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霞帔墜採用銀胎成形鎏金工藝,製作精美,中空腔,雙面鏤空。霞帔墜上方有連結掛鈎,使用十分方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明銀霞帔墜
- 出土地點:江蘇常州和平新村工地明墓
- 所屬年代:明(公元1368~1644年)
- 出土時間:1998年
明銀霞帔墜,霞帔墜背景,霞帔墜的由來,霞帔墜的發現,歷史的演變,
明銀霞帔墜
明(公元1368~1644年)
1998年江蘇常州和平新村工地明墓出土
銀質。雞心形,由兩半扣合而成,裝飾鏤空的飛鳳與纏枝花卉,與彎鉤的連線處造型成葉片。造型別致,線條流暢,飛鳳生動。原有鎏金,基本已脫落。
霞帔墜背景
霞帔墜的由來
“霞帔”一詞初見於唐,白居易詩中有“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纓累累佩珊珊”之句。但這裡所謂的霞帔,實即色艷若霞的帔帛,故與宋代以後作裙裳穿著的專謂“霞帔”不同。為了使霞帔在穿著時能平展地下垂,遂於其底部綴以金制或銀制的帔墜,亦即霞帔墜子。
霞帔墜的發現
迄今所見,宋代至明代霞帔墜子的實例已發現不少,大致以南京幕府山北宋墓所出金霞帔墜子為最早。雖然北宋時已有帔墜實例,但在南宋時此物才比較常見,成為社會生活中比較重要的裝飾品。吳自牧《夢梁錄》曾經記載當時富貴人家,嫁聚時所備聘禮,必有金釧、金帔墜等,若無金器,則以鍍銀器代之。南宋金銀帔墜存世較多,在形制、尺寸方面均與北宋帔墜大體相仿。如上海寶山月浦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譚氏墓出土銀鎏金鴛鴦紋帔墜、福州浮倉山南宋淳佑三年(1243年)黃升墓出土纏枝花銀帔墜、江蘇武進蔣塘5號南宋墓出土3件鎏金銀帔墜、江西德安桃源山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周氏墓出土兩件鎏金銀帔墜等。元代帔墜在南方也有不少發現,式樣大致沿襲宋制之舊,而與明代附帶掛鈎的帔墜顯然有所區別。
歷史的演變
宋元明以來的金銀飾件上的鏤雕技法,通常與其他工藝手段如凸花淺刻等巧妙結合。在南方地區,宋代及宋以後十分流行雞心形霞帔墜子,多採用了鏤空透雕與凸花浮雕相結合的工藝,製作紋飾十分的精美奢華,裝飾性非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