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平度兵防

明清時期的平度兵防

平度地處膠東半島與山東內陸的節點,北憑大澤,南擁沃野,西據膠萊,東依沽河。除北部群山拱峙外,南部大野,一馬平川。東、西雖有河流環抱,卻河岸寬平,無堤無堰。因此,平度雖為登萊門戶,南北通衢,軍事戰略地位重要,卻因屏障不固而無險可據,防守為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清時期的平度兵防
  • 外文名:無
  • 位置:膠東半島與山東內陸的節點
  • 特點:軍事戰略地位重要
地輿形勢,兵防設定,兵劫兵禍,歷史教訓,

地輿形勢

平度地處膠東半島與山東內陸的節點,北憑大澤,南擁沃野,西據膠萊,東依沽河。除北部群山拱峙外,南部大野,一馬平川。東、西雖有河流環抱,卻河岸寬平,無堤無堰。因此,平度雖為登萊門戶,南北通衢,軍事戰略地位重要,卻因屏障不固而無險可據,防守為難。
城池,是一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既是舟車輻輳、商賈雲集的集散地,又是物阜民豐、官民樂業的居住所,更是百姓一俟戰亂、蜂擁而入、據城保命的避難港,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謂“攻城掠地”一語由此可見其軍事地位重要。無奈戰時百姓遁入城中避難,是柄“雙刃劍”,利弊各半。好處是能增加守城的生力軍;害處是能大量消耗城中的糧食儲備,一旦陷於饑荒,會降低守城將士的決心。據明嘉靖《山東通志·城池》記載:平度州城,土城。元末大盜毛貴(紅巾軍劉福通部將)踞青州,偽黨修築。周圍九里余,高三丈,門三:東曰壽山,南曰民安,西曰太平。康熙年間的《平度州志》載:平度州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知州劉厚土築。方圓五里,高三丈,寬一丈五尺。城門三個:東曰迎陽,南曰永寧,西曰安慶。護城河深九尺,寬十八尺。這次修城,只是在金元舊城址基礎上的一次重新夯築。成化十二年(1476年),知州林恭重修州城,花錢1500餘緡,動用民工1.3萬人。崇禎五年(1632年)登州軍官孔有德、李九成叛明,攻陷平度城,城池大半被毀。崇禎十年(1637年),知州杜志攀重修州城,城牆基部用長條石壘成,上部以巨磚修砌,較之往昔,大為堅固。城牆的高寬各增加了3尺。雖如此,平度州城仍屢屢被兵匪攻破。

兵防設定

平度兵防設定,隋唐以上無考。宋設廂兵,其中的騎兵叫“威邊軍”,步兵叫“壯武軍”、“安東軍”、“寧濟軍”、“壯城軍”,其中“壯城軍”專司防守城隍廟,不應他役。所謂“廂”就是州城的附城,與今天的街道辦事處相似。明清時平度州城分為三門、四關、六廂,廂以外為鄉,各廂居民按戶出丁,以為廂兵。這樣一旦戰事來臨,廂兵就可在外圍阻敵,拱衛州城。明設“指揮”,平度州地盤分轄於鰲山衛、大嵩衛和浮山所。元及明初在州西南70里設亭口巡檢司,其主要職能是警衛膠萊河運道。弘治十年(1497年)移駐古峴,設巡檢1員,弓兵20名。清朝裁撤“指揮”,設立平度州汛千總1員,屬登州鎮即墨營。按照明清兵制,汛為軍隊駐防地段。千總為武官名,明初京軍三大營(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置把總,嘉靖中增置千總,皆以功臣擔任。以後職權日輕,至清為武職中的下級,位次於守備。從平度武官配備上可以看出,平度城並非軍事重鎮,僅設千總1名,其職權直接受制於即墨營參將,更遑論登州鎮總兵了。道光十八年(1838年)之前,平度千總竟然連正式的辦公署衙都沒有,僅以民舍借居。道光十八年,千總姚偉始置千總署於州城南門裡。
平度汛兵員編制,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兵防》載:“額設馬兵二十二名,守兵五十六名,營書一名”,其中守衛州城的馬守兵有41名。《平度汛說圖冊》載:“額設馬兵十名,守兵三十八名。”平度汛下設二墩九撥二十四鋪。二墩,即灰埠墩和獨埠墩。墩是瞭望敵情、報警的堡壘,每墩設馬兵兩名,守兵3名。九撥,即白沙撥、金錢山撥、冷戈莊撥、何家店撥、蘭底撥、吳家口撥、二十里舖撥、高望山撥和新河撥,分布於平度東南西北四方,掌管各地錢糧撥付和解送。一般是大撥設馬兵兩名,守兵兩名;小撥只設守兵兩名。二十四鋪的分布是這樣的:州城設一總鋪,鋪司1名,鋪兵5名;東路五鋪:十里舖、麻蘭鋪、六曲鋪、古峴鋪、梁家莊鋪;南路四鋪:豐臺鋪、馬丘鋪、蘭底鋪、雙丘鋪;西南路四鋪:硝場鋪、紀家鋪、丘西鋪、亭口鋪;西北路四鋪:周家莊鋪、大場口鋪、張舍鋪、房家鋪;北路四鋪:石橋鋪、鄭胡鋪、蘇村鋪、高望山鋪。以上五路二十一鋪,皆設鋪司1名,鋪兵1名。後來西北路又設二鋪:灰埠鋪和三埠鋪,各設鋪司1名,鋪兵4名。總計起來,這二十四鋪共設鋪司24名,鋪兵34名。
古代鋪兵之制,隨地遠近疏密置之,分布頗似今天各鄉鎮的派出所和郵政局,其職能無非是司偵邏、禁攘竊、備郵傳。其中飛遞公文是其重要職能。《元史·兵志四》:“凡有遞轉文字到,鋪司隨即分明附籍,速令當該鋪兵,裹以軟絹包袱,更用油絹卷纏,到下鋪交割附歷訖,於回曆上令鋪上令鋪司驗到鋪時刻,並文字總計角數及有無開拆、摩擦、損壞,或亂行批寫字樣,如此附寫一行,鋪司劃字,回還。”其情形跟今天的郵政專遞差不多。
綜觀平度兵防分布,雖在各地設定了墩、撥、鋪等軍事據點,但兵員配備少得可憐,只能起到緝私拿盜、傳遞情報的作用。一旦賊敵侵入,便如入無人之境,直搗州城。而僅僅依靠41名馬守兵來守衛州城則無疑也是杯水車薪,真正防守州城的主力軍應該是鄉團丁勇和普通百姓。

兵劫兵禍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山東蒲台(今濱州)唐賽兒起義,起義風暴席捲青州、壽光、諸城、萊州、平度、即墨等縣,平度東鄉多有義軍回響。明萬曆《萊州府志》有平度東60里,山中有旗桿窩,傳言唐賽兒曾踞此的記載。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河北霸州農民劉六、劉七起義,隊伍進入平度境內。明軍右僉都御史陸完率大批騎兵趕到平度,進駐州城,平度城成為陸完的前線指揮部。陸完命令參將溫恭正面圍剿,副總兵在萊陽策應,指揮傅鏜、張椿左右夾擊,經激戰,起義軍損失5000餘人,劉六、劉七僅率數百人突出重圍,轉戰河南、湖北。
明崇禎五年(1632年),登州參將孔有德叛亂,攻破平度城,屠城戕官,塗炭百姓,知州陳所聞死難。明軍與叛軍多次在平度境內的新河、城子、明村一帶交戰,給平度造成空前浩劫。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捻軍一部自高密入平度,所到之處,與鄉民武裝衝突不斷。東鄉的麻蘭、冷戈莊,南鄉的蘭底、蓼蘭,西鄉的馬戈莊、門村,西北鄉的昌里、長樂、城子等村,因環村築有土圍子固守防衛而無患。古峴雖也築有外圍,因民心驚恐,棄而不守,紛紛奔到漢膠東王陵上躲避,致使防守空虛,全村財物被捻軍飽掠一空。東南金錢山的王繼宗、單耀宗、孫雨金三人素以英勇聞名,為抗禦捻軍,在田野中用地排車、小推車之類圍成一圈,周圍樹立起鐵耙,耙齒向外,婦女老幼及財物盡皆集中於車衛之內。三人則率弟子們執戈環車守衛。與捻軍激戰數日,終因體力不支而悉數被殺。平度知州福紹則率城中士兵、百姓放箭放炮,晝夜固守抵抗。捻軍見城久不可破,便放棄攻城,分撲黃縣、濰縣而去。撲濰縣去的捻軍,竄至膠萊河,被昌邑在籍辦團提督傅振邦扼河截回,不得西竄,於是便盤踞四鄉劫掠,百姓不堪其苦。
清同治六年(1867年),東捻軍自西渡膠萊河進軍膠東半島,復至平度。此次,山東巡撫丁寶楨師次西關,夜襲駐紮在城東麻蘭堡的捻軍,捻軍傷亡數千人。提督劉銘傳師次楊家圈,總兵王心安率師東西往來賓士,晝夜逐捻。經多次激戰,最後捻軍由濰河北段下營至海口處,趁海水落潮之機,從海神廟突圍出走。

歷史教訓

觀平度歷史上的幾次兵劫兵禍:孔有德叛明,無端屠戮平度百姓,罪孽深重,其反動性不言自明。唐賽兒、劉六、劉七、捻軍起義,雖有官逼民反、殺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初衷,但因受到官兵圍剿,平度成為雙方交戰殺戮的戰場,致使百姓逃避無所,州境滿目瘡痍。再加上官府堅壁清野,捻軍隊伍紀律約束不嚴,搶劫財物、屠殺百姓的事件便屢屢發生,受到平度百姓的堅決抵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