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痕處處落紅飄飄:徐志摩漫話世情》主要收錄了徐志摩生前所創作的小說。徐志摩的詩歌、散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享有盛譽,他創作的小說卻長期被人遺忘,事實上。徐志摩生前極重視小說創作,他創作、翻譯的小說受到沈從文等名家的讚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痕處處落紅飄飄:徐志摩漫話世情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頁數:151頁
- 開本:16
- 作者:徐志摩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天津人民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春痕處處落紅飄飄:徐志摩漫話世情》的出版,可以讓讀者對徐志摩的文學成就有更真實全面的認識。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年—1931年),浙江人。原名章序,字桶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一九一八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1931年11月19日南京北上時飛機失事,不幸遇難。他的主要作品有詩歌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集《輪盤》;戲劇《卞崑岡》;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等以及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圖書目錄
春痕
兩姊妹
老李
小賭婆兒的大話
一個清清的早上
船上
“濃得化不開”(星加坡)
“濃得化不開”之二(香港)
死城(北京的一晚)
家德
輪盤
璫女士
給抱怨生活乾燥的朋友
年終便話
守舊與“玩”舊
再論自殺
《一封情書》按語
求醫
想像的輿論
話匣子(一)
——《漢姆雷德》與留學生
話匣子(三)
——新貴殃
青年運動
至凌叔華(片段)
至胡適
高爾基記契訶甫
兩姊妹
老李
小賭婆兒的大話
一個清清的早上
船上
“濃得化不開”(星加坡)
“濃得化不開”之二(香港)
死城(北京的一晚)
家德
輪盤
璫女士
給抱怨生活乾燥的朋友
年終便話
守舊與“玩”舊
再論自殺
《一封情書》按語
求醫
想像的輿論
話匣子(一)
——《漢姆雷德》與留學生
話匣子(三)
——新貴殃
青年運動
至凌叔華(片段)
至胡適
高爾基記契訶甫
序言
陸小曼曾說,徐志摩在小說創作方面的成就,遠不能與他的詩歌散文成就相比,“他缺少寫小說的天才,每次他老是不滿意,我看了也是覺得少了點甚么似的”。這評語大致是不錯的,徐志摩在編撰故事方面,確實沒有他在詩歌散文上那種天馬行空般的瀟脫飄逸之氣。徐志摩自己也承認,“我實在不會寫小說,雖則我狠想學寫”。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對小說創作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心目中,也有好的小說的標準:“我常常想像一篇完全的小說,像一首完全的抒情詩,有它特具的生動的氣韻,精密的結構,靈異的閃光。”在為凌叔華小說《花之寺》寫的廣告詞中,他對小說寫作提出了很有些見地的說法——
“寫小說不難,難在作者對人生能運用他的智慧化出一個態度來。從這個態度我們照見人生的真際,也從這個態度我們認識作者的性情。”
無疑,徐志摩提出了一個小說家不可迴避的論點:必須觀照社會與人生,讓讀者從小說中去感悟人世的悲歡和人生的真諦。
正因為有這樣的看法,所以徐志摩的小說便與現實生活、人際遭遇息息相關。他的小說未必有跌宕起伏的情節,總體上呈一種憂鬱的色調,一番人世的嘆惋,卻也深刻反映了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情狀。由於徐志摩的小說創作數量有限,本書在收錄其側重於世情世態的小說以外,也收錄了他的一些有關人情世態的散文,本書總體上是要給讀者呈現一幅那個時代的世情圖景。
徐志摩的小說很寫實,其特點不在於情節的曲折,而在於對某些細節的深入刻畫,尤其是在人物心理描寫方面,惟妙惟肖。就內容而言,主要為愛情故事、社會與人生故事、童話故事等。
《船上》寫一個二十歲的城市女孩與媽媽坐船到鄉間去,第一次如此親近大自然,讓她充滿了新奇感,“她恨不得自己也是個鄉下孩子”,自由自在。故事情節很簡單,而描寫姑娘的心理卻十分細膩。《一個清清的早上》是關於單相思的號先生的描寫: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想著那女郎愛自己嗎?懂自己嗎?“她要是真做了我的……哈哈……”要是讓她挽著自己的臂膀一起出去,讓旁人見了羨慕,那是怎樣的得意……哼,別做夢了,越想越煩,只好起床,高喊:老崔,老崔,打洗臉水!對一個胡思亂想的人心態的描寫,可謂入木三分。
《老李》也有細緻的心理描述。對於這個整天想著算學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怪人的心態,作者很幽默地說他總是在學校走廊“獨自低頭伸著一個手指走來走去”,風光、金錢、男女、名利、遊戲、風雅,全不在他心上;然而面對族人與他爭校長職位、爭家族祭產,他又是毫不退讓的。故事的結局出人意料地悲慘:他被族人殺了!這情節使平鋪直敘的文字陡現波瀾。
《春痕》描述了青年人之間的愛戀,不同的鮮花在春、夏、秋不同的季節中,流露著相同的美麗光彩。愛,總是很令人神魂顛倒的。然而,歲月催人老。十年的光陰,讓春痕當年可愛的影像,失去了妖艷的顏色,淡化在了輕靄薄霧之中。故事透著纏綿,而結局出人意料,沒有給讀者一個團圓的收尾,倒使小說情節有了一個大的起伏。關於這篇小說的社會內涵,徐志摩說是蘊含著“一個人道的抗議”,即抗議“世俗的習慣”,“讓人做妻做母負擔之慘酷”。
《兩姊妹》屬於意識流一樣的作品,作者顯然偏重於表現女人對過往的懷念、對當下境況的厭惡的情緒,而不在於故事情節本身發展的來龍去脈。
《“濃得化不開”(星加坡)》中細緻的心理描寫,也呈現的是一種意識流。主人公廉楓在夢中,神遊於鮮花艷草、女人肉色,以及戲劇里唐明皇、正德皇帝的生活之中,還坐在飛馳於柔波暖風中的廠車裡,感受西洋與中土交織的湖光山色。他希望得到愛,然而待他從夢中醒來時,感覺鮮花、奶油和女人等等,那一切都顯露著青面獠牙的可憎面目。小說沒有很完整的情節,卻充滿了奇幻色彩,上天入地,很符合思想意識的奔放不羈。
以廉楓為主人公的小說有三篇,構成一個系列。第二篇是《“濃得化不開”之二(香港)》。這一篇寫廉楓在香港上山遊覽的感受。一邊是一位讓他想入非非的美麗女郎,讓他產生無邊的詩情;另一邊是一位拖著病體往山上挑磚瓦的女勞工,操著破爛的粵音向他要錢,讓他眼前總浮現著那“焦枯得像貝殼似的手”。最終,所有風花雪月都一掃而光,“他的思想幾乎完全中止了活動”。這也反映了作者對於苦難社會所表達的無奈,縱有一腔情懷,也難以神思與遐想。
第三篇《死城(北京的一晚)》則更切中時弊。廉楓來到北京,無意間走到一個白茫茫的曠場,那竟然是個外國人的墓地,在那月下詭異的氛圍中,他在一個姑娘的墳前作人生苦痛的心靈交流。而一位看守墓園的老者的出現,將廉楓那與墓墟中人作伴的詩心拉回到現實中來。他們的對話,正是淒涼的現實世界的沉痛對白,而那位年輕人卻還提了一個可笑的問題:“那你愛不愛北京?”得到的回答當然是:人窮了,人苦了,人老了,無路可走,還有什麼愛不愛?“活不了,就得愛死!”那個時代的北京,就像個死城!——作者為我們展示出一幅淒楚蒼涼的人生圖畫,讓人感到,在那樣的社會裡,生與死,已經沒有了區別!在徐志摩的小說中,這一篇應當是直面現實黑暗、揭示人生悲涼的好作品。
從邵洵美續寫《璫女士》時設“廉楓”一角色暗指徐志摩來看,上面三篇以“廉楓”為主人公的小說,或許正是徐志摩自身見聞的寫照。
《家德》也是一篇記述普通人人生故事的小說。這樣平凡的人處處可見,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卻依然對生活充滿樂觀。包括家德的媽媽,總是能漠視一切困苦而笑對人生,以致有人用一句很詩意的話來比方她為:“山樓上去看太陽——滿眼都是亮。”
《輪盤》講的是一位小姐賭博後的心態及母親和僕人的勸慰。賭注輸光了,還會惦著扳回運氣,而事實上終將與她家“老五”一樣,由斯文的小姐變成為妖氣的“鬼”。即使如此,她仍忍不住要把最後的最珍貴的珠項圈拿出來,猶豫著是不是把它也作為最後的賭注再去一搏。小說沒有太多的情節與對話,而是通過對“三姐”的心理描寫,活脫出賭紅了眼的人的絕望神情與心靈扭曲,不能不令人慨嘆甜美的女人如何變成了墮落的魔鬼!
《璫女士》在徐志摩的小說中有著特別的意義。它是為紀念左翼青年作家胡也頻被害而創作的,可惜只寫了前面部分,未寫完。後來邵洵美進行了續寫,卻仍是未竟之作。小說主人公“璫女士”被公認為就是丁玲(只是丁玲本人未曾承認)。這是徐志摩唯一一篇寫血雨腥風中革命者與反動派鬥爭的小說。璫女士的丈夫蘩是為了剷除窮苦、爭取窮人的幸福,而被反動當局逮捕。璫女士即使不能十分理解愛人的思想,但也深知他的動機是純潔的,因而在這樣的黑暗時刻,璫女士的心也是不肯向黑暗勢力低頭的。這篇小說中也有大量的心理描寫,而故事情節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則又是他的其他小說所不具備的。
還有《小賭婆兒的大話》、《香水》,屬童話故事。
除了在小說中反映社會現實、反映人的心理,徐志摩在許多散文中,也對人情世故、對社會現實作了論說。
其內容一是有關人生問題。
一位年輕人給報紙編輯寫信,抱怨生活的乏味無望,徐志摩寫了《給生活乾燥的朋友》,他沒有擺出一副尊者的面孔去教導抱怨生活的青年,要如何如何滿懷信心、勇往直前,而是富於同情心地慨嘆:“我向我的窗外望,暗沉沉的一片,也沒有月亮,也沒有星光,日光更不必想。”現實社會是黑暗的,找不到一個“與乾燥脫離的生活的意像”。
有人談論自殺,認為自殺願望的形成,“至少也能增加不少無畏的精神,至少可以不怕死”。徐志摩認為不能鼓勵自殺行為,活著,其實比死更難,死,是“思想上找不到出路時”所採取的“最消極或是最積極的方向——死——走去完事”。尤其在當時那樣的社會裡,自殺根本不能感化社會,“聖人早已死完了,我們活著都無能為力,何況斷氣以後”。這不啻是對社會的嚴厲批判。
其二是人在時局動盪中對命運的無助的感喟。
林長民(字宗孟)有文記述自己在南京遭軍閥拘捕經過,文極簡潔精妙,徐志摩將其發表時寫下按語,稱“這篇文章寫得有聲有色”,“至少比他手訂的中華民國大憲法有趣味有意義甚至有價值得多”。林長民於1925年11月24日在東北死於亂軍之中。徐志摩引用他的文字,大發了一番感嘆:“他文章里有幾句話竟與他這回慘死的情形有相印處。‘微月映雪,眼底繽紛碎玉有薄光,倏忽間人影雜遝,則亂兵也。下車步數武,對面彈發……’上次脫了險,這回脫不了,(調一句古文調說)其命也歟!”
《求醫》一文中,作者感嘆“我們這倒運的民族眼下只有兩種人可分,一種是在死的邊沿過活的,又一種簡直是在死裡面過活的”。人無法抵擋“這普遍‘死化’的凶潮”,滿目都是悲慘世界,渺小的個人只有隨波逐流一途了。
其三是有關文化界的怪現象。思想文化界的守舊與維新的鬥爭,常常是一場概念混亂的混戰。“一個自命時新甚至激進的人卻發見他自己骨子裡其實守舊甚至頑固”;爭鬥中“新派覺悟了許多向不曾省察到的虛陷與弱點”。還有那自以為是的留學生,無論身上貼有多少新標籤,最終回國也不過是醉心於升官發財。徐志摩對於文化界的針砭,可謂深入脊髓。
徐志摩譯的《高爾基論契訶甫》,說的是俄國的人和事,也同樣可以作為對中國社會的一種觀照。
總之,徐志摩對於社會與人生的觀察與剖析,蘊含在他的許多散文和小說中,可以讓我們知道他不只是一個擅長寫抒情詩的詩人,而且也是一位人世苦痛的觀察者和思想者。
陳益民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對小說創作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心目中,也有好的小說的標準:“我常常想像一篇完全的小說,像一首完全的抒情詩,有它特具的生動的氣韻,精密的結構,靈異的閃光。”在為凌叔華小說《花之寺》寫的廣告詞中,他對小說寫作提出了很有些見地的說法——
“寫小說不難,難在作者對人生能運用他的智慧化出一個態度來。從這個態度我們照見人生的真際,也從這個態度我們認識作者的性情。”
無疑,徐志摩提出了一個小說家不可迴避的論點:必須觀照社會與人生,讓讀者從小說中去感悟人世的悲歡和人生的真諦。
正因為有這樣的看法,所以徐志摩的小說便與現實生活、人際遭遇息息相關。他的小說未必有跌宕起伏的情節,總體上呈一種憂鬱的色調,一番人世的嘆惋,卻也深刻反映了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情狀。由於徐志摩的小說創作數量有限,本書在收錄其側重於世情世態的小說以外,也收錄了他的一些有關人情世態的散文,本書總體上是要給讀者呈現一幅那個時代的世情圖景。
徐志摩的小說很寫實,其特點不在於情節的曲折,而在於對某些細節的深入刻畫,尤其是在人物心理描寫方面,惟妙惟肖。就內容而言,主要為愛情故事、社會與人生故事、童話故事等。
《船上》寫一個二十歲的城市女孩與媽媽坐船到鄉間去,第一次如此親近大自然,讓她充滿了新奇感,“她恨不得自己也是個鄉下孩子”,自由自在。故事情節很簡單,而描寫姑娘的心理卻十分細膩。《一個清清的早上》是關於單相思的號先生的描寫: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想著那女郎愛自己嗎?懂自己嗎?“她要是真做了我的……哈哈……”要是讓她挽著自己的臂膀一起出去,讓旁人見了羨慕,那是怎樣的得意……哼,別做夢了,越想越煩,只好起床,高喊:老崔,老崔,打洗臉水!對一個胡思亂想的人心態的描寫,可謂入木三分。
《老李》也有細緻的心理描述。對於這個整天想著算學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怪人的心態,作者很幽默地說他總是在學校走廊“獨自低頭伸著一個手指走來走去”,風光、金錢、男女、名利、遊戲、風雅,全不在他心上;然而面對族人與他爭校長職位、爭家族祭產,他又是毫不退讓的。故事的結局出人意料地悲慘:他被族人殺了!這情節使平鋪直敘的文字陡現波瀾。
《春痕》描述了青年人之間的愛戀,不同的鮮花在春、夏、秋不同的季節中,流露著相同的美麗光彩。愛,總是很令人神魂顛倒的。然而,歲月催人老。十年的光陰,讓春痕當年可愛的影像,失去了妖艷的顏色,淡化在了輕靄薄霧之中。故事透著纏綿,而結局出人意料,沒有給讀者一個團圓的收尾,倒使小說情節有了一個大的起伏。關於這篇小說的社會內涵,徐志摩說是蘊含著“一個人道的抗議”,即抗議“世俗的習慣”,“讓人做妻做母負擔之慘酷”。
《兩姊妹》屬於意識流一樣的作品,作者顯然偏重於表現女人對過往的懷念、對當下境況的厭惡的情緒,而不在於故事情節本身發展的來龍去脈。
《“濃得化不開”(星加坡)》中細緻的心理描寫,也呈現的是一種意識流。主人公廉楓在夢中,神遊於鮮花艷草、女人肉色,以及戲劇里唐明皇、正德皇帝的生活之中,還坐在飛馳於柔波暖風中的廠車裡,感受西洋與中土交織的湖光山色。他希望得到愛,然而待他從夢中醒來時,感覺鮮花、奶油和女人等等,那一切都顯露著青面獠牙的可憎面目。小說沒有很完整的情節,卻充滿了奇幻色彩,上天入地,很符合思想意識的奔放不羈。
以廉楓為主人公的小說有三篇,構成一個系列。第二篇是《“濃得化不開”之二(香港)》。這一篇寫廉楓在香港上山遊覽的感受。一邊是一位讓他想入非非的美麗女郎,讓他產生無邊的詩情;另一邊是一位拖著病體往山上挑磚瓦的女勞工,操著破爛的粵音向他要錢,讓他眼前總浮現著那“焦枯得像貝殼似的手”。最終,所有風花雪月都一掃而光,“他的思想幾乎完全中止了活動”。這也反映了作者對於苦難社會所表達的無奈,縱有一腔情懷,也難以神思與遐想。
第三篇《死城(北京的一晚)》則更切中時弊。廉楓來到北京,無意間走到一個白茫茫的曠場,那竟然是個外國人的墓地,在那月下詭異的氛圍中,他在一個姑娘的墳前作人生苦痛的心靈交流。而一位看守墓園的老者的出現,將廉楓那與墓墟中人作伴的詩心拉回到現實中來。他們的對話,正是淒涼的現實世界的沉痛對白,而那位年輕人卻還提了一個可笑的問題:“那你愛不愛北京?”得到的回答當然是:人窮了,人苦了,人老了,無路可走,還有什麼愛不愛?“活不了,就得愛死!”那個時代的北京,就像個死城!——作者為我們展示出一幅淒楚蒼涼的人生圖畫,讓人感到,在那樣的社會裡,生與死,已經沒有了區別!在徐志摩的小說中,這一篇應當是直面現實黑暗、揭示人生悲涼的好作品。
從邵洵美續寫《璫女士》時設“廉楓”一角色暗指徐志摩來看,上面三篇以“廉楓”為主人公的小說,或許正是徐志摩自身見聞的寫照。
《家德》也是一篇記述普通人人生故事的小說。這樣平凡的人處處可見,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卻依然對生活充滿樂觀。包括家德的媽媽,總是能漠視一切困苦而笑對人生,以致有人用一句很詩意的話來比方她為:“山樓上去看太陽——滿眼都是亮。”
《輪盤》講的是一位小姐賭博後的心態及母親和僕人的勸慰。賭注輸光了,還會惦著扳回運氣,而事實上終將與她家“老五”一樣,由斯文的小姐變成為妖氣的“鬼”。即使如此,她仍忍不住要把最後的最珍貴的珠項圈拿出來,猶豫著是不是把它也作為最後的賭注再去一搏。小說沒有太多的情節與對話,而是通過對“三姐”的心理描寫,活脫出賭紅了眼的人的絕望神情與心靈扭曲,不能不令人慨嘆甜美的女人如何變成了墮落的魔鬼!
《璫女士》在徐志摩的小說中有著特別的意義。它是為紀念左翼青年作家胡也頻被害而創作的,可惜只寫了前面部分,未寫完。後來邵洵美進行了續寫,卻仍是未竟之作。小說主人公“璫女士”被公認為就是丁玲(只是丁玲本人未曾承認)。這是徐志摩唯一一篇寫血雨腥風中革命者與反動派鬥爭的小說。璫女士的丈夫蘩是為了剷除窮苦、爭取窮人的幸福,而被反動當局逮捕。璫女士即使不能十分理解愛人的思想,但也深知他的動機是純潔的,因而在這樣的黑暗時刻,璫女士的心也是不肯向黑暗勢力低頭的。這篇小說中也有大量的心理描寫,而故事情節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則又是他的其他小說所不具備的。
還有《小賭婆兒的大話》、《香水》,屬童話故事。
除了在小說中反映社會現實、反映人的心理,徐志摩在許多散文中,也對人情世故、對社會現實作了論說。
其內容一是有關人生問題。
一位年輕人給報紙編輯寫信,抱怨生活的乏味無望,徐志摩寫了《給生活乾燥的朋友》,他沒有擺出一副尊者的面孔去教導抱怨生活的青年,要如何如何滿懷信心、勇往直前,而是富於同情心地慨嘆:“我向我的窗外望,暗沉沉的一片,也沒有月亮,也沒有星光,日光更不必想。”現實社會是黑暗的,找不到一個“與乾燥脫離的生活的意像”。
有人談論自殺,認為自殺願望的形成,“至少也能增加不少無畏的精神,至少可以不怕死”。徐志摩認為不能鼓勵自殺行為,活著,其實比死更難,死,是“思想上找不到出路時”所採取的“最消極或是最積極的方向——死——走去完事”。尤其在當時那樣的社會裡,自殺根本不能感化社會,“聖人早已死完了,我們活著都無能為力,何況斷氣以後”。這不啻是對社會的嚴厲批判。
其二是人在時局動盪中對命運的無助的感喟。
林長民(字宗孟)有文記述自己在南京遭軍閥拘捕經過,文極簡潔精妙,徐志摩將其發表時寫下按語,稱“這篇文章寫得有聲有色”,“至少比他手訂的中華民國大憲法有趣味有意義甚至有價值得多”。林長民於1925年11月24日在東北死於亂軍之中。徐志摩引用他的文字,大發了一番感嘆:“他文章里有幾句話竟與他這回慘死的情形有相印處。‘微月映雪,眼底繽紛碎玉有薄光,倏忽間人影雜遝,則亂兵也。下車步數武,對面彈發……’上次脫了險,這回脫不了,(調一句古文調說)其命也歟!”
《求醫》一文中,作者感嘆“我們這倒運的民族眼下只有兩種人可分,一種是在死的邊沿過活的,又一種簡直是在死裡面過活的”。人無法抵擋“這普遍‘死化’的凶潮”,滿目都是悲慘世界,渺小的個人只有隨波逐流一途了。
其三是有關文化界的怪現象。思想文化界的守舊與維新的鬥爭,常常是一場概念混亂的混戰。“一個自命時新甚至激進的人卻發見他自己骨子裡其實守舊甚至頑固”;爭鬥中“新派覺悟了許多向不曾省察到的虛陷與弱點”。還有那自以為是的留學生,無論身上貼有多少新標籤,最終回國也不過是醉心於升官發財。徐志摩對於文化界的針砭,可謂深入脊髓。
徐志摩譯的《高爾基論契訶甫》,說的是俄國的人和事,也同樣可以作為對中國社會的一種觀照。
總之,徐志摩對於社會與人生的觀察與剖析,蘊含在他的許多散文和小說中,可以讓我們知道他不只是一個擅長寫抒情詩的詩人,而且也是一位人世苦痛的觀察者和思想者。
陳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