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饒公信俗,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民俗,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饒公信俗是以明溪縣夏陽鄉紫雲村為中心的民間宗教信仰習俗。自宋代以來,每年的農曆七月廿三,被定為均峰寺的廟會時間,因為這天是饒公羽化成仙的紀念日。因此,每逢廟會這天,紫雲周邊的四方香客、善男信女以及三教九流人士紛紛雲集於此敬拜饒公,祈求萬事如意,其場面頗為壯觀。雖經歲月滄桑,寺廟幾度重建,而香火卻千年不衰。紫雲的均峰寺、嶺頭常沙溪的“龍興寺”、梓口坊的“磐若庵”、六合的“上祭庵”、瑤奢的“遇仙堂”、陳大山坂坑的“隆勝堂”、岩前的“洋坑廟”等寺廟均以饒公作為寺廟的主神供奉,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宗教文化。
2018年3月8日,“明溪饒公信俗”入選三明市明溪縣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名錄。2018年7月,“明溪饒公信俗”入選三明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溪饒公信俗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
- 保護單位:明溪縣道教協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明溪有史記載:饒公原名饒松,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生於明溪縣夏陽鄉紫雲村台嶺頭。饒松父母雙亡,家境貧寒,打柴度日,於劍刀寨偶遇兩老者松下對弈,得老者所賜疤桃,食後頓悟,結廬修道,行善積德,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饒松在百丈坡羽化,享年七十三。鄉人為了紀念他,在他遇仙處蓋廟,取名為“遇仙堂”,老者對弈的岩石被稱為“棋盤石”。
另據《閩書》“方域志”載:“文丞相募兵勤王,道經庵下,士卒乏泉渴甚,松幻一道者持壺漿之,問所由,言姓名居止,倏不見。入庵覲像,儼然持壺者也”。即傳說南宋景炎元年(1276),文天祥護送宋端宗趙昰南巡,過境紫雲募兵,饒公化身老道顯靈,手持小茶壺給過往的官兵倒茶解渴,千人喝過壺中茶水仍傾之不盡。端宗聞之,下旨敕封饒公為“果真佑正大師”,賜地名為“紫雲台”,文天祥親筆題書“顯蓋紫雲”並加蓋“御駕南巡”印鑑,牌匾懸於均峰寺上殿。
饒松報國有功,得到封贈,此後善男信女前往祈福消災,避煞就吉者絡繹不絕,明溪縣內供奉饒公的寺廟有遇仙堂、聖者殿、均峰寺、龍興寺、般若庵、上祭庵、隆勝堂、洋坑廟等20幾座,其中始建於明永樂(約1403年)年間的瀚仙鎮大焦村醜口聖者殿,迄今600餘年香火不斷。
民俗內容
明朝成化年間,縣衙規定: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饒公羽化成仙日,全縣禁屠一天,稱“禁屠日”,以此緬懷饒公,而民間則在此日和六月初六饒公誕生日,設道場,辦廟會,三牲奉祀。
翰仙聖者殿的“三月會”較為熱鬧,由大焦6個自然村輪班游神,游神隊伍扛著涼傘、皇帝萬歲牌、“肅靜迴避”字牌、十八般兵器、聖君神像、香爐、鑼鼓樂隊、彩旗,聲勢浩大,信眾藉此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隨著歲月推移,饒公信俗還從明溪縣域擴大到周邊的沙縣、將樂、梅列、永安、順昌等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宗教文化。
保護措施
明溪饒公信俗項目保護單位為:明溪縣道教協會。
社會影響
文化融合
明溪縣夏陽鄉紫雲村里制訂有“紫雲閩學文化新景觀規劃”。主要內容歸結為“三坊一道十八景,水秀山清閩學村”。“十八景”包括有“饒公奉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