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日村

易日村

易日村隸屬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格西鄉,位於縣城以東4.5公里、格西鄉鄉政府以西1.5公里處,坐落在紐日河北岸河谷斜坡處,省道S303線貫穿全村,交通較為便利。全村現有30戶175人,絕對貧困戶4戶口16人,現有黨員9人,村“三職”幹部3名、村第“四職”幹部3人(組宣群團員、維穩綜治員、統戰宗教員各1名)。全村現有耕地面積441.6畝;退耕還林133.3畝;草場面積102畝;2009年全村工農業經濟總產值73萬元、人均純收入1972元。現有大車9輛、計程車1輛、拖拉機32輛、播種機8台、小型收割機12台、大型聯合收割機1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易日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格西鄉
  • 人口:175人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人口衛生,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近年來,該村黨支部在鄉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得到加強,黨員素質明顯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明顯增強,人民民眾生活水平顯著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穩步推進。
易日村雖然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人民民眾的生活還很不富裕,生產條件還比較落後,村內道路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綜合上述因素,村黨支部在與村委會班子密切配合下,充分徵求黨員幹部和民眾意見,先後召開民眾會、黨員會、村兩委會,充分達成共識:加大村級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步伐。在新農村實施中,堅持“村跑項目、戶自願”的原則,不強制、不勉強、不利用新農村建設搞攤派,完全由村民按自願建設。有了民願,建設資金是擺在村兩委班子面前的一件難事,經過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多方努力,2008年易日村經縣府確定為郫縣對口幫扶單位。得到訊息後,該村“兩委”班子隨即召開民眾大會,廣泛徵求民眾意見,在規劃中主要吸收民眾意見,對所幫扶的130萬元資金進行了合理分配,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民眾基礎。在廣大村民積極主動參與下幫扶資金130萬元共修建了560米村級硬化路;630米機耕道、1820米聯戶路;5戶(28人)的人口安全飲水;新建了175平方米的村級活動中心及附加設施;875米的三面光灌溉水渠,上述項目在2009年10月全面竣工並交該村使用。項目的建成後使易日村村容村貌大大改善,基礎設施上一個新台階的基礎上,為解決民眾出行難、增收難的問題均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了讓廣大村民都能共同發家致富,村黨支部千方百計為民眾增產增收找門路。一是組織成立農機收割隊。支部書記劉德全發揮自己懂漢語能識字的特長,通過銀行貸款、自籌等方式牽頭購買了一台大型聯合收割機,每年秋收季節組織全村其它小型收割機到鄰近鄉鎮進行秋收作業。二是成立種植務工隊。在他的帶領下,村 “兩委”班子利用本村村民的農業種植特長,帶領全村村民從2006年起承包了縣農牧局少烏寺良種示範基地的農業種植工作,每年在春播秋收季節組織全村64人和農機到該基地進行勞動。三是組建良種示範基地。由於該村離縣城較近,地理位置優勢明顯,全村農機作業面大且本村農機具較多,為了增加農機手和村民的收入,村兩委通過與縣農牧局簽訂良種種植定單,把全村80%以上的耕地用於種植縣農牧局推廣的良種,種植過程中邀請農技人員在每階段進行現場指導,收割後由縣農牧局回收。目前,該村常年良種播面在300畝以上,收割機也由原來的1台增加到了12台。以上工作不僅帶領全村剩餘勞動力找到就業門路,也為民眾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人均增收在500元以上。通過幾年的發展部分農戶已經不滿足現有的致富路,已購買了大型貨車搞起跑運輸的業務。四是成立文藝宣傳隊。為了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村支部充分發揮農村書屋、現代遠程教育等作用,開闊村民眼界,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對村級活動室所有公共設施安排專人管理,每周六、日兩天對村民開放,大力普及農村實用技術,提高民眾致富能力。同時組織村內藝人和鍋莊隊,每月在村活動室舉辦一次文藝演出。該村自開展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以來,村兩委班子成員邀請居住在村裡的退休幹部、退休教師等,讓他們用自己的經歷、感受輪流給民眾講歷史、講法律,增強民眾的祖國意識,愛國意識,大局意識。通過繁榮鄉村文化,提高了民眾文化素質,該村民眾茶餘飯後有了好去處,村級社會治安明顯好轉,鄰里之間和諧相處,近三年來未發生一起治安案件。
易日村支部原是一個只有3名黨員且年齡較大,村級黨組織戰鬥力薄弱,為了加強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村支部在2005年進行了換屆工作,新上任的村支書首先從抓班子帶隊伍做起,從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做起,要求村兩委班子要管好自己的人,洗好自己的臉。對村組幹部實行“看工作、論實績”工作機制,村乾工作實績與村乾補貼掛鈎。制定村規民約,完善管理措施,堅持民主管理,實行黨務村務公開,對重要問題,邀請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參加會議,集體研究、集體決定。其次抓黨員幹部素質。每月組織村兩委成員、黨員、技術能手通過利用現代遠程教育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實施黨員“雙培雙帶”先鋒工程。在鞏固現有專業技術人才的基礎上,每年從技術人才中培養1名入黨積極分子,從黨員隊伍中確定1名同志進行重點支持,幫助其增收致富,並帶領民眾共同致富。同時把村內文化知識好,思想觀念新的大中專畢業生中培養1名入黨積極分子。為了改善本村貧困面貌,樹立發展觀念,在現有土地資源少的現實條件,村兩委鼓勵村民送子女讀書學習,通過對不送子女上學的家庭實行不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處罰,對送子女上學的家庭實行國小每生每年獎勵20元的政策,國中畢業生和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享受國家優惠政策。促進了學生以良好的成績回報社會,為家鄉建設服務的意識。目前全村7-17周歲就讀國小、國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現有35名,非義務教育階段的8名大專生。

自然資源

據2009年統計數據,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63畝(其中:田1583畝,地2580畝),人均耕地1.43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664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1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2畝,主要種植經濟林果;荒山荒地2200畝,其他面積113畝。

基礎設施

截至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91戶通自來水,有361戶飲用井水,有30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5%)。有699戶通電,有44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3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4%和7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4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51戶(分別占總數的64%和50%)。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輛,拖拉機45輛,機車25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849畝,有效灌溉率為89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46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6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3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3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35 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81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32.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77.7 萬元,占總收入的64.23 %;畜牧業收入126.1萬元,占總收入的29%(出欄肉豬2380頭,肉牛3頭,肉羊240頭);林業收入28.5萬元,占總收入的6.5%;第工資性收入36.6萬元,占總收入的8.4%。農民人均純收入145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1.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9人(占勞動力的2%),在省內務工25人,到省外務工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畜牧業,主要在鶴慶縣內銷售。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7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據2009年統計數據,該村有專業合作組織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160人。
文教衛生事業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181人,距離新城中學3公里。據2009年統計數據,全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8人,其中小學生181人,中學生107人。

人口衛生

據2009年統計數據,該村有農戶705戶,共有鄉村人口2920人,其中男性1586人,女性1334人。其中農業人口2908人,勞動力139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白族、彝族混居地。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18人,參合率89.6%;享受低保14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黃坪鎮衛生院1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基層組織

據2009年統計數據,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6人,其中男黨員40人、女黨6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

發展重點

主要困難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1、農田水利、交通道路設施落後;
2、人畜飲水困難;
3、醫療衛生、教育設施落後;
4、集體經濟薄弱。
發展重點
發展的思路及發展產業:
1、逐步解決人畜飲水困難;
2、申請農田水利交通道路維修工程;
3、提高文教衛生質量;
4、促進經濟林果的快速發展和以牛羊為主的畜牧業養殖規模,壯大集體經濟收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