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照華

易照華

易照華,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力學和曆書天文學創始人之一。長期從事天體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在有關領域做出了創造性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照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31年5月9日
  • 性別:男
  • 籍貫:四川省樂山市
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生平

易照華於1931年5月9日出生在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金粟鎮的祖屋中。祖父為文盲,因經營工商業及晚年當鎮長的體會,堅決要子女們讀書。父親易朝選在四川師範大學(後改名為四川大學)畢業後當中學教師(教化學、物理),三叔易朝煜在四川大學數學系肄業後,也當中學的數學教師。易照華出生後,祖父不久去世,家庭生活全部靠父親和三叔的薪金。在家庭的影響下,1935年秋上國小後就喜歡數學。而且在父親教認一些星和星座後,對天文學也有些興趣。9歲喪母,因他父親在外地教書,由祖母照應。

技術成就

易照華在1942年春離家,到北面15km的五通橋,就讀那裡的私立通材初級中學。抗日戰爭期間生活困難,又因年幼住校,生活不會自理,弄得身體非常瘦弱。學習上數學成績突出,但其他課程一般。因他的父親和三叔都在成都教書,故國中畢業後,於1945年1月到成都讀高中。
易照華易照華
經他三叔建議,報考成都最有名的省立石室中學。入學後因多數教師水平很高,使易照華的成績全面提高得很快。特別是代數教師盧劍芩、解析幾何教師何叔宜、三角學教師周澧等人的教導,使他的數學興趣更加鞏固和提高,為他後來決心學數學奠定了基礎。1948年1月高中畢業後,因高校一般春季不招生,他臨時報考兩個學校。一是四川省立成都會計專科學校(大專),另一是國立成都理學院的先修班。錄取後兩邊讀了1個月後,他發現自己對會計興趣不大,就以全部精力讀先修班,提高中學數理化和英語水平。
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成都理學院是搞學問的理想地點。該校只設有數學、化學兩個系,學生很少,每班僅20人左右。院長魏嗣鑾是德國的數學、哲學雙科博士。他公開宣稱,成都理學院就是培養科學天才的地方。易照華在先修班結束後決心報考成都理學院數學系,同時為保險起見,也報考了四川大學數學系(當時是各校分別招生)。得知兩校都錄取後,1948年9月就到成都理學院報到。
一年級課程很重,有8門課,每周36學時。數學物理課全部是英語教材,而且作業也要求用英語。有1000多人參加入學考試,只錄取25人(易照華為第二名)。一年下來,淘汰和自動退學大半,二年級只剩下8人。暑假期間,數學系一、二年級易照華等8人自動組織兩項活動:一是請留學法國回來的胡助教授教法語;二是分頭看天文學書刊,並在晚上認星和星座。大家學法語都堅持下來了,但最後堅持看天文學書刊的只有易照華一個人。他自己繪製星圖,跟蹤大行星動態,認真閱讀能找到的所有天文學書刊。其中對他影響較大的是一些科普讀物,如張鈺哲的《天文學論叢》;戴文賽的“我們的太陽”;陶宏(陶行知之子)的《每月之星》;陳遵媯的《宇宙壯觀》;沈世武寫的“光譜透露了恆星的秘密”等。
1949年底,成都解放,成都理學院奉命併入四川大學。二年級結束時,在當時興起的北上高潮中,又得知解放軍有一批空車回陝西,易照華動心了,想到北京讀北大或清華。在家庭支持下,他帶上轉學證和戶口遷移證明,義無反顧地搭軍車到寶雞(寶成鐵路尚未修),再坐火車於1950年7月初到達北京。
當時北大、清華都招考轉學生,易照華了解一些情況後決心考北京大學。於是從1950年9月起成為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生。在北大兩年中,雖然政治運動占了一半左右時間,但在北大的學術氣氛和高水平的教師影響下,他的數學、物理和外語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其中代數教師王湘浩、張禾瑞教授,分析和複變函數教師莊圻泰教授,實變函式教師江澤培,微分方程教師申又棖教授,剛回國的微分幾何教師吳文俊教授等對他的影響較大。臨到大學畢業時,易照華有兩個志願:一是研究套用數學,另一個是當中學教師。
但天文對他仍有不解之緣。剛入北大時,看到北大天文普及組的一張布告:當晚有活動,歡迎同學參加。他就欣然前往看看。負責人是物理系四年級學生羅伯鵬,到會的20多人中大多數是物理系學生,寫《每月之星》的陶宏(北大化學系講師)也應邀參加。原來這個組是北京科學館在北大組織的,任務是在各中學和居民區進行科學普及宣傳,同時自己組織學術活動,相互提高。易照華就在課餘時間積極參加活動,因表現較突出,於1951年2月被選為負責人。到8月為止,他在5箇中學組織了天文組,成員超過100人;北大天文普及組最多時也達到50餘人。他本人在各處做天文普及報告幾十次。但到9月,因被選為數學系學生會主席(當時叫系常務),只好辭去天文普及組職務。
由於1952年高校擴大招生,動員大批機關幹部報考,考前組織幹部補習班,幫助他們複習數理化。易照華在畢業分配前的6月底,借調到北京工業學院(現為北京理工大學)的幹部班,參加數學教學。10月正式分配留校當研究生。
因院系調整,1952年11月才開學。戴文賽從燕京大學調整到北大數學力學系,得知易照華喜歡天文後,主動要求易做他的研究生,使易照華遂了研究天文的早年心愿。
經過1月的俄語突擊學習後,易照華隨同戴文賽進行天文學教學工作。因硬搬前蘇聯教學計畫,綜合大學數學、氣象、地理專業都有四學時的普通天文學課程。每班都有140多人,只能分班上課。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完成學業。易照華因未系統學習過天文學,這次教學使他全面了解到了天文學內容。戴文賽是著名天體物理學專家,當然希望易照華研究天體物理學;但易照華自忖,自己數學系畢業,物理學基礎差,最好搞天體力學。得到當時教務長周培源支持後,就向戴文賽提出。戴雖不高興,仍表示全力支持,介紹易照華同了解天體力學的王竹溪教授和紫金山天文台台長張鈺哲見面。易照華就按這些前輩們的意見,從學經典著作開始了他後來的天體力學生涯。
易照華在1953年很緊張,除學研究生公共課、天體力學經典著作外,還同楊海壽(10月調入北大)一起翻譯俄語的《球面天文學教程》(高教出版社1954年出版)。由於戴文賽參加抗美援朝慰問團,下半年的三班普通天文學課程的講授和輔導都由易照華負責。由於過分勞累,到12月中體檢時發現肺結核,而且是嚴重的浸潤型溶解期。正好戴文賽剛從慰問團回來,將教學接過去。易照華就在12月底搬入肺結核隔離宿舍,仍堅持每日6小時以上工作和學習。
1954年8月,戴文賽奉調到南京大學天文系。易照華的肺結核雖有好轉,但仍要隔離,暫不能隨行。因投稿天文學報,與主編李珩有通訊聯繫,從李的信中得知,佘山觀象台有全國最多的天文學書刊,還有過去法國人留下未完成的“小行星群普遍攝動”的研究資料,可用於做研究生畢業論文。經與戴、張兩位先生商量後就決定下來。易照華趁病情進一步好轉,於1955年3月先到南京,在全國天文學學術會上同戴、張、李三位當面敲定。在南京大學天文系選聽一些天文課後,於7月初隨同實習學生一起到上海佘山觀象台。實習內容(星團恆星自行測算和小行星定位觀測)完成後,8月初正式開始畢業論文工作。
李珩毫無保留地向易照華交出全部小行星資料,以及有關的基礎理論文獻。易照華由於在北京已學習過經典著作,工作很順利。年底前已完全掌握了研究小行星群普遍攝動的HansenBohlin方法,以及相應的軌道改進技術;並將以前法國人未完成的Flora群中的三顆小行星算完,精度符合國際小行星曆表要求。
在1955年底的學術討論會上,易照華代表課題組做了“小行星群普遍攝動和軌道改進”的報告,受到前輩們的讚揚和鼓勵;同時易照華在會上也流露出嚴重的驕傲情緒。張鈺哲台長從愛護青年出發,通過黨團組織向易照華轉達了他的意見:“年輕人剛學到一點東西,不要驕傲;將來要學的還很多”。易照華聽到後,震動很大,表示接受張先生批評,今後一定虛心學習,踏實工作。於是同劉振銳一起完成了16顆Flora群小行星的攝動計算和軌道改進,並根據自己對整個方法的體會、理解、經驗和改進途徑,寫成論文,同計算結果一起作為《佘山天文台年刊》第24卷內容(後在1956年底出版)。1956年6月9日,易照華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在南京大學數學天文系進行。由於這是中國天文學界第一次研究生畢業答辯會,到會的人很多。答辯委員會主席是紫金山天文台台長張鈺哲,成員有戴文賽、李珩、趙卻民、程庭芳。前輩們對易照華的工作予以肯定和鼓勵。會後張台長表示,要去北大聯繫,希望易照華能分配到紫金山天文台。
回到佘山後主要是等待分配。易照華抓緊時間充分利用佘山的天文學書刊,對天體力學的現狀進行了全面調查研究,在兩個月內整理出500多篇論文目錄和摘要,而且發現攝動理論的一個關鍵課題攝動函式展開方法有可能改進。得到結果後寫出一篇論文初稿,李珩先生看後說可以投天文學報。
8月底接到北大通知,分配易照華到南京大學數學天文系任教。他感到意外,但服從分配,9月初到南京大學報到。紫金山天文台得到南京大學同意後,聘請易照華到紫金山天文台做兼職研究人員,具體從事天文年曆獨立編算研究。
當時中國已從1950年起出版天文年曆,但絕大多數內容是從美國或前蘇聯年曆翻譯和改編而成,只有少量天象(如日月食)和節氣、朔望時刻等是劉寶林計算。故曆書機構叫“編歷組”。紫金山天文台領導希望早日實現不用外國曆書,自己能獨立編算天文年曆。易照華從1956年10月開始到編歷組,每周工作兩天。他分析情況後看出,天文年曆中恆星的各種表,自己計算已沒有困難;主要問題是太陽系天體的歷表計算,其中又以月球位置表計算最難。早在1941年,張鈺哲台長等前輩們為準備觀測在甘肅地區的日全食,由於無法得到國外天文年曆,只能自己計算日食前後幾天的月球位置,再根據它們計算日全食的參數。後經觀測檢驗,偏差不大。到抗戰結束後看到1941年的美國年曆,看出他們所算的那幾天月球位置,黃緯符合很好,而黃經都少了1角秒。易照華決定先從1941年的這幾天月球位置著手試算。年底得到結果,發現以前張鈺哲等所計算的方法和步驟是對的,僅在最後加黃經章動時,正好少加了1角秒。張鈺哲得知後非常高興,稱讚不已。到1957年4月太陽系天體的歷表試算全部完成,即天文年曆獨立編算已不存在困難。後來電子計算機出現,由李能耀等人自編程式,在1964年底獨立編算出第一本《1966年中國天文年曆》。
在1957年春的中國天文學會第一屆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上,易照華的“攝動函式展開式收斂性的改進”、楊世傑的“施米特望遠鏡的研製”兩篇被評為優秀論文,並公開報導。經張鈺哲推薦,前蘇聯理論天文研究所決定,將易照華在天文學報發表的兩篇攝動函式展開方面的論文,翻譯成俄文出版(1959年初)。
南京大學開設有天體力學課程,由趙卻民教授講;教材是全文翻譯一本英文教科書。易照華到南京大學後,自己編寫天體力學教材,於1957年秋正式講天體力學課,從此開始40多年的天體力學教學生涯。教材經修改後於1962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書名為《天體力學教程》。南大天文繫於1962年成立天體力學教研室,又開出“攝動理論”,“星際航行軌道”等課程。還開展“天體力學基礎理論”,並同紫金山天文台合作開展“人造衛星軌道理論和預報”等研究工作。
易照華在1957年秋被任命為南京大學數學天文系團總支副書記,1958年又擔任數學天文系系主任助理,分管天文專業日常行政工作。由於教學和行政工作太忙,易照華於1959年辭去紫金山天文台的兼職。紫金山天文台原打算建立方位天文部,統管行星、人造衛星和歷算等研究室,並建議由易照華擔任負責人,因多種原因沒有實現。
易照華到南京大學時,需有半年的試用期;系裡在1957年春才上報學校,提他為講師,但因政治運動暫停。直到1961年春才實現。1962年再次成立南京大學天文系時,戴文賽教授為系主任,易照華仍為系主任助理。在當年的中國天文學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易照華被選為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還正式任命為天文學報編委(在1960年已參加工作)。會後不久,又接到中國科學院聘書,擔任紫金山天文台學術委員會委員。易照華在這段時間內帶領學生開展行星際軌道設計研究,對探月和探火星的軌道設計得到一些結果。
匡亞明任南京大學校長後,為保證教學和研究工作更快出成果,在1964年建立重點骨幹教師隊伍,易照華是其中之一。系裡免去易照華的系主任助理職務,以便集中時間進行業務工作。後因1965年下鄉四清,1966年回校又遇“文化大革命”,故未產生效果。
1971年底從農場回校後,開始恢復業務工作。易照華以天體力學教研室主任身份,帶領教師們全面進行調查研究。一年後明確了天體力學當時的三個主要熱門方向。經大家協商後決定由劉林負責衛星動力學方向,孫義燧負責定性理論方向,黃天衣負責數值方法方向。易照華自己則探索新領域和老問題的解決途徑。又從1973年起同數學系陳翔炎等建立天體力學(以定性理論為主)討論班,並在1976年前取得第一批有價值的成果。1978年召開的中國天文學會第三屆代表大會上,易照華繼續當選為中國天文學會理事,並擔任天體力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主任。
改革開放後,易照華作為中國天文學會代表團成員,參加1979年8月在加拿大蒙特婁召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大會,並談判中國的席位問題。因為IAU接受台灣作為中國代表,我國天文學會曾在1960年發表聲明退出。這次經多次談判,並同台灣代表沈君山接觸,IAU最後決定中國天文學會代表中國,台灣的天文學會以中國台北名義,作為地區學會參加IAU。會上,易照華認識了國際上的主要同行,並在天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全體大會上介紹了中國天體力學的研究工作情況。
1981年夏,易照華在南京大學被提升為教授。同時接到美國同行Jeffreys邀請,去美國Texas大學進行合作研究,題目為“太陽系的穩定性”。在美國期間,寫出了兩篇論文。一篇投國際期刊,另一篇投中國的《天文學報》(均在1983年刊出)。1982 年4月回國得知,在1月的中國天文學會第四屆代表大會上,仍當選為中國天文學會理事及第二屆天體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1983年,易照華被任命為國務院第一屆學位委員會的天文學科評議組成員,參加9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二次評議會議。會上通過易照華為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剛成立的南京大學天體測量和天體力學博士點負責人。1986年開始的第二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到1993年為止),易照華繼續擔任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5年,易照華參加了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天體力學國際學術討論會,以及接下去的第19屆IAIU大會。在其中的天體力學專業委員會上當選為組織委員。
易照華後來仍教天體力學,並帶研究生進行“相對論天體力學”和“相對論天文參考系”的探索研究。還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兼職研究員,以及大量的社會工作。在2001年滿70歲後退休。

簡歷

1931年5月9日 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金粟鎮。
1948年 在成都理學院學習。
1949年 在四川大學學習。
1950~1956年 在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1952年畢業並攻讀研究生課程,1956年獲博士學位。
1956~2001年 任教於南京大學天文系,歷任系主任助理、教授、博士導師、第2~4屆中國天文學會理事、第1~2屆天體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2屆天文學科評議組成員,第19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體力學專業委員會組織委員。

主要論著

1 易照華,楊海壽譯,勃拉日哥著.球面天文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
2 李珩,易照華,劉振銳.伏羅拉群小行星的普遍攝動和軌道改進.佘山天文台年刊,1956,24
3 易照華.天體力學教程.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
4 易照華.天體力學引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
5 易照華,孫義燧.攝動理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6 趙進義編著,易照華修訂.天體力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7 易照華.天體力學基礎.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8 易照華譯,赫德曼著.天外智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