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青花枇杷綬帶鳥紋大盤

明永樂青花枇杷綬帶鳥紋大盤

明永樂青花枇杷綬帶鳥紋大盤是明代永樂年代的景德鎮官窯燒制的宮廷御用瓷器,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永樂青花枇杷綬帶鳥紋大盤
  • 館藏地點:故宮博物院
  • 所屬年代:明朝永樂年間
  • 類別:青花瓷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製作技術,

文物歷史

鄭和下西洋,將中國的瓷器、絲綢、鐵器、銅錢等換取各國的奇貨重寶及珍禽異獸等,除了帶回了這種少見的鈷料外,還帶回了如珍珠、珊瑚、寶石、香料、麒麟、獅子、鴕鳥之類的“寶物”。永樂皇帝命鄭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宣揚明朝的國威,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招致各國前來朝貢。其次,也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尤其是朝貢貿易,讓各國以朝貢的形式來中國做買賣。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皇帝或許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絕不是主要目的。鄭和奉命出使西洋,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打通了從中國到東非的航路,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成就。不僅擴大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和平交往,發展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豐富了中國人的海外地理知識。

文物特徵

高9.2cm,口徑51.2cm,足徑34.5cm。盤折沿,菱花口式,通體作16瓣蓮花形,盤心寬大平坦,圈足,細砂底,無款識。青花底釉青白亮麗,厚潤透明。盤心主體圖案是一隻棲於枇杷枝上的綬帶鳥,正回首啄食飽滿的枇杷果。

製作技術

永樂皇帝朱棣從其侄建文帝的手中奪得政權後,將首都從南京遷移至北京,南京作為陪都。北京建成新都後,兩京所用的瓷器數量和品種都大大增加,景德鎮御器廠擔負了大部分的宮廷用瓷。青花瓷器從元代燒製成熟後,在明初洪武時期似乎曾一度衰落過。永樂朝開始,景德鎮的青花細瓷又出現了新的高峰,可以說永樂、宣德兩朝是我國青花瓷器史上的黃金時代,從永樂朝開始,青花瓷器的製作已逐漸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胎質細膩潔白、釉層晶瑩肥厚、青花色澤濃艷。而且由於鄭和下西洋,帶回了“蘇麻離”青的鈷料,這類進口的鈷料含鐵量高、含錳量低,在燒造中能呈現寶石藍的色澤,而且正由於含鐵量高,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現黑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鐵斑點和濃艷的青藍色相映成趣,使後人無法模仿。
永樂、宣德兩朝是我國青花瓷器史上的黃金時代,其青花瓷之胎質、底釉、繪畫,無一不精。此盤使用永樂時由西洋進口的“蘇泥勃青”料,濃重艷麗,滲入胎骨,並有自然暈散形成的“鐵鏽斑”,手撫之有凹凸不平之感。國內外現存傳世的永樂青花瓷,大盤往往以花卉為裝飾題材,用枇杷綬帶鳥為主題圖案的較少見,就目前已掌握的資料來看,完整的只有三件: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一件,天津藝術博物館一件,而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的這件最為精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