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淮山

明溪淮山

明溪淮山,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明溪淮山又名山藥,當地屬稱薯子,明溪淮山種植歷史悠久,當地農民有種植淮山的傳統習慣,是當地的主要優勢特色農產品,具有口感好、品質優的特點。其營養豐富,內含人體必需的多種營養成份,是鮮美的素食珍品,也是當地乃至福建省餐桌上的一道的名菜。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明溪淮山”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溪淮山
  • 產地名稱: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
  • 品質特點:肉色雪白,肉質密實,細膩粘滑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364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3月25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藥用價值,產地環境,地理位置,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明溪淮山薯塊長棒形,多鬚根,表皮顏色黃褐色或深褐色,薯長70厘米左右,直徑3.0—4.0厘米,皮薄,肉色雪白,肉質密實,細膩粘滑,滋味鮮美;富含多種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果膠質、皂甙等;還具有高能量、低脂肪、多纖維的特點,經煮易酥不散,顯糯香,味鮮爽,具有明溪淮山特有的品質特徵,是一種營養較為全面的蔬、藥兼用的保健食品,可製作各種淮山菜餚,拼盤淮山宴,登大雅之堂,經常食用能補脾養胃,強壯身體,促進人體有效營養吸收。
明溪淮山明溪淮山

藥用價值

中醫認為,淮山“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中國古代的醫藥書和養生書似乎都對淮山情有獨鐘,許多重要的書都有強調淮山藥食的雙重功能。古書中如《神農本草經》把淮山列為滋身健體的上品。

產地環境

地理位置

明溪縣地處福建西北部,武夷山系的隴西山脈、十公蕪山脈貫穿全境,處於東經116°47″—117°35″,北緯26°08″—26°39″之間,屬山地丘陵地帶。

土壤地貌

明溪縣地貌類型主要有流水地貌、岩溶地貌、火山地貌三大類型,各地貌類型所占比重分別為流水地貌占全縣總面積的97.8%,岩溶占全縣總面積的0.9%,火山地貌占全縣總面積的1.3%;明溪縣耕地土壤類型以黃沙壤土為主,占耕地總面積的68.9%,土質疏鬆肥沃,耕作層深厚,質地疏鬆透氣性好,pH值4.5—6.5之間,具有良好的土壤團粒結構。

水文情況

明溪縣屬典型的山區類型,河流呈樹枝型分散短小,屬閩江流域,為富屯溪和沙溪兩大水系。從發源地至縣界河口,最大河長48.4千米,最小河長不到5千米,流域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5條。境內水資源包括地表徑流和可得到補償地下水均較豐富,其中地表水徑流量為16.3億立方米。產區農業灌溉用水主要靠地表徑流或蓄水,水量季節性豐富,耕地畝均占有水量0.91萬立方米。由於明溪植被覆蓋好,森林覆蓋率達81.2%,農業灌溉用水泥沙含量低,礦化度低,水質符合國家農田灌溉用水質量要求。

氣候情況

明溪縣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00—1900毫米,年平均氣溫15.5—18.6℃,>10℃積溫5100℃—5500℃。7月份平均最高氣溫為26.9—35℃。一月份平均氣溫在7.7℃—8.2℃。年日照時數1788.6小時,無霜期268天。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的土壤和降水,為明溪淮山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的環境。
明溪地理明溪地理

歷史淵源

明溪淮山是明溪縣當地農民傳統種植的特色優勢農產品,明朝正德年間已有種植淮山的記載,時稱薯,後來稱雪薯、小薯,民間俗稱薯子。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明溪淮山逐漸成為尋常百姓的常用蔬菜,需求量的日益增加,淮山種植效益顯著增加,種植規模逐步擴大。
1998年,明溪縣委、縣政府淮山開發列入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之一,全方位實施基地建設、系列產品開發及市場行銷同步進行的戰略。
2000年以來,明溪縣每年種植明溪淮山面積都在1.1萬畝左右,年產量達1.6萬噸,畝產值達6000元左右,產值達6600多萬元。畝效益達4000元左右,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顯著,產品銷往福州、廈門、上海、廣州等地。
2008年2月,由明溪縣種子管理站選育的淮山本地品種“明溪淮山1號”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審(認)定委員會認定。
2008年4月,明溪縣建立了省級淮山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同年,建立了明溪淮山良種提純與擴繁基地。成功培育“淮山1號”新品種,經大力推廣,已成為明溪淮山的當家品種。
2010年,明溪縣還引進台灣、廣東等地高產、易採挖淮山淺層栽培技術,解決淮山“收穫難”的問題。
2008年6月,明溪淮山列入省發改委品牌農業良種工程建設項目。
2014年,明溪淮山被定位第八批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項目。

生產情況

1997年,明溪淮山種植面積達2000畝左右。
2010年,明溪淮山總生產面積1100公頃,總產量3萬噸。
2013年,明溪縣淮山種植面積達1.5萬畝,建立省級標準化示範片2000畝,並在各鄉鎮建立淺層栽培技術試驗、示範、推廣示範基地8個。全縣共有種植戶4000多戶,年產淮山2萬多噸;淮山加工貿易企業7家,年產值超過2億元。
2018年,明溪縣淮山種植面積達1.5萬畝,平均每畝純收入達1.2萬元以上。
明溪淮山明溪淮山

產品榮譽

2001年,明溪淮山先後獲“2000年福建省農業精品展銷會金獎”和“2001年福建省農業名特優新產品展銷會金獎”。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明溪淮山”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3年8月,明溪縣被中國蔬菜流通協會評定為“中國淮山之鄉”。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明溪淮山生產地域範圍包括明溪縣行政區域內9個鄉鎮即瀚仙鎮、胡坊鎮、蓋洋鎮、雪峰鎮、夏陽鄉、沙溪鄉、夏坊鄉、楓溪鄉、城關鄉9個鄉鎮的56個行政村,海撥180米至海撥900米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一是土壤的pH值4.5—6.5之間;二是土層深厚,具有良好的土壤團粒結構,疏鬆肥沃,排灌方便,向陽、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的黃沙壤土;三是必須實行輪作,一般至少3年輪作一次;四是土壤中不能混雜有直徑1厘米以上的石塊。
(2)品種選擇:選用抗病、優質、豐產、商品性好,粗細均勻,無分杈,無破損,無病蟲害的塊莖作為種薯。以塊莖繁殖。種薯直接在種植地里保存,臨種植時才從地里挖起,以保持種薯新鮮,壯芽齊芽。
(3)生產過程管理:一是嚴格按照省農業廳制定的《淮山栽培技術規範》實行標準化生產、貯藏、運輸、加工、銷售;二是做好農業投入品管理,做好生產記錄,實行可追溯制度。三是進行良種提純與擴繁,防止淮山種性退化、品質退化。
⑨農業投入品的特殊使用規定:農藥使用嚴格按照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T8321(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規定執行,嚴禁使用高毒劇毒高殘留農藥。肥料使用嚴格按照NY/T394—2000《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執行。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從9月初開始陸續挖收上市,直至翌年4月,隨挖隨售。成熟後的明溪淮山可用留地自然儲藏、地窖儲藏、埋藏等方法進行保鮮。
(5)生產記錄要求。明溪淮山生產全過程中,產地環境由縣農業部門、環保部門根據監測結果劃出淮山種植區域並進行公布;田間生產記錄由業主或專業合作社負責做好,田間生產記錄應包括生產地點、面積、戶主、農機具,施用肥料的名稱、施肥方式、施肥時間、施肥量,使用農藥的名稱、方式、時間及防治對象,產品收穫、儲藏、銷售等項目的日期、方式、數量等內容。

歷史文化

淮山是唯一因避諱而兩次改名的農作物。它的更名與明溪廣種淮山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相傳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在位時曾下旨徵集全國各地美食,要求每個縣治至少一貢。河南一位馮姓縣令一時慌了手腳,因全縣沒有著名的美食,選不出一樣貢品。幾經思索,想到鄰縣懷慶人愛吃薯蕷,而且又未將薯蕷作為貢品奉送。於是,他派出專人到懷慶以高價購一批優質薯蕷,以本縣美食為由派專人隨帶貢疏專程送往京城。可是在忙亂之中忘記了皇帝名“預”,直說皇帝之名“預”,還將其變為可食之物,犯了避諱大忌。馮縣令頓時大汗淋漓,感到大禍即將臨頭。
可是,呈送貢品人員已出發幾天,要追回重寫已不可能。怎么辦?
馮縣令思前想後,覺得此事非同小可,為了保命,還是“走為上”。第二天他掛印出逃,攜同妻子先逃至湖南友家,感到仍有危險,就接著往南逃,經贛南至閩西,到了一個隸屬明溪的幾縣交界之地安下家來。而此時,河南一帶為避代宗名諱,已將“薯蕷”改叫“薯藥”。
話說馮縣令南逃時,將一箱精選上貢剩餘的薯藥隨帶逃往南方,主要是考慮到薯藥既是根蔬又是主食。不出所料,在逃亡路上,經荒山野地時,一家三口就以薯藥為生。逃至明溪地界時,一箱薯藥已吃掉了一半。
馮縣令發現明溪地廣人稀,官差衙役“幾不管”,且山清水秀,竹木繁茂,荒野很多,於是安下家來墾荒種地。
春季來臨時,他和妻子將剩餘的薯藥掰成幾十個小截作為薯種下種,和其他作物一樣精心管理。沒想到中原的薯種種在當地的肥沃土地里長勢極好,至秋冬之際收穫頗豐。當地先民看到馮家栽種的薯藥又粗又長,紛紛引種,於是,薯藥這種人們喜愛的根蔬作物就在明溪地域發展起來。
歷史發展到宋代時,又出了一位讓薯藥改名的皇帝,他就是宋英宗名“署”。馮氏後代沒有忘記先祖是因何逃難到南方,所以不敢再叫其“薯藥”,改叫“懷藥”,意指從河南懷慶移種的作物。而此時各地也紛紛為“薯藥”改名,有叫“山藥”的,也有叫“懷藥”的,還有叫“淮山藥”的。直至明、清年代,人們才重新稱“小薯”“大薯”“薯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