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江名勝圖
- 規格:縱42.2厘米,橫23.8厘米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作者:沈周
- 創作年代:明代
- 幅式:冊頁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畫冊引首為何紹基題“沈石田兩江名勝圖”,此為畫冊名的由來。
畫面分為上下兩段,下段右起一座大的祠廟,廟後紛樹連陰,祠堂前有一條小路,河邊參天大樹,有個小建築隱藏其中,一高士作仰望狀。上段岩石高聳,山頂有小亭一間,亭前紛樹挺立,與下段中紛樹林相呼應。
畫面左下角有朱文“項元汁印”,右下角上“閡在東印”、下印待識。
沈周跋:“范公存廟貌,山氣亦增高。後樂先憂事,拜公天下豪。沈周。”下有“啟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范公古祠堂,岐峨白雲上。時聞泉灑落,疏鬆逗清響。允文。”
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天平久不到,見畫憶登臨。何日蒼松側,來看萬紛林。文嘉。”白文印“肇錫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鳴泉下白雲,寒松古祠晚。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遠沽下若酒,近釣松江妒。醉踏蒼背長,謠瞰太湖。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貞跋:“下為范公祠,上為萬紛林。矗矗群峰齊,范公持手板。空瞻范公紛,不曉范公心。世貞。”
白文“元美”。
畫面入眼便是煙雲繚繞的群山中一座山寺,山寺前後有高松為伴,畫家對寺閣格局的描繪細緻,欄桿階梯均有表現,並加以設色。其中山寺主樓連線別院的石橋上有二士人交談,身後侍著兩小廝。在遠處高山環繞之中依稀可見另一樓閣。
畫面左上角有二朱文印,上為“子京父印”、下為“口以舒”細朱文印。右下角上“長虹”,下待識。
沈周跋:“草奸害忠義,三字是非間。生氣南枝樹,孤墳萬古山。沈周。”下有“啟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孤墳瞻相多,正在西湖上。草木本無知,松枝捻南向。文嘉。”白文印“肇錫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岳墓南枝樹,枝枝盡相互。忠魂游地上,忠骨埋地下。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北輪無回塵,南枝空墓樹。行人拜松(揪),鞭痕滿三(鑄)。明臣。”陰陽印“嘉則”。
“三鑄,後人范銅作檜高及檜妻像跪其下也。”
殷都跋:“欲知地下人,請看墓上木。朝露滴南枝,英雄淚猶續。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貞跋:“岳王墳畔松,枝枝盡南向。無那臨皋亭,國書偏北上。世貞。”白文“元美”。
自畫幅右下角起,城門內高樓聚集,與平屋相連,周圍高樹環繞。城門外露出佛塔、樓閣,屋舍數間。隨之臨水楊柳數株。河中心有一舟船,船頭船夫與遊人作對話狀,三遊人坐於船尾。河對岸兩群人似在捕撈,隱約可見芝田數畝、牲畜漫步、遠處小屋相連。
左上角“項元汴印”,左下角印待識。
沈周跋:“湖闊渺初程,春波拍晚城。珠光送明月,特地照前程。沈周。”下有“啟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舟指高郵路,帆開臂社湖。春波正浩蕩,不厭酒頻沽。文嘉。”白文印“肇錫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雙魚將斗酒,扁舟泊湖濱。藕花齊廟門,紅遮露筋女。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曾經露筋廟,煎蒲酪危酒。一片射陽湖,正接孟城口。沈明臣。”陰陽印“嘉則”。
殷都跋:“臂社湖陰宿,浮光矗矗生。抵疑湖月出,卻有夜珠明。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貞跋:“臂社湖頭螟,維稍酒一杯。不知初月上,疑是蚌珠來。世貞。”白文印“元美”。
畫面可分上下兩段,上段中河流呈“z”字形,沿岸臨河房屋鱗次櫛比,輝煌宮觀夾雜其中,河邊停靠著兩隻小船,城門外煙雲繚繞,隱約可見樓台聳立。下段中河中央有一小舟,舟揖上數人觀賞兩岸風光。沿岸柳樹中散落些許小舍,
上下二段以橫亘於邢水上的長橋相連。
畫面右下角印款從上至下分別為“陳式金印”、“長虹私印”、“子京父印”。
左下角印待識。
沈周跋:“聞說揚州好,風光記昔年。瓊花己天上,買鶴解腰纏。沈周。”下有“啟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曾宿瓊花館,不見瓊花開,惟有邢溝水,依然映綠苔。文嘉。”細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揚州流水綠,地富美人生。千金爭煮海,百賣買傾城。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畫裡見揚州,微茫邢水流。己經城郭改,不用吊迷樓。明臣。”陰陽印“嘉則”。
殷都跋:“但作維揚客,爭尋觀里花。我來殊寂寂,去買召平瓜。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貞跋:“二十四橋月,醉踏未成半。終夜歌吹喧,誰傳廣陵散。世貞。”白文印“元美”。
畫幅描繪在雲深繚繞處描繪一條“s”形的道路,中段右有一小亭,亭內端坐幾位僧人,亭外有侍憧跟隨一老者正向亭內走去,亭子後為茂密的林子,上段高聳的山峰中隱約可見高台樓閣,畫者在兩峰相接處繪瀑布飛流而下。
畫面左上角有“墨林”朱文連珠印、白文“陳式金印”。左下角及右下角二印待識。
沈周跋:“清諷臨泉窟,跳珠應梵聲。須臾還鏡淨,須鬢映人清。沈周。”下有“啟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曾游下天竺,僧寮聞梵聲。遙看白雲映,還見跳珠清。文嘉。”白文印“肇錫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松寮一匆水,涌地自拎莞。至今聞梵狽,的的尚浮珠。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天竺跳珠泉,徐疾應梵語。久生泉水頭,迴風濕白竺。明臣。”陰陽印“嘉則”。
殷都跋:“金經既朗朗,珠泉亦潺潺。那得潮音洞,移入武林山。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貞跋:“棲雲佛堂頂,流水僧寮下。為戀清梵音,跳珠不成寫。世貞。”白文印“元美”。
畫面中崑山平地獨立,上山路入口處一側有巨石中空,與另一側石峰呼應巨石旁有紛林矗立,樹下河邊一老者與憧仆拱手作送別狀,河岸邊儘是多竅昆石山峰半山腰處有一士人似在向路人詢問,後有二小憧侍立,山頂為一雄偉寺觀
山旁有怪松橫出。
畫面左上角細朱文“子京父印”、“陳以和”,左下、右下二印待識。
沈周跋:“昆阜產靈玉,玲瓏雲朵奇。雲根從笑拔,山鬼不能知。沈周。”下有“啟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崑山吾數游,平地見獨立。所以英賢人,多於此中集。文嘉。”細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城門鎖山色,孤殿表嶙峋。藍田徒產玉,茲山產玉人。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二陸產其地,千載名其山。郎今煎蘆士,能抗前人顏。明臣。”陰陽印“嘉則”。
殷都跋:“中峰向天起,萬肇亦紛立。想見范公朝,草賢宜暈集。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貞跋:“拔地一千尺,割城三百畝。中有萬玉山,此腹知不負。世貞。”白文印“元美”。
按圖右起,垂虹橋橫貫畫幅。橋後屋宇熙熙攘攘,築於坡岸之水邊,江岸邊有柳樹數株低垂,樹後又一長坡,岸邊漁舟遍布,舟上桅桿叢立,山坡後隱約又有數見小屋。橋基可見有十三個橋洞,中間微微隆起而左右兩側逐漸緩平,有行人漫步於橋上,一士人策杖側首與人交談,另一人趨前相應答,有二童子侍後,一子抱琴,一子持傘。橋中有一亭。前有屬屋一椽,重檐歇于山頂,後緊連垂虹亭。亭子為赤牆墨頂。橋左為坡岸,坡上柳樹成林,坡下有臨湖小路,及石駁岸,石欄桿。後又有臨水小屋數間,樹梢間露出殿宇一角及佛塔。遠景處江中有山峰綿延。對頁上,有沈周、俞允文、文嘉、王穉登、王世貞等五人題詩。
畫面右下角為“長虹私印”、“項元汴印”。左下角印待識。
沈周跋:“長虹引南北,橫截太湖流。步月金鰲背,嘯歌天地秋。沈周。”下有“啟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修梁三千尺,蜿蜒亘晴虹。時吸碧湖水,衍漾清天中。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太湖三萬頃,垂虹截其流。泊舟步橋上,明月當清秋。文嘉。”細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湖水分南北,修梁亘其中。曾踏橋上月,金波臥白虹。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王世貞跋:“載酒垂虹橋,鼓吹吹螟發。瞥見金波流,七十二殘月。世貞。”白文印“元美”。
畫面正中有一巍峨巨峰,山腳下小路自密林中盤旋向上,路上有士人揖手而立,山麓有一相當規模之古寺,山腰亦有一遊人攜家丁駐杖前行,山頂有樓閣林立。
畫面右下角“子京父印”,左下角二印待識。
沈周跋:“千古棲神地,三肇相弟兄。斗壇秋設酷,風松步虛聲。沈周。”下有“啟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茅君去己久,山空星半寒。惟有陶貞,猶歸舊館壇。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吾登三茅峰,林中見白鹿。歸來風松濤寒,良常洞中宿。文嘉。”白文印“肇錫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曾宿華陽洞,室中聞玉笙。茅君騎鶴過,香霧濕霓族。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三肇陸己偏,未得揖茅君。且入華陽洞,閒披玉簡文。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貞跋:“茅君挾二弟,去騎三白鵲。良常西南垂,可能借人宿。世貞。”白文“元美”。
畫面採用典型的“一水兩岸”式構圖,右下角的岸石與遠山遙相呼應,江岸邊泊著一排篷船,江面上亦有一客船,有多人立於船頭拉帆,船內隱約可見人影。
畫面左下角為白文“陳式金印”、朱文“項元汴印”。
沈周跋:“江淮總形勝,曉步聚沙洲。拉棺開揚子,風帆拂素秋。沈周。”下有“啟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天空壯險介,日夜大江流。浩浩無繡倪,日帆送輕舟。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片帆渡揚子,隔岸是瓜洲。未論金焦勝,兼霞一望秋。文嘉。”細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輕舟渡揚子,青山落天外。掛席乘長風,江流一衣帶。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挨棺向江南,北風起天末。但覺五兩輕,焉知兩岸闊。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貞跋:“喚艙揚子渡,來性無一刻。勝作天塹時,乾坤限南北。世貞。”白文“元美”。
此頁描繪的是純粹的城鎮景色,畫面中心為河流的交匯點,河中央有一船夫正在奮力划船,上半段河邊的亭子內有一人閒坐其中,城牆附近有一排房屋,城門內外有市民挑擔進出,下半段河岸邊和道路另一側排列著鱗次櫛比的房舍,河邊也排放著許多船隻。
畫面左下角為朱文“項元汁印”,右下角一印待識。
沈周跋:“淮水通南北,揭帆初退江。故人將別酒,沙上玉瞿R。沈周。”下有“啟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掛帆渡揚子,一夕到淮陰。千艘及萬戶,英山何處尋。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揚子揚帆去,扁舟到楚州,繁華猶未歌,隨地是銷憂。文嘉。”白文印“肇錫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淮北春草黃,淮南春草綠。漂舟廟前過,杜鵑吟山木。王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步出山陽城,獨上劉伶台。安得長淮水,顧曬化為酷。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貞跋:“高艙一入淮,便問淮陰社。買酒新城中,來醉舊城下。世貞。”白文“元美”。
此圖冊描繪長江、準河兩岸的山水景致和名勝古蹟。每冊頁畫面各自獨立,每圖描寫某一地景點。主要有楚州(在今江蘇淮安)劉伶台、高郵甓社湖、廣陵(在今江蘇揚州)邗水、揚州瓜洲、句曲山(在江蘇句容)華陽洞、天平山(在今江蘇吳中區)范公(仲淹)祠、馬鞍山(在今江蘇崑山西北)、太湖垂虹橋、杭州下天竺寺、西湖岳墳等十景,每圖對頁有自題七絕一首,並有友人文嘉、王穉登、俞允文、沈明臣、段都、王世貞等題和詩。
圖冊後有俞允文、王世貞、沈明臣和秦緗蘭等人題跋。
創作背景
沈周山水主要取法元人,兼擅人物花卉,詩文書法亦精,為吳門畫派之領。《吳郡丹青志》稱他:“繪事為當代第一,山水人物、花聲禽獸,悉入神品,其畫自唐宋名流及勝國諸賢,上下千載,縱橫百輩,先生兼總條貫,莫不攬其精微。”他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水界山水方面,他一生可說樂與山林為伍,題材多寫江南山川和園林景物。就如他在題畫詩中所表達的“高木西風落葉時,一襟蕭爽坐遲遲;間披秋水未終卷,心與天游誰得知。”他常涉足太湖、宜興、虞山、京口、長洲、杭州等地名勝。這些秀麗的景色使他的筆墨更加生輝。此《兩江名勝圖》冊,就是沈周描繪這裡的山山水水和名勝古蹟的山水畫中的代表作之一。
藝術鑑賞
構圖
縱觀畫冊,畫面剪裁簡明、選取富有鮮明特點的景物,可以這樣概括為圖寫真景,賦詩紀游,這與他一生與山林為伍,即有著他自己的生活的基礎,才能描寫出這些耐人尋味的景致。同時,又必須指出,其中不少構圖為使人產生更多的聯想、增加一些畫外的意境,以此作背景來更加鮮明地襯托出每一畫幅中的主題,構成詩意盎然的境界。
技法
筆法上,只要細察,不難發現,在這十幅作品中,有的工密,有的疏簡,布置或繁密謹嚴,或平凡簡潔。用筆力、韻兼勝、不刻露,顯得厚重凝鍊。山石的繁筆勾皴和屋宇台閣的簡筆勾勒,形成疏密對比。人物比例雖小,但那安然自得神態,極為生動,與整個自然融為一體。至於各畫的墨色深淺、濃淡、乾濕、輕重富有變化,使畫面產生強烈的裝飾美感。
歷史傳承
先為明代王世貞收藏,其後轉入項元汴收藏,再為清初詩人閔長虹所得,再入江陰陳以和家,並經何紹基題名,傳至民國年間,又為潘承厚所藏,後由潘氏後人捐入上海博物館,為上海博物館所藏至今。
重要展覽
2018年12月,蘇州博物館舉辦清代藏家系列之“攀古奕世——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展覽,《兩江名勝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世代隱居吳門,父親恆古、伯父貞吉均善畫。他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博學宋元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優遊林下,為人敦厚,篤於友誼,性情隨和,胸襟磊落,是吳中眾望所歸的賢達長者。 繪畫上擅長山水、花鳥,尤以山水著稱,有粗、細兩種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源、巨然,以細筆為主;40歲以後博取諸家,著意於黃公望,風格逐漸變粗,形成粗筆風貌;60歲後汲取吳鎮畫法,筆墨疏簡蒼勁,格調雄健宏闊。他開創了“吳派”畫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