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陽教育志》是李嶂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昔陽教育志
- 作者:李嶂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
- ISBN:7-80598-393-3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該縣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包括各類教育、教育研究、教育管理、教育行政工作等。
作品目錄
封面
昔陽教育志
昔陽教育志編纂委員會
昔陽教育志諮詢委員會
昔陽教育志審定委員會
圖片
馬興元:昔陽縣靜陽村人,原福建省省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趙武成:昔陽縣有仁村人,原國家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再臘提員會委員
姚廣:昔陽縣鐘村人,原外交部副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張煌珠阿虹享:中共昔陽縣委書記
劉志宏:訂臭蘭昔陽縣人民政府縣長
金朝狀元楊雲翼讀書遺址——狀元洞(今楊趙河村北8里)
元代松峰書院遺址(清重修,今三都村)
縣立女子高等國小校遺蹟(1922年<民國11年>建,縣長梁壽國題額,今西大街學校)
昔東抗日教國民族革命高極國小校址之一(簡稱抗高,今皋落村戚位巷)
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前排右二)視察城關鎮一中(1989年)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墨西哥貴賓同大寨村幼稚園孩子一起聯歡(1973年)
國家教委專職委員、“燎原計畫”辦公室主任郭福昌(右一)和山西省教委主任宋玉岫(右二)在縣職業高中視察(1993年)
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在昔陽考察教育工作。圖為朱開軒(中)在留莊國小(1996年)
國家政協副主席周鐵農(右三)在洪水中考察農科教結合情況(1998年)
教育部副部長呂福源(左二)和省教委主任曹福成(左四)在昔陽視察教育工作後登上虎頭山(1999年)
山西省勤工儉學現場會在昔陽召開(1990年)
一年一度的甩洪虹元教育質量分析會
集資辦學捐資助教動員會會場(1990年)
慶祝第十五個教師節大會(1999年)
留莊村國小校(1991年建)
羅莊村國小校主樓(1991年建)
南冶頭村國小校(1991年建)
南渡海村小獄檔鑽學校(1991年建)
牡羊峪鄉辦仙鶴中學(1984年建)
由泰籍華人姚忠俠先生捐建的瓦邱鄉崔家
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資80萬港幣興建的昔陽中學“逸夫樓”(1997年建)
獎旗匾牌
《昔陽教育志》審稿會
《昔陽教育志》定稿會留影
《昔陽教育志》諮詢座談會留影。
昔陽縣學校分布圖
序
凡例
目錄
概述
教育形態(上)
儒學教育
塾館 蒙學
儒學 書院
學前教育
幼兒宙淋鴉想園
學前班
普通教育
國小
中學
教育形態(下)
職業教育
專業教育
業餘教育
農民教育
幹部職工教育
內容 途徑
思想教育
政治課
思想政治工作
文化課教學
課堂教學
第二課堂
體育鍛鍊
體育教學
體育競賽
教勞結合
勤工儉學
勞動技術教育
教育研究
研究活動
教學研究
教學改革試驗
鄉土教材編寫
教科農結合試驗
研究文章
論文選輯
文章選目
教師
師資隊伍
師資培養
師德教育
文化進修
業務培訓
社會地位
政治地位
經濟待遇
節日禮遇
學生
就學狀況
組織及活動
學生待遇
衛生保健
在學成績
畢業流向
社會建樹
管理
行政管理
主管部門
學校行政
制度管理
規章制度
考試制度
體制改革
三級辦學
三教統籌
雙向選聘
財物
經費
統籌經費
社會集資
學校收支
設施
校舍建設
器材設備
場(廠)地企業
人物
先賢事略
陶鏞
李三極
宋中泰
凌爾壽
賈存仁
劉芳德
李棣園
王希聖
葛美林
高乃服
李萬才
李健德
先進名表
興教人士
省地表彰的興教人士
助教酷巴人士
科舉中式
專校就學
高考取錄
成人高教畢業
大事記
附錄
通訊報導
專題回憶
修志文叢
後記
國小
中學
教育形態(下)
職業教育
專業教育
業餘教育
農民教育
幹部職工教育
內容 途徑
思想教育
政治課
思想政治工作
文化課教學
課堂教學
第二課堂
體育鍛鍊
體育教學
體育競賽
教勞結合
勤工儉學
勞動技術教育
教育研究
研究活動
教學研究
教學改革試驗
鄉土教材編寫
教科農結合試驗
研究文章
論文選輯
文章選目
教師
師資隊伍
師資培養
師德教育
文化進修
業務培訓
社會地位
政治地位
經濟待遇
節日禮遇
學生
就學狀況
組織及活動
學生待遇
衛生保健
在學成績
畢業流向
社會建樹
管理
行政管理
主管部門
學校行政
制度管理
規章制度
考試制度
體制改革
三級辦學
三教統籌
雙向選聘
財物
經費
統籌經費
社會集資
學校收支
設施
校舍建設
器材設備
場(廠)地企業
人物
先賢事略
陶鏞
李三極
宋中泰
凌爾壽
賈存仁
劉芳德
李棣園
王希聖
葛美林
高乃服
李萬才
李健德
先進名表
興教人士
省地表彰的興教人士
助教人士
科舉中式
專校就學
高考取錄
成人高教畢業
大事記
附錄
通訊報導
專題回憶
修志文叢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