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舌紫菀(Aster asteroides (DC.) O. Ktze.)為桔梗目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生長有萊菔狀根莖,也稱塊根紫菀。多單生,藍紫色舌狀花,花果期6-8月。產於西藏中部及南部(卡達爾、林固、昂仁、波密、班戈、珠穆朗瑪峰北坡)、四川西部甘孜、馬爾康、寶興)、青海東部(祁連、海晏)。也見於雲南西北部(永寧)。在不丹、錫金、尼泊爾也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舌紫菀
- 學名:Aster asteroides (DC.) O. Ktze.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紫菀族 Trib. Astereae
- 屬:紫菀屬 Aster
- 組:山菀組 Sect. Alpigenia
- 種:星舌紫菀
- 分布區域:中國西藏、四川、青海、雲南及不丹,錫金,尼泊爾
- 系:星舌系 Ser. Asteroides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上端有數個簇生的萊菔狀向下漸細的塊根。
莖常單生,高2-15稀達30厘米,纖細,紫色或下部綠色,被開展的毛和紫色腺毛,中部以上或上部常無葉。
基部葉密集,在花期生存,倒卵圓形或長圓形,長1-4厘米,寬0.4-0.8稀1.7厘米,基部漸狹成短柄,近全緣,少有細齒;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圓狀匙形,頂端鈍或漸尖,無柄,上部葉線形;全部葉上面被疏或密的長毛,下面無毛或僅沿脈有毛,有長緣毛,有離基三出脈。
頭狀花序在莖端單生,徑2-3.5厘米。總苞半球形,徑0.7-1.5厘米;總苞片2-3層,近等長,線狀披針形,長5.5-7毫米,寬1-1.5毫米,頂端漸細尖,草質,紫綠色,背面及邊緣有紫褐色密毛,背面或基部有長柔毛。
舌狀花1層,30-60個,管部長1.5毫米,舌片藍紫色,長10-20毫米,寬1-2毫米,頂端尖;管狀花橙黃色,管部長1毫米,裂片長1-2毫米,有黑色或無色腺毛;花柱附片長0.5-0-75毫米。冠毛2層,外層極短,膜片狀,白色,內層長4-5毫米,有白色或污白色微糙毛。
瘦果長圓形,長達3毫米,被白色疏毛或絹毛。
花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200-3500米的高山灌叢、濕潤草地或冰磧物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西藏中部及南部(卡達爾、林固、昂仁、波密、班戈、珠穆朗瑪峰北坡)、四川西部甘孜、馬爾康、寶興)、青海東部(祁連、海晏)。也見於雲南西北部(永寧)。在不丹、錫金、尼泊爾也有分布。
模式采於克什米爾地區。
主要價值
花序:辛、苦,涼。清熱解毒,降血壓。
本種提示
此種略似萎軟紫菀(A. flaccidus Bge.) 的一些類型,但有萊菔狀塊根,管狀花花冠裂片有黑色或無色腺毛,不難與後者區別。西藏的植物 (A. hedinii Ostenf.) 常較矮小,花冠裂片有黑色腺毛。四川和雲南的植物較高大,花冠裂片有黑色或無色腺毛。在青海是新記錄。
沼生變型 f. paludosus Ling f. nov. 根細長,萊菔狀不明顯,管狀花橙黃色,裂片有無色腺毛。產於我國西藏南部(日喀則、江孜)。生於水邊或山坡濕地。海拔3800-39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