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園林

《春日園林》是近代詩人梁鼎芬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從表面上來看,詩中描繪了春日園林中的景象:百草千花無人護持,只有鶯燕飛過,雨後眾花安危各異;翠袖佳人冒著春寒,短暫憑倚畫欄,漸漸有傷春之感。實際上是運用傳統的香草美人比興手法,委婉地表現了逐臣的失意痛苦,以及對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的深深憂慮。詩中巧妙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情景交融,將雨後園林之景賦予深刻的社會意義,深化了詩歌的內涵,綿邈艷逸,傳誦一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日園林
  • 作者:梁鼎芬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節庵先生遺詩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春日園林
芳菲時節竟誰知?燕燕鶯鶯各護持。
一水飲人分冷暖,眾花經雨有安危。
冒寒翠袖憑欄暫,向晚疏鐘出樹遲。
儻是無端感春序,樊川未老鬢如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芳菲:花草美盛芬芳。竟:到底,究竟。
⑵燕燕鶯鶯:燕和鶯。這裡是以護持芳春的鶯鶯燕燕比喻關心朝事,忠心為國的人們。護持:保護維持,保衛扶持。
⑶“一水”句:語出北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這裡暗喻當時社會各階層、各集團的人們對國家大事不同的態度。飲(yìn),給……喝。
⑷“眾花”句:暗喻一場政治鬥爭之後,人們升沉各異的命運。經,經過。
⑸“冒寒”句:化用唐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冒寒,冒著寒冷。翠袖,青綠色衣袖,泛指女子的裝束。這裡是以寂寞而又堅貞的棄婦自喻。暫,短暫。
向晚:天色將晚,傍晚。疏鐘:稀疏的鐘聲。
⑺儻(tǎng):倘若,也許。無端:沒有來由。春序:春光。
⑻樊川:指唐代詩人杜牧。杜牧多傷春怨別之作。李商隱杜司勛》:“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也是說杜牧借傷春怨別的形式表達憂國憂民之情。鬢如絲,暗用杜牧《題禪院》:“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美好的春天即將逝去,滿眼芳菲,又有誰去欣賞呢?鶯鶯燕燕各自護持著芳春。
同是一水,人們飲用時對冷暖的感受各自不同。眾花經過風雨,更是安危各異。
冒著料峭的春寒,翠袖佳人只能在欄邊憑倚片時。黃昏時候疏疏落落的鐘聲遲緩地從樹林中傳出。
也許我像杜牧那樣,沒有來由地為春光易逝而感傷。未曾老去,卻已經兩鬢如絲了。

創作背景

光緒十一年(1885),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法國簽訂結束中法戰爭的不平等條約——中法天津條約。朝野上下輿論譁然。梁鼎芬少年得志,敢於言事,剛任翰林院編修不久便上疏彈劾李鴻章,結果被降五級調用。詩人被投閒置散,鬱郁歸鄉,靜思前事,雖然不以“一己之得失進退為忻慍”,但眼見朝政日壞,國步艱難,胸中鬱勃之氣難以平息,因而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名為寫春日園林,實則運思寓意深至,包蘊著豐富的言外之意。
首句“芳菲時節竟誰知”作一設問。這裡突出一個“竟”字,錯愕的語氣中含有無限幽怨。次句“燕燕鶯鶯各護持”是無可奈何之語,護持著芳春的只有鶯燕。但是鶯燕是小小的生物,不能把芳菲時節留住。詩人實際上是用來比喻關心朝事、忠心為國的人們,但在中法戰爭中,他們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
“一水飲人分冷暖,眾花經雨有安危”是傳誦一時的雋語。上句活用佛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常語,而賦予更深刻的社會意義。經歷著同一事件,不同階層、不同集團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抱著不同的態度。在中法戰爭中,清政府主和派李鴻章力主妥協;將領馮子材等人則在當地人民支持下大敗法軍。中國廣大人民和愛國官兵的“暖”,和朝廷中投降派的“冷”,形成鮮明的對照。“眾花經雨有安危”,寫在一場政治鬥爭之後,人們升沉各異的命運。中法戰爭後,有人被革職,被充軍,有人得到提升,但主和派頭目李鴻章卻絲毫未受觸動,詩人對此感受是很深刻的。
頸聯兩句景中寓情。上句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詩人以寂寞而堅貞的棄婦自喻,表現了逐臣的失意和痛苦。二語“婉約幽秀,如怨如慕”,得所謂“溫柔敦厚”之旨。李瑞清《節庵詩評》以“玉階露涼,倩魂悄立。殘星映空,如聞幽泣”評梁鼎芬詩,可作此聯的註腳。
尾聯兩句是全詩的總束。杜牧借傷春怨別的形式來表達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他的詩歌工於比興,言近旨遠。梁鼎芬以杜牧自喻,認為自己和杜牧有共同的思想感情。詩人年未滿三十,已被罷黜歸里,對國家的命運、個人的前途感到深深的憂慮。

名家點評

近代陳衍石遺室詩話》:節庵少入詞林,言事鐫級歸里。又避地讀書焦山海西庵。肆力為詩,時窺中晚唐及南北宋諸名家堂奧,佳處多在悲慨超逸兩種……全首如《春日園林》……皆綿邈艷逸。

作者簡介

梁鼎芬(1859—1919),字心海,號節庵,廣東番禺人。光緒六年庚辰(1880)進士,官湖北按察使。清亡後,為遺老。著有《梁節庵先生遺詩》及《續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