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雜劇

明清雜劇,中國明清兩代與傳奇同時並存的戲曲樣式,既保存了元雜劇的某些主要藝術特點,也接受了傳奇的影響,在演唱、曲調和語言等方面有不少變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清雜劇
  • 類型藝術
明清雜劇的創作
與元雜劇相比,明清雜劇顯然在走下坡路,但它的創作和演出都並未衰竭。據現有資料,明代雜劇作家不下200人,作品數量至少有500多種。作家可考者150多家,有劇作約450種,今存300多種,有許多為一折短劇。
明初雜劇
洪武至嘉靖年間,雜劇著名作家有王子一、劉東生、谷子敬、楊訥、賈仲明、朱權、朱有燉及稍後的王九思、康海。這是戲曲遭受禁毀和限制的時期,也是雜劇宮廷化的時期。朱有燉的《誠齋樂府》31種雜劇可作為代表,其他作家不少成為宮廷文學侍從之臣。
但明初雜劇瑕瑜互見,不可一概抹殺,如朱有燉的《義勇辭金》、劉東生的《金童玉女嬌紅記》、楊訥的《西遊記》等雖有不足,卻具有一定的價值。弘治到嘉靖年間,北曲雖漸沉寂,而文人的創作並未中斷。從王九思《沽酒遊春》、康海《中山狼》中可以看到元雜劇的餘暉。
明代中後期雜劇 
為明雜劇較為繁榮的時期。傳奇的興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雜劇的繁榮,不少劇作家往往雜劇、傳奇兼作,催生了一批優秀的雜劇作品。如徐渭的《四聲猿》(見圖)、陳與郊的《昭君出塞》、徐復祚的《一文錢》、王衡的《郁輪袍》、孟稱舜的《人面桃花》、馮惟敏的《僧尼共犯》、茅維的《鬧鬥神》、呂天成的《齊東絕倒》、葉憲祖的《易水寒》、沈自徵的《霸亭秋》等。這時期的雜劇是有創造性與生命力的。清代雜劇 清代初期雜劇的成就較為引人注目,尤其是那些表現歷史興亡的悲劇,如吳偉業的《通天台》和《臨春閣》,陸世廉的《西台記》,尤侗的《讀離騷》、《吊琵琶》、《黑白衛》借古抒懷;王夫之的《龍舟會》、鄭瑜的《鸚鵡洲》、嵇永仁的《續離騷》、張潮的《筆歌》等則揭露社會黑暗,抒發憂憤心情。雍正、乾隆時期雜劇的主要作家作品有桂馥的《後四聲猿》、蔣士銓的《四弦秋》、楊潮觀的《吟風閣雜劇》。嘉慶至清末,舒位、石韞玉、梁廷枏、許鴻磐、周樂清、黃燮清、楊恩壽、許善長、陳烺諸等人也有不少雜劇作品。
明清雜劇藝術形式的變革 
雜劇體制在元代雖已發生過一些變化,如《趙氏孤兒》、《五侯宴》與《三戰呂布》、《襄陽會》等打破了一本四折一楔子的體制,《西廂記》中出現多個角色演唱的格局,但這僅屬於個別作品的破例。明代雜劇在舊的基礎上繼續演變。這種演變自明初已經開始,例如在劇本體制上,劉東生的《嬌紅記》為8折。在唱詞分配方面,明初雜劇不僅在不同折內安排不同角色主唱,甚至在一折之中允許不同角色對唱與合唱,如朱有燉《仗義疏財》中李逵與燕青的對唱與合唱,《李亞仙花酒麴江池》則各個角色都有唱段。在曲調形式上,賈仲明始仿南戲舊例,在《呂純陽桃柳升仙夢》中,用南北合套譜寫全劇;朱有燉《花月神仙會》也以南北合套組織套曲。明代中葉以後,傳奇風靡一時,大江南北到處傳唱,很多雜劇作家同時兼寫傳奇,在雜劇創作中有意識地吸取傳奇形式的優點,改變傳統的格局,使雜劇體制有了重大的變革。徐渭根據劇情的需要決定結構,或一折,如《漁陽弄》;或兩折,如《翠鄉夢》、《雌木蘭》;也可以是五折,如《女狀元》,無拘無束,揮灑自如。而汪道昆、陳與郊、沈自徵、孟稱舜、徐復祚和王衡等人,相繼寫了一些長短不一的短劇。用南曲創作雜劇,也成為一時的風尚。
汪道昆《大雅堂雜劇》中《高唐夢》、《遠山戲》、《洛水悲》及王驥德的《離魂》、《救友》、《雙鬟》,全用南曲。在他們的倡導下,形成了南雜劇這一新體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