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分類方法

星系分類方法是依據星系的共同點和差異點而將其歸類的一種科學方法,也是從星系整體研究星系物理特性和演化規律的重要方法。正確的分類應能體現不同星系間的內在聯繫。1926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率先建立了星系形態分類系統,後經修訂沿用至今。他將星系分為三大類,即外觀呈橢圓形(包括圓形)的“橢圓星系”、帶有“旋臂”的“旋渦星系”以及形態不規則的“不規則星系”。旋渦星系又分正常旋渦星系與棒旋星系兩族,後者有棒狀結構貫穿於星系的中心區域。後來又在橢圓星系和旋渦星系之間分出中介類型“透鏡狀星系”,其外觀與旋渦星系相似但無旋臂。

哈勃分類法因其直觀、可行性強以及較為穩定而成為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星系分類法。此外尚有沃庫勒系統、范登堡系統、摩根系統、阿姆巴楚米楊系統等。它們各以星系的不同物理特徵作為分類判據,且彼此互有借鑑,故不乏大同小異之處。再者,星系尚可按質量從小到大依次分為矮星系、巨星系、超巨星系等類型。這些分類法在各種不同的研究課題中,都是將極為錯綜複雜的研究對象和觀測事實納入某種有序的系列,有力地促進了人們對星系起源與演化問題的探索。它們從星系整體上所進行的有序化研究,有利於人們全面而深刻地實現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是行之有效而具有普遍意義的重要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