜市鄒城)。他人品出眾,博學多才,兼會武功,且又是陬邑的大夫(古代高級官職)。
公孫龍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公孫龍,相傳字子秉,趙國人(今邯鄲),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間。他的生平事跡已經無從詳知。他可能較長時間作平原君的門客。《《呂氏春秋·審應覽》載,公孫龍曾與趙惠文王論偃兵。趙王問公孫龍說:“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龍回答說:“ 趙國的藺、離石兩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喪國的服裝,縞素布總;東攻齊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慶祝。這怎能會偃兵?” 《呂氏春秋·淫辭》說:秦國跟趙國訂立盟約:“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過了不久。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秦王使人責備趙惠文王不遵守盟約。趙王將這件事告訴平原君。公孫龍給平原君出主意說,趙可以派遣使者去責備秦王說,秦不幫助趙國救魏,也是違背盟約。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 年),秦兵攻趙,平原君使人向魏國求救。涪陵君率兵救趙,邯鄲得以保存。趙國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平原君請求增加封地。公孫龍聽說這件事,勸阻平原君說:“君無覆軍殺將之功,而封以東武城。趙國豪傑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為相國者以親故。夫君封以東武城,不讓無功,佩趙國相印,不辭無能,一解國患,欲求益地,是親戚受封,而國人計功也。為君計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接受了公孫龍的意見,沒有接受封地。公孫龍善於辯論。《公孫龍子·跡府》說,公孫龍與孔穿在平原君家相會,談辯公孫龍的“白馬非馬”。晚年,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使與公孫龍論“白馬非馬”之說。公孫龍由是遂詘,後不知所終。公孫龍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孫龍子》一書中。《漢書·藝文志》名家有《公孫龍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跡府》,是後人匯集公孫龍的生平言行寫成的傳略。其餘五篇是:《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其中以《白馬論》最著名。
10慎到
戰國時趙國人,又稱慎子。學黃老道德之術,與田駢齊名,曾在齊稷下學宮講學,受上大夫之祿。主張法治,提出尚法必重勢,立法雖可因循自然,而行法必賴於威勢,其「任勢」學說,被韓非所吸收繼承。因而後世將其歸於法家。《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其「著十二論」,《漢書·藝文志》法家類著錄《慎子》四十二篇,現僅存七篇,收入《守山閣叢書》、《諸子集成》。
11申不害
戰國時代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精於刑名學,提倡治政重術。相韓十餘年,令弱小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12公孫龍(約前325~前250)
中國戰國時期哲學家。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戰國末年趙國人。能言善辯,曾為平原君門客。他提出了“離堅白”、“白馬非馬”等命題,認為對於“堅白石 ”,“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強調視覺與觸覺的差異故“堅白石二”。又分析一般與個別的關係,強調 “白馬”(個別)與“馬”(一般)的區別,得出“白馬非馬”的結論。公孫龍還提出“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論,強調“名”必須有確定性,此名專指此實,彼名專指彼實。他還就概念的分類進行了初步探討,提出了一些有關概念異同關係的重要見解。公孫龍的觀點誇大了事物和概念的差別性,否定了事物和概念的同一性,但他並非通常意義上的詭辯家,其許多觀點具有開創性,推動了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發展。《漢書·藝文志》載公孫龍著《公孫龍子》是研究公孫龍思想的主要資料。
13伯樂
傳說古時善相馬者。1、秦穆公之臣。曾薦九方堙為穆公相馬。一說即孫陽,稱孫陽伯樂。2、春秋末趙簡子之臣郵無恤(恤或作正),字子良,號伯樂,又稱王良,善御馬、相馬。
14鄭國
戰國末水利家。韓國人。受韓命赴秦,企圖以興修水利消耗秦國力,阻止其吞併別國。其謀為秦所識破,但仍以他主持開鑿鄭國渠。此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河,長達300餘里,修好後溉田4萬餘頃。遂使“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
15李冰
戰國末水利家,四川人。秦昭王時任蜀郡守。公元前256—前251年主持修建都江堰,並在四川興建許多水利工程。
16石申(約前4世紀)
戰國時魏國人。天文學家。著有《天文》8卷,西漢後被尊稱為《石氏星經》。其中有關121顆恆星的赤道坐標位置的記載,公認是現已知世界最早的星表。為後人進行許多天體測量奠定了基礎。
17甘德
戰國中期天文學家。楚國人,一說齊國人。與石申測定記錄黃道附近的恆星位置,為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據傳他測定恆星118座,511個。著有《天文星占》八卷(佚)。後人將其與石申的《天文》合為《甘石星經》。
18扁鵲(約前407—前310)
戰國時醫藥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反對巫術治病,有豐富醫療知識,曾遊走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史記》、《戰國策》里載有他的傳記和病案,並推崇他為脈學創始人。
19魯班
春秋魯國建築工匠。公輸氏,名般。創製攻城雲梯和磨粉之磑等器具。據傳又發明鋸子等木作工具。舊時建築工匠尊為祖師。
20宋玉
戰國楚辭賦家,後於屈原或稱是屈原的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他和唐勒、景差,「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漢書·藝文志》著錄宋玉賦十六篇,頗多亡佚。《隋書·經籍志》著錄《宋玉集》三卷,已失傳。其流傳作品,〈九辯〉最為可信。篇中敘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傷,流露出抑鬱不滿的情緒。
春秋戰國時的女人
1 西施
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國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見於《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明梁辰魚據此故事,編為傳奇《浣紗記》。?
2 鄭旦
鄭旦是歷史上一位與西施齊名且同樣具有愛國情懷的剛烈女子。約在公元前490年,鄭旦被越王勾踐選中與西施,教以禮儀,習以歌舞,獻吳王為妃,以迷惑吳王夫差,離間其君臣關係。她們臨危受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扮演了使者和間諜的角色。公元前473年,越國軍隊攻占了吳國都城姑蘇,滅掉了吳國。現在家鄉人的心目中,鄭旦是永遠的女中豪傑。他們以她為榮,他們敬仰她。現今鸕鶿灣村仍以鄭姓為主,村北臨江建有鄭旦亭,以紀念這位愛國女子。
3 趙姬(生不詳卒於前228年)
趙姬,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出身於富商的家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后。趙姬原是巨商呂不韋的愛妾,被呂不韋視為至寶,當她懷上了呂不韋的兒子時。被政治思維敏銳的呂不韋送趙姬於異人。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一月,她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為政,秦國國君姓嬴,便叫嬴政,又因生在趙國,所以也稱趙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十九年)帝太后死於鹹陽宮。
4褒姒
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她甚得周幽王寵愛,生下兒子「伯服」。褒姒生性不愛笑,幽王為取悅褒姒,舉烽火召集諸侯,諸侯匆忙趕至,卻發覺並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狽退走。後來,褒姒勾結權臣,廢申後和太子「宜臼」。申後之父聯絡鄫侯及犬戎入寇,周幽王舉烽火示警,諸侯以為又是騙局而不願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弒,褒姒亦被劫擄。
5鄭袖
戰國楚懷王寵妃。鄭袖美貌而極妒,性聰慧。楚王寵愛魏美人,鄭袖設計讓懷王割了魏姬的鼻子。傳說中,鄭袖迷戀三閭大夫屈原而不得遂誣告屈原,令懷王疏遠之,將之發配漢北。屈原終身鬱郁不得志。鄭袖還干預朝政,收受賄賂,放走張儀,令楚國終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