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海探驪》是趙予寶先生耆年大成之作。趙予寶先生為學嚴謹,既無佞異附同之弊,亦無空言妄構之說,先生釋《易》,先摘錄每一章句原文,然后綜羅歷史知識, 社會大觀,及自然現象,逐句予以詮釋,糾誤改錯,詳審細研,經得起推敲,語句平易,且幽且深,富有哲理,頗甚玩味,是揚前修絕學,啟後俊新智之《易》苑奇葩。該書於2014年5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易海探驪》
- 作者:趙予寶
- 類別:傳統文化/易學研究
- 頁數:299
- 定價:42.00元
-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5
- 開本:787×1092mm1/16
作者簡介,基本信息,作品內容,
作者簡介
趙予寶,河南鄭州鞏義人,生於一九三九年四月,企業退休於部,著名《易》學專家,少時隨父學《易》,長於諸葛掌上即時斷,測字學,及四柱學,六爻,姓名學,堪輿,著書《趣談測字》等。現為寧夏易學研究會理事。
基本信息
作 者: 趙予寶
出 版: 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 編 審: 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 址: 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 徐 榮
印 刷: 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 本: 787×1092mm1/16
字 數: 190千字
印 張: 19
版 次: 2014年5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價: 42.00元
作品內容
《易》之為經,易道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達者欽尊古聖,視為修齊治平之學;未及者反諷譏為荒誕之說。那么,《易經》到底是什麼樣的書?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唐朝宰相虞世南說:不知《易》,不可以為將相。一代名醫張景岳說:醫不知《易》不可為醫。可見《易》之為經,實不為虛。“經”是什麼?“經”就是道,“經”就是理。是闡明天地的大道理,即天理,地理,人道的最神聖,最富權威之典籍,亦即真理之源。可以說《易經》是聖人格物致知之學,是科學之宗,科學之顛。但是,家自為書,人自為說,世人參以己見,對〈易經〉的見解和認知卻是相當涇渭。道家說:它是一部修道的書,魏伯陽如是說;儒家說:它是一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書;朱熹是這樣說;星相家說:它是一部占卜的書,正因為它是占卜的書,所以才未遭秦火。得以流傳至今。宋儒邵康節是這樣說;哲學家說:它是一部哲學經典之作,許多學者頗有同感地這樣說;研究靈學的人說:〈易經〉,〈老子〉和〈莊子〉這是中國的三大玄學之作,足以極陰陽之變,洞鬼神之奧,窮古今萬物之情,而綜天地人三才之學,宗教界人仕是這樣認為的。還有一些鄙視〈易經〉的人說;它是一部文淺義陋的荒誕之作,古代的歐陽修就是這樣說。更有一些人說;它是一部充滿迷信和愚昧的書,現 在不少年輕人是這樣說。更有甚者,說〈易經〉是一部魔鬼的書,因之妄肆詆譏,受某種宗教不二法門的人是這樣水火不相容的。這個人類世界實在太美妙啦,妙就妙在如眾盲摸象,各執其是。那么,《易經》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它都告訴我們些什麼呢?一言以蔽之曰“時中”。也就是說,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在每個人所處的時間和空間裡處世做人,既不能過之亦不能不及。這是人類的最高智慧,是為人處世的法則。明白得與失,進與退,存與亡的辨證關係,這是〈易經〉告訴我們的精髓,說到底,《易經》是讓我們明道重德,它字裡行間都充滿高度智慧。以其精煉美妙的語言文字,闡述吉凶禍福的因果關係。荀子說:‘善易者不卜。’真正明白〈易經〉的人,還算什麼卦!吉凶禍福全由自己掌握,知道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該得時則得,該失的時侯則失,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禍福由己,根本不須要占卜問吉凶可與否。這是對荀子這句話的詮釋。可是,世人絕大多數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其中亦不乏徒有其名的〈易〉學專家和學者,這也難怪,工農兵學商,帝王將相紳,則是蔽以欲利,惑於習染者多,真正明白進退得失存亡的人自古至今,屈指可數矣!例如:春秋越國范蠡,當越王勾踐夫婦被吳王俘作奴婢時,他與文種積極復國,當越國戰勝吳國勾踐復位時,范蠡則功成名遂而身退,後遁跡於江湖,游於商海,不但保全了性命及英名,又成為富極一時的陶朱公,現 在民間供奉的財神其中就有他,而和他有同樣功勞的文種卻落了個“王賜自裁”。又如秦始皇的開國功臣,大將王翦,是他平定六國,統一了天下,其功無人可比,然而,就在他大功告成的第一時間,就把兵權畢恭畢敬地交回給了秦皇,其他文武百官,封官的封官,受賞的受賞,而王翦卻讓人極不理解地帶著一家老小,遠離京城去做逍遙自在仙了,由於他激流勇退,秦皇沒有對他產生危及社稷之虞,眾大臣也沒有產生嫉賢妒能之惡,他的子孫王賁等三代人在朝為將,相安無事,而功勞僅次王翦的大將蒙恬,不但自己被腰斬,還殃及九族。退與進,得與失,只有一念之差,禍與福卻是相差甚殊。再看漢初三傑,張良,肖何與韓信,楚漢逐鹿,劉邦位臻九五,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乃張良首功;率千軍萬馬,克敵制勝,滅三秦,戰楚王,韓信功不可沒;安定社會,管理文檔,籌集糧草,乃肖何之功。世稱漢初三傑。張良封留侯,他不貪圖官高祿厚,也不羨慕位尊權重,功成身退,見好就收,遁跡于山林雲靄之中,引泉眠月。而功高蓋主的韓信,始封淮陰侯,繼而封齊王,如果他有張良之智,或范蠡之遠見,當把握時機,激流勇退,但他畢竟是一介武夫,只知進而不知退,只明於得而不明於失,富貴如白駒過隙,成亦肖何,敗亦肖何,竟死於一女人之手。他和彭越,英布是一樣的下場,中外今古,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這就是《易經》告訴我們的君子之道,經綸之道。《易經》還告訴我們,我們所處的天人地這個世界是:立場相對,性質相反,相等則沖。這就是說,世上有多少個腦袋,就有多少個頭腦,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絕對地統一。只能是求同而存異; 同氣相求,同美相嫉,同功相害,同利相爭,這就是《易經》所闡述的陰陽之道。《易經》還告訴我們:八八六十四卦,其中六十三卦都是有吉也有凶,唯獨“地山謙”卦全吉,這就是警示我們為人處世務必要謙遜謹慎,當知學勿言高,勝我者尚眾,以禮敬人,謙卑待人,尊重所有人,這是永遠不會有錯的做人之道。學《易》旨在領悟陰陽的辨證法則,小可修身齊家,大可治國造福於一方,這是我們學《易》的人應持的態度和動機。一位古聖賢說:“善者學《易》則更善且益聰;惡者學《易》則更惡且益愚。”這話早己得到今古驗證,學《易》者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