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源探賾序

《易源探賾》對上古文化的研究,作出了三大貢獻。充分利用當代考古文物資料,結合傳世文獻,探索了“畫前有《易》”的史影。

基本簡介,基本概況,

基本簡介

皇皇《周易》,垂訓千古。羲皇智慧,流芳萬代。八卦符號之創造,實乃世界文化奇蹟。數千年來,無數先哲在沉思,遙想羲皇當年,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原始人類處在野蠻蒙昧時期,伏羲獨運神思,一畫開天,創造永垂千古的神秘符號——八卦,未知當年所受何種啟示?宋代學者提出“畫前有易”思想,然而止此假說,尚無憑證,玄思千載,略無進展。
今者,尚惠民先生網羅考古文物,結合古史資料,獨運匠心,撰著《易源探賾》一書,求索易卦之源於遠古,創立宇宙圖式之宏論,探賾索隱,顯微闡幽,弋獲甚豐。通讀其書,新論迭出,在在引人深思。
關於“畫前有易”的探討。宋代《易》學家邵雍對自然之道的抽象之數,同人們“指定一物不變”之實數,加以區分,從而提出“畫前有易”思想;大儒朱熹予以肯定,他在《易學啟蒙》中,寫道:“邵子所謂‘畫前有易’者,又可見其真不妄矣。世儒於此,或不之察,往往以為聖人作易,蓋極其心思探索之巧而得之。”又說:八卦符號“此乃天地之間自然道理,未畫之前,先有此象此數;然後聖人畫卦時依樣畫出。”“非是元無實體,而畫卦揲蓍之際旋次安排出來也。”這就是說:伏羲畫卦之前,有天地自然之易,伏羲不過是依此而作卦。從現代哲學觀念看,一個是反映者,一個是被反映者。尚先生在《易源探賾》中,力圖通過對八千年前的“太陽鳥”等考古新發現,用原始人群最早尚“八”思想,闡明燕尾骨鳥與原始伏羲八卦的聯繫。認為在上古時期,流傳數千年的燕尾八角圖形,同伏羲畫八卦,有數的因緣。尚“八”觀念原自立竿測影對太陽運行規律的認識,“產生於二至二分四立的‘八節歷’的制定”。作者強調通過“對賈湖遺址立竿測影標誌物——‘燕尾太陽鳥’的認識,終於尋到了原始八卦生成的源頭,也找到了中國古代八卦文化的源頭!”(第五章),顯示了“畫前有《易》”說的真實性,使“畫前有《易》”論獲得初步驗證。
《易》學發展史,一直存在重視考古的傳統。“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即具考古學意義。到現代,不少考古成果無論數字卦、帛書《易》、竹簡易的發現,都對《易》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尚先生髮揚這一傳統,廣泛吸收考古新成果,諸如安徽含山玉龜及玉版圖、洛陽“伊川缸”上的原始洛書、燕尾八角蓋天圖、八千年前的“太陽鳥”、中國銅鏡、古代式盤等,通過對眾多文化現象進行梳理,認定八卦文化、龍文化、鳳鳥文化的淵源關係,其共通點在於蘊含著象數思維。從而得出結論:“《周易》是象數思維的集大成”。

基本概況

此書力圖探討《易》學象數同古代天文、曆法、數學的內在聯繫。他拂去《河圖》、《洛書》的神學迷霧,認為蘊含象數機巧的“河圖、洛書,顯然是古人在漫長年代早已取得的認識成果”(第一章)。作者進一步通過對上述考古成果的梳理,證明安徽含山玉龜、玉版圖“是對距今5300年前的蓋天思想和天文曆法的詳細圖解。”其中顯示古代先民已經“系統地總結了伏羲時代開始的天文觀象系統、立竿測影方法、曆法圖式等文明成就。”(第一章)。作者還闡明洛陽“伊川缸”上的原始洛書與《洛書》圖中的勾股方圓數理的聯繫;燕尾八角蓋天圖與原始伏羲八卦的關係;“叉形骨器”、“太陽鳥”與八卦文化、龍文化、鳳鳥文化的關係,從而打通《河圖》、《洛書》與《周易》的關聯。作出的基本結論是:《河圖》、《洛書》直至《周易》,沿襲的是“以一貫之的宇宙圖式”,而此種“宇宙圖式是古代傳承科技思想的文化載體”。
作者從考古學、民族學或文化人類學角度,論述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性。把十月太陽曆與十二月太陰曆作統一闡釋,強調《河圖》即“合圖”;把南北地域的考古文化系屬中所發現的材料作統一的理解;結合古代文獻對考古發現的各種宇宙圖式進行解讀和破譯,得出結論說:“從距今8000年前後的原始伏羲八卦,到河圖、洛書圖式,再到距今3000年的《周易》八卦、六十四卦符號系統,儘管這些宇宙圖式的形式各不相同,它們在內涵上具有連續性、繼承性,它們都是記載和傳承中國上古文明成果的文化體系。我們可以把這些在內容上具有繼承性、表達形式上具有連續性、思維方式上具有統一性的文化體系,統稱為八卦文化體系。”(第九章)強調中華大地多元文化的共融性,是此書立論的一大特點,值得肯定。
作者進一步從考古成就與傳世史料的結合上,肯定“象數思維是中華古代先民獨具特色的思維形式,它是與原始形象思維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思維形式。是從原始形象思維發展而來,又高於一般形象思維的一種高級思維形式。”肯定積澱在易學中的象數思維形式“是形象思維、邏輯思維、靈感思維複合型思維形式。《周易》之所以被稱為智慧之書,首先是因為它總結和體現了中華先民歷經數千年創造的這一永放智慧之光的思維形式”(第九章)。作者還對象數思維與漢字系統的關係作了探討,認為“八卦文化體系和古代漢文字系統,是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存在的兩大文化信息符號系統,都是古代先民運用象數思維和形象思維方法創造的文明成果”“中國漢字的起源與原始八卦圖式的起源,無論從考古的年代和地點上說都是同一根源”(第九章)。這一認識無疑是作者多年研究易學思想的獨到心得,引人深思。
《易源探賾》對上古文化的研究,作出了三大貢獻。充分利用當代考古文物資料,結合傳世文獻,探索了“畫前有《易》”的史影,一也;通過探討易源,依據中原地區考古文物同江南地區考古文物的若干共通特徵,提出了中華大地多元文化的共融性,二也;依據遠古地下文物圖象顯示的尚象重數特徵,深入探討其取象、運數的思維方法,追溯了《周易》象數思維方法的淵源,論定《周易》象數思維乃集古代先民象數思維之大成,三也。此外,還探討了象數思維同中國漢文字創字法則的內在聯繫。以上古史問題,不少人望而卻步,尚惠民先生以其廣博文化素養,獨出心裁,上下求索,其古史祛疑精神,令人欽慕。作者求為制序,愚等勉為所難,聊抒淺見,以就正於方家。
唐明邦 肖洪恩
二OO八年元月十八
(唐明邦: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易學聯合會顧問、中國周易學會原會長現顧問。
肖洪恩: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