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陽早發

《易陽早發》是初唐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寫作者去西蜀途中山間拂曉的景致。作者抓住拂曉寂靜清涼的特點,把山中的主要景象綴連成章,微妙地表達了詩人旅途上的愁悶。詩句筆法簡練,用詞精工,意境幽深而峻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易陽早發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王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易陽早發1
飭裝侵曉月2,奔策候殘星3
危閣尋丹障4,回梁屬翠屏5
雲間迷樹影,霧裡失峰形。
復此涼飆至6,空山飛夜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易陽:今河北永年縣西。
  2. 飭(chì):整頓,整理行裝。侵曉月:即拂曉。與下句的“候殘星”相對,二句猶言披星戴月。
  3. 奔策:策馬疾行。候:迎候。
  4. 危閣:高閣。指閣道。尋:依附。丹障:如朱色屏障的山嶺。
  5. 回梁:曲折的橋粱。屬:依託。翠屏:形容峰巒排列的綠色山岩。
  6. 涼飆(biāo):一作“商風”,即秋風。

白話譯文

清晨,月亮還沒有落下,(我)就整理行裝準備出發;天上殘星點點,(我)已經揚鞭而行。
道路兩旁山峰聳立,層巒疊嶂時時映入眼帘,紅色綠色的屏風形的山峰上偶爾有一座樓閣,有一間房屋。
突然之間,看不清對面的樹形,原來是山中雲霧繚繞,阻擋了視線。再放眼望去,遠處的山峰也失去它原來的挺拔之姿,迷迷濛蒙一片。
涼風又一次吹到臉上,這時才感覺到夜色已悄然而至,只見空山之中,螢火蟲飛來飛去。

創作背景

此詩是作者因作《鬥雞賦》被唐高宗逐出長安,去西蜀路上所作,當為鹹亨元年(670年)左右,是作者《入蜀紀行詩》三十首之一。作者感於路途景致,有感而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布局巧妙,展示出全天的旅行過程,但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注重寫景角度的交錯變換,從不同時間、不同的光影效果加以描寫,因而詩人筆下的景物變幻多端,瑰麗神奇。
首聯通過對出行時天空景色“曉月”、“殘星”的描寫,突出時間尚早,詩人旅途艱辛,長途跋涉不辭勞苦。“飭裝”、“奔策”又把出行動作化、具體化,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筆勢突兀,句法挺拔,不落俗套,氣勢壯闊,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也是古人所謂的“突起”。因而明代陸時雍評價說:“如此起句,是大家數。”(《古詩鏡》)
頷聯從山頂上的“危閣”、“回梁”寫起,描寫旅途中見到的景色,突出其特點:奇、險。蜀地的崇山峻岭、懸崖峭壁被賦予詩人的感受——“危”、“回”,準確而新穎。“丹障”、“翠屏”描繪出山峰的不同形態、不同色彩,表現出詩人新穎獨到的寫景技巧。
頸聯寫詩人透過雲霧觀景,大樹、山峰都失去了它的本來面目,具有隱約朦朧之美。“迷”、“失”寫出詩人對山中特有景物的奇妙感受,寫景角度的不同,從“雲間”、“霧裡”觀峰看樹,突出一種迷離朦朧的狀態。
尾聯詩人強調夜色降臨,暗示一天的辛苦將告結束。這兩句極為巧妙,沒有直接道來,而是借涼風的不期而至,詩人才意識到時間已晚,才看到夜螢亂飛。此聯生動地表現出詩人遊興正濃,興致勃勃,陶醉忘時的情態。行文巧妙,涼飆至、夜螢飛喚起詩人的時間觀念,從一個側面說明詩人已完全沉醉在大自然中,忘記了周圍的一切。
此詩寫景與抒情渾然一體,它既有永明體寫景生動、錘鍊精工的特點,又吸取了魏晉古詩的氣骨,是王勃詩中藝術成就較高的一首。

名家點評

許學夷《詩源辨體》卷十二:“危閣尋丹嶂,回梁屬翠屏。”……語皆雄偉。唐人之氣象風格,至此而見矣。

作者簡介

王勃(650~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帶)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學者。王勃少時即聰慧過人,有“神童”之譽;十四歲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因戲作《檄周王雞》被逐出王府;一度任虢州參軍;後又因為受牽連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職。其父王福疇因受牽連,貶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親,渡海溺水,受驚而死。詩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史稱“初唐四傑”。王勃詩主要描寫個人生活,亦有少數抒發政治抱負、表達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對仗工整,上下蟬聯,但有些詩篇仍“浮躁炫露”,流於浮艷,沒有徹底擺脫六朝辭藻華麗綺靡的詩風。有《王子安文集》。
王勃像王勃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