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的起源

星系的起源

兩種假說在星系形成的時期上觀點比較多、認為它們大約在100億年形成的。宇宙湍流假說在宇宙電漿物質複合以前、強輻射壓可引起湍動渦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系的起源
  • 所屬學科:天文學
宇宙在早期由原子核、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組成,在溫度降到4,000K以前,處於輻射占優勢的輻射時期,此時在各種相互作用中,引力不居主要地位。當溫度降到4,000K左右,複合時期開始,宇宙電漿中性化,宇宙從輻射占優勢時期開始轉入實體占優勢時期。在複合時期前後的30億年期間,星系團規模(甚至更小尺度)的引力不均勻性開始出現並逐漸增長。這時,宇宙物質就因引力不穩定而聚成原星系。計算表明,如果天體形成於複合前或複合初期,則先形成星系團或超星系團,再碎裂成星系或恆星;如果天體形成於複合晚期,則先形成10太陽質量的結構,一部分保留至今成為球狀星團,大部分則聚合成星系、星系團。
宇宙湍流假說在宇宙電漿物質複合以前,強輻射壓可引起湍動渦流。物質中性化後,輻射不再影響物質運動。渦流的碰撞、混合、相互作用產生巨大的衝擊波,並形成團塊群,再演變為星系。這一學說較自然地說明了星系和星系團的自轉起因。計算表明,實體占優勢時期形成的結構物為10太陽質量;複合時期形成的結構物則是10太陽質量。
兩種假說在星系形成的時期上觀點比較一致,認為它們大約在100億年形成的。
除上述兩種假說外還存在其他一些假說:①正反物質湮沒說:認為有限的總星系由等量的正反物質組成。正反物質湮沒而產生壓力,使原始雲膨脹。原始雲有正物質區、反物質區和正反物質混合區之分。同類區團聚,混合區把正物質區和反物質區隔開。我們的總星系是正物質系統,先收縮後膨脹。另外的總星系可能是反物質系統。②超密說:認為星系是超密的星系核的拋出物,星系團由超密物質碎裂而成。③延遲核假說:構想一部分原始超密物質比宇宙整體膨脹延遲了若干時間,“延遲核”一開始膨脹就成為白洞。類星體的核心和激擾星系核可能就是“白洞”。一部分延遲核轉化為星系。④連續創造說:穩恆態宇宙模型認為物質產生於最高密區,即星系核之中。星系是在宇宙膨脹過程中連續產生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