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白玉山睒公堂

易縣白玉山睒公堂

睒公堂,俗稱睒子洞。位於白玉山東側的山腰。據易縣文物專家張洪印先生的《易縣婁亭龍門寺、睒子洞調查記》載:“在海拔約500米處,出現了一個平台,北壁山崖上並排有大小二個山洞,即睒子洞。大洞呈長方形,洞口有毛石封堵,但上部已被人拆開,洞口底寬4.20米,高8米,進深約38米。洞內最寬處6.40米,向里逐漸內收,呈三個分叉。距洞口11米處有壘起的台階,並有踏垛。距洞口16米處壘砌一個長方形的平台,長4.50米,寬2.80米,高約0.80米,應是供放神像的龕,或稱祭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縣白玉山睒公堂
  • 別稱:睒子洞
  • 地址:河北省易縣梁格莊鎮婁亭村
  • 記載:易縣婁亭龍門寺、睒子洞調查記
主要景點,景點傳說,

主要景點

白玉山位於河北省易縣西18公里處的梁格莊鎮婁亭村,山上有一個形狀奇異的頂峰,山頂被一石柱隔開,石柱立於兩山之間如玉柱鑽天,山面潔白如玉。當地人又稱為白臉山、玉面山,為易縣著名的勝境名山。古蹟景觀有慈航閣、峨磨寺、八卦連環洞、睒公堂等。
慈航閣,位於白玉山右側峰巒起伏的山峰上,有一天然的劵門,供奉道教的慈航道人,即世俗所稱的觀音菩薩。因此又稱“觀音閣”。這裡盛傳著雷劈巨石現圓珠、山農燒菸斗戲耍柳樹精的美麗故事。
峨磨寺,座落於白玉山的半山腰,巧立岩頭,又稱龍門寺、峨嵋寺,為古易州名剎。內住和尚數名。古寺前峭壁上有古柏一株,上掛大鐘一口。每當夕陽西下,和尚誦經並以杵擊鐘,經聲和鐘聲在山谷迴蕩不已。為西陵八景之一的“峨嵋晚鐘”。古人曾有優美的描述:舊有古鐘,孤懸崖頭,“老鴉上霜天,一杵聲度,遠處假爾相傳。”
八卦連環洞,位於白玉山的山腹中。原來有72個洞府,明朝兩次重修時,又擴建為96個洞府,分上、中、下三層。各洞之內均存有大量寶貴文物。洞府分天然形成和人工開鑿兩種,很多洞彼此相通,因按道家八卦原理精心設計,故稱八卦連環洞。昔有道士修煉於此。
該洞供奉我國歷史上著名孝道人物“二十四孝”之一的睒子(也稱郯子),其父母年老,俱患雙目,思食鹿乳。睒子披鹿皮,裝扮成鹿,在鹿群中取奶。一次,遇見打獵者,睒子只得脫下鹿皮,以實情相告。睒子的孝行感動了神靈,其父母的眼疾也不治自愈。因此深受世人崇敬,立祠供像祭祀。

景點傳說

相傳道教全真教掌教丘處機祖師曾在淶陽(今淶水縣)傳道時,雲遊該洞並題詩:“高高雲外睒公堂,閃閃雲霞照洞光。千仞峰巒排左右,萬株松柏互低昂。山翁不解談今古,野客時來講混茫。休道一生空打坐,也勝塵世走忙忙。”
2005年,一位鶴髮童顏的張道士雲遊到白玉山,被這裡不凡之景所吸引,在山腰處依山勢親手搭砌了小屋,引山泉水,開荒種地,自甘其苦,潛修悟道,在這幽寂的曠野大山獨居五個多春秋。張道士道名張宗祿,順平縣正童村人,後因緣皈依道門,為道教全真龍門派第23代弟子。他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夠恢復這裡的道場和古蹟,重光睒公堂,能夠為建設秀美山川盡一份責任和力量。張道長對白玉山美好未來充滿了憧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