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行》是梁簡文帝蕭綱的作品之一,言簡意賅地刻畫了離別女的苦楚。
春風纏綿,春水縹緲。行人一心急著渡江,無暇回顧;只留下堤上送行的人兒,空自悲切。詩人打破了離別詩中常見的雙方依依難捨的寫法,敏銳地從真實生活中捕捉了這一小小的、使人淡淡地惆悵的情景,信手寫成這樣一首小詩,將他自己一瞬間的感受、情緒凝固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江行》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作者:蕭綱
作品全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客行只念路,相爭度京口。
誰知堤上人,拭淚空搖手。
作品賞析
古來寫送別的詩不知有多少,或是寫送者“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國風·邶風·燕燕》)的哀傷,或是寫“將去復還訣”(鮑照《代東門行》)的留戀。蕭綱此首《春江曲》卻有些特別,他一面寫送者佇立堤上,拭淚搖手;一面寫行人熙熙攘攘,爭著上船度過京口(今江蘇鎮江,當時是大江南北交通要道)。送者肝腸寸斷,動漫希望行人再回頭看她一眼;行者卻什麼也顧不上,只一心想著上路。於是,靜與動,淒清與喧鬧,多情與寡意,全詩便由這些矛盾著的因素交織構成。
五言四句,樸素得猶如口語,亦精煉到了極點。“客行只念路”的“只”字,叫人知道堤上的情人並不在念他念中。“相爭度江口”的“相爭”二字,使人聯想到渡口的喧囂,同時也和“只念路”呼應——一個人在那種緊張的氣氛中往往無暇顧及其他。“誰知”二字,襯出了“堤上人”被撇在一旁的淒清。“空搖手”的“空”字,不但表面那行人並未報以同樣的動作,而且暗示他當時也沒有懷著同樣的心情,越發顯得“堤上人”的妄自多情。五言四句是南朝民歌《吳聲》、《西曲》常用的形式,蕭綱此首當然是受其影響。但用字的精確和富於暗示性,卻又顯出文人詩的特色,也使詩顯得含蓄,有言外之意。
我們還想起《西曲歌.那呵灘》中的兩首“聞歡下揚州,相送江津彎,願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篙折當更覓,櫓折當更安,各自是官人,哪得到頭還。”這是男女倡答之詞。女子痴情而那男子卻給她潑冷水。蕭綱是否受這兩首小詩的感發而作此《春江行》的呢?可能是,但亦未必。看來他的靈感主要還是來自親身經歷或親眼所見。《那呵灘》寫的是男女間的事,一看便知;《春江行》則除了“堤上人”顯得柔弱的形象使人感到是一位女子外,並無明確的語句說明是女子送別情人。若不是它被選入《玉台新詠》這部專錄與女子有關詩歌的總集,我們甚至不妨看成是寫一般的相送情景。行人的“只念路”而不顧念堤上之人,也可能是由於爭著渡江的特定環境,而不是他的薄情。可以說,這首小詩超越了男女情事的描寫,它敏銳地抓住了送別中有時會出現的一種情景,傳達了一種淡淡的哀愁。詩人用《春江曲》這個題目。春日的江流本該給人以生機盎然的明快之感,但詩中寫的卻是離別的愁緒。作者似乎從這種反差中品味到一種難以捉摸的惆悵,詩人的心靈實在是敏感的!
作者簡介
梁簡文帝蕭綱(503年―551年),字世纘,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弟,母貴嬪丁令光,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文學家。由於長兄蕭統早死,蕭綱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551年)為侯景所害。蕭綱因其創作風格,形成“宮體”詩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