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秋內傳》
- 別稱:《左傳》、《春秋左氏傳》
- 作者:魯國人左丘明
- 相關知識:相傳左丘明是個盲人
簡要概述,內容結構,簡要概述,敘述方式,編年體例,
簡要概述
《左傳》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共三十五卷。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既是一部戰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學名著。相傳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傳》傳文比《春秋》經文多出13年,實際記事多出26年(最後一件事為略提三家滅晉),以《春秋》記事為綱敘事,其中有說明《春秋》書法的,有用實補充《春秋》經文的,也有訂正《春秋》記事錯誤的。全書絕大部分屬於春秋時候事件,但全書的完成已經進入戰國時期。這些都說明《左傳》與《春秋》的密切關係。
《左傳》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有些學者則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因為《左傳》中某些文章的敘事風格與其他不符,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套用文,給後世套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鑑。僅據宋人陳騤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後人認為檄文也源於《左傳》。並且,本書在我國的文學界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對史學也有巨大的貢獻!
內容結構
《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取材於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
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評論。
《左傳》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它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它補充並豐富了《春秋》的內容,不但記魯國一國的史實,而且還兼記各國歷史;不但記政治大事,還廣泛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賬式的記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統、有組織的史書編纂方法;不但記春秋時史實,而且引征了許多古代史實。就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這就大大提高了《左傳》的史料價值。
簡要概述
敘述方式
作為編年史,《左傳》的情節結構主要是按時間順序交代事情發生、發展和結果。但倒敘和預敘手法的運用,也是其敘事的重要特色。
倒敘就是在敘事過程中回顧事件的起因,或者交代與事件有關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記載了鄭穆公蘭之死,然後回顧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夢見天使與之蘭,懷孕而生穆公,故名之蘭。
《左傳》中還有插敘和補敘,性質作用與倒敘類似。這些敘述,常用一個“初”字領起。預敘即先敘出將要發生的事,或預見事件的結果。
《左傳》以第三人稱作為敘事角度,作者以旁觀者的立場敘述事件,發表評論,視角廣闊靈活,幾乎不受任何限制。個別段落中,作者也從事件中人物的角度,來敘述正在發生的事件及場景。如寫鄢陵之戰“楚子等巢車以望晉師”中陣地的情況,完全是通過楚子和伯州犁的對話展示出來的。(成公十六年)
編年體例
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錄了當時各方面的歷史,共18萬字。
1.隱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莊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閔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13.書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