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植物學史
1881年,星葉草被彼得堡植物園的遠東旅行家馬克西莫維奇(K.J.Maximowicz,1827-1891)發現並命名,學界對其系統位置一直有爭論。它曾被分在毛茛科、金粟蘭科、小檗科或三白草科。哈欽森於1926年建立了星葉草科。陝西師範大學任毅教授的研究表明,星葉草屬仍然是毛茛目成員,此屬與其它毛茛目成員間在維管系統和胚胎髮育方面的區別暗示,“星葉草屬在毛茛目內發生以後,可能是沿著一條特化和減化的途徑發展的”。
形態特徵
一年生小草本,高3-10厘米。宿存的2子葉和葉簇生;子葉線形或披針狀線形,長4-11毫米,寬0.6-2毫米,無毛;葉菱狀倒卵形、匙形或楔形,長0.35-2.3厘米,寬1-11毫米,基部漸狹,邊緣上部有小牙齒,齒頂端有刺狀短尖,無毛,背麵粉綠色。
花小,萼片2-3,狹卵形,長約0.5毫米,無毛;雄蕊1-2(-3),長0.6-1毫米,無毛,花葯橢圓球形,長約0.1毫米,花絲線形;心皮1-3,比雄蕊稍長,無毛,子房長圓形,花柱不存在,柱頭近橢圓球形。瘦果狹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2.5-3.8毫米,有密或疏的鉤狀毛。偶爾無毛。4月至6月開花。模式標本采自青海東部。
生長環境
生長在山谷溝邊、林中或濕草地。星葉草喜陰濕,要求散射光和潮濕的生境,凡陽光直接照射處,不見其生長,這種特殊生境一旦被破壞,即難生長。因它分泌一種特殊氣味,影響其周圍植物的生長,故在林下或局部小環境中往往形成單優群落。有時,一些濕生植物,如黃水枝、細弱蕁麻和橐吾等也可與其伴生。
分布範圍
在中國分布於西藏東部(海拔3000-4000米)、雲南西北部(3500米)、四川西部(3300-3800米)、陝西南部(2100-2800米)、甘肅南部(2800-3600米)、青海東部、新疆西部。在不丹、印度、尼泊爾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星葉草具有獨特的性狀,其葉脈為開放式的二叉狀分枝脈序,特別是遠軸盲脈末端的形態結構特徵,使其明顯地有別於毛莨科的其他屬,故有人主張將其另立為星葉草科。因此,保護好星葉草,對進一步研究被子植物系統演化問題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中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1984年7月公布《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Ⅱ級。
瀕危原因:星葉草為單種屬植物,星散分布於中國西北部至西南部。由於森林砍伐,破壞了星葉草適宜生長的生態環境,使分布範圍日趨縮小。
保護措施:在其分布範圍內已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地段,應採取保護星葉草生態環境的具體措施,以促進其自然繁殖。對保護區以外地區的星葉草,也要及時施加保護,並上報當地的動植物保護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