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聞明卿之京卻寄

《春日聞明卿之京卻寄》是明朝詩人李攀龍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主要寫吳國倫被貶十年後回到京城後,不被重用,表達了詩人的激憤之情。全詩直抒胸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日聞明卿之京卻寄
  • 作者:李攀龍
  • 創作年代:明朝
  • 出處:《滄溟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春日聞明卿之京卻寄
十載浮雲傍逐臣,歸來不改漢宮春。
摩挲金馬宮門外,誰識當時諫獵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明卿:即吳國倫,“後七子”之一。
②十載句:《明史·文苑三》本傳:“繼盛死,倡眾卿送,忤嚴嵩,假他事謫江西按察使知事,”當指此事。
③浮云:比喻小人。
④逐臣:被謫貶的人。此指吳國綸。
⑤漢宮春:漢代宮廷的春色,《此雙關雙調·漢宮春》的詞調名。
⑥摩挲(mā sā):暗中摸索,徘徊遲疑。
⑦金馬:本漢官門,此代指明代的宮門。
⑧諫獵人:指漢代司馬相如。他曾為“遊獵之賦”,因以諷諫。指出“終日馳騁,勞神苫形,罷車馬之用,撫士卒之精,費府庫之財,而無德厚之恩”,是一種腐敗的政治。見《漢書·司馬相如傳》,此以司馬相如代指吳國倫。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吳國倫被貶到南康已經有十年了,如今回到京城,漢宮的春色還是跟原來一樣。
徘徊在金馬宮門外面,發出感慨,誰還記得當初的漢代司馬相如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詩應是嚴嵩倒台之後,李攀龍在吳國倫從江西準備回京時寫給他的詩。嘉靖四十四年(1565),嚴嵩削籍,被抄家沒收財產,其子嚴世蕃棄市。此時吳國倫才得以歸京,李攀龍聽說此事寫下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句是指吳國倫被貶謫南康十年一事。次句是說,吳國倫回到了京城,朝廷的春天沒有改變,仍像過去一樣,這就為下面的議論預設了伏筆。漢宮,借指明朝廷。“春”照應詩題。首次兩句,賦筆之中有抒情。
第三句是嘆惜吳國倫雖才氣橫溢,但身世坎坷,一直得不到重用。凡徵召的人,其中才能優異出眾者,得以待詔金馬門。所以登金馬門的人十分榮耀。如今,吳國倫雖返回京城,但是政治命運並未改變,仍不為朝廷所重用。這句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吳國倫懷才不遇、官場失意的神態,所以,它與“歸來不改漢官春”是相呼應的。
第四句是一個強有力的反問句。這裡,詩人運用了一則典故。“諫獵人”:司馬相如曾經跟隨漢武帝至長楊打獵,上疏諫獵。杜甫在《八哀詩》中有“袖中諫獵書,叩馬久上陣”的句子。這裡的“諫獵人”借指吳國倫。這句的意思說,如今誰了解明卿呢?表達了詩人對吳國倫的不幸遭際的同情和憤慨,詩人閒居十年發出無限慨嘆。
這首詩,句敘事,既是徑言直說,又是以具體形象出之。“浮雲傍逐臣”寫得明白、生動和形象。“浮雲”是指不幸的貶謫遭遇。“傍”是“靠著”“伴著”,所以首句是賦筆中有描寫,表現了詩人對吳國倫遭貶十年一事的憤慨不平。第三句通過詩人豐富的想像,把吳國倫回京後的不被重用的遭遇通過“摩挲金馬宮門外”的神態和動作,非常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來了。第四句是議論,深含著作者的激憤之情。詩人是“後七子”的首腦人物,主導嘉靖隆慶詩壇二十年寫詩一味摹擬唐人,主張復古,而且生硬苦澀。但七言絕句寫得較好,風格雄峻,不少從生活實際出發的作品有可取之處。這首詩可稱得上他的七言絕句中較出色的一首。

名家點評

湘潭大學教授羊春秋《明詩三百首》:這首詩寫對吳國倫受到嚴嵩的讒害,表示極端的悲憤;對吳國倫調回京師、表示無限的歡悅。一片真情,流出肺腑,自然感人甚深。末二句,尤耐咀嚼,饒有盛唐風味。

作者簡介

李攀龍(1514-1570)明代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中進士。他做過刑部主事和郎中,陝西提學副使,藉故告歸十年,起任浙江副使、河南按察使,是“後七子”的首腦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