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簡介
視亮度 9.4(星等)
視大小 10.2x9.5(角分)
詳細信息
大量的h ii區和明顯的旋臂圖案表明,恆星形成過程目前正在m74的星系盤中活躍地發生著。這些區域還在光譜的紫外部分展示為明顯的光塊;參見astro-1太空梭任務中,uit望遠鏡拍攝的圖片。
整個星系顯著的對稱外貌可能是由席捲m74整個氣體盤的整體密度波現象引起的,這可能是由附近星系的
引力相互作用引發的。當盤中運行的氣體雲遭遇到這樣的密度波時,它們會被加速推入
漩渦狀的波峰之中,然後再減慢下來,因此它們都會向旋臂聚集,使密度波增強。此外,鄰近氣體雲的碰撞和併合也會發生,這一過程被認為引發了觀測到的、沿著旋臂分布的恆星形成活動。
m74可能是一個非常小的物理星系群的主要成員,其他成員包括奇特的sba型棒旋星系ngc 660,奇異的sm型星系ugc 891(介於漩渦和不規則星系之間的混合類型),以及不規則星系ugc 1176、ugc 1195、和ugca 20。
對愛好者而言,要看到核心以外的部分需要好的觀測條件。不過如果條件具備,一架4英寸以上的望遠鏡就能夠明顯顯示出壯觀旋臂的痕跡。在這樣的望遠鏡中,核心部分顯得相當侷促、邊緣銳利,周圍瀰漫的光暈和斑駁的星系盤可以追蹤到直徑6'到8'以外。一些暗淡的前景恆星可以在星系周圍的視場中看見。更大的望遠鏡可以將暗淡的旋臂顯示得越來越清楚,並且在大型業餘設備(16英寸以上)中,旋臂之中和之間的斑塊會變得可以辨認,這些是前景
恆星,以及m74星系盤中的星團和星雲。
已經有2顆超新星在m74中被發現:
超新星2002ap,2002年1月29日由日本人yoji hirose發現,當時的亮度為13.7等。這顆ib/c型超新星在2002年2月5日到12日曾經增亮到12.3等,被歸類為“極超新星(hypernova)”,即爆炸恆星的質量至少是太陽的40倍。
超新星2003gd,世界時6月12.82日,在
澳大利亞的黎明晨光中,由bob evans目視發現,當時的亮度為13.2等,並且已經開始變暗。這顆超新星是ii型超新星。
m74可以容易地通過婁宿三(牡羊座alpha)來尋找;從這顆恆星開始,沿著經過
牡羊座beta到雙魚座eta(3.5等)的連線;m74就在雙魚座eta以北約0.5度、以東1.5度處;這條路線也非常適合用在messier馬拉松之中。
在最輕微的光污染或者其他不完美的觀測條件之下,m74也許會非常難找,因為它的核心幾乎呈恆星狀,並且星系盤和旋臂的表面亮度又相當低。找到一對恆星——-雙魚座103和105也許會有所幫助,它們位於m74東北方大約1度,尋找一對相距約3'、呈南北方向排列的10等恆星(譯註:按照gsc星表,這兩顆恆星的亮度應該為12等);m74就在這對恆星以西約6'的地方。
附近的雙魚座eta星是一對雙星:子星a,3.7等;子星b,11.0等;方位角(pa)19度,角距1.0"。
messier
馬拉松經常會在傍晚時錯過這個星系,因為它就位於天空中“messier
真空地帶”的邊界附近。只有
球狀星團m30才比這個星系更容易被漏掉。
幾乎呈恆星狀的星系核在1860年錯誤地被f.w. argelander當作一顆恆星編入了“邦納星表(bonner durchmusterung)”之中,編號為bd +15deg 238。
星系圖像
當地時間2022年8月30日,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歐洲航天局合作開發的哈勃望遠鏡和詹姆斯·韋伯望遠鏡近日捕捉到了幻影星系的新圖像,該星系的正式名稱為M74,位於距離地球3200萬光年的雙魚座。據悉,M74星系由約1000億顆恆星和2條對稱的旋臂組成,也被稱為巨觀螺旋星系的典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