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景德鎮窯青花什錦紋蒜頭口綬帶耳扁壺,高24.3厘米,口徑3厘米,底徑7.5厘米,最大腹徑19.7厘米,蒜頭形口,扁圓腹,喇叭形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永樂景德鎮窯青花什錦紋蒜頭口綬帶耳扁壺
- 尺寸:高24.3厘米,口徑3厘米
- 特點:蒜頭形口,扁圓腹
- 年代:明永樂
細節特徵,歷史淵源,
細節特徵
蒜頭口至肩以綬帶形耳相連,腹兩側各飾乳突。胎體細膩潔白,釉面光潤平淨,釉色白中閃青。其蒜頭口繪“天地交泰”紋,腹部滿飾錦紋,腹心有六角星形開光,內繪纏枝牡丹,向外逐層變化出八邊形、六邊形以及罄形的花格,以諧“八荒”、“六合”、“普天同慶”之寓意,花格內繪有海水紋、方勝紋、團花、折枝花等吉祥圖案。紋飾布局精緻巧妙,繁而不亂,整件造型活潑又不失端莊,其隱含的異國風情,來源於十三世紀的西亞文化,體現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歷史淵源
青花瓷器從元代燒製成熟後,自明永樂開始,又出現新高峰,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質細膩潔白、釉層晶瑩肥厚、青花發色濃艷、造型種類多樣和紋飾精緻優美而享譽盛名,被稱為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鄭和下西洋帶回的“蘇麻離”(又稱“蘇尼勃”)鈷土礦,因含錳量低,減少了青中的紫、紅色調,在適當火候下,能呈現寶石藍的色澤。也由於含鐵量高,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現黑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鐵斑和濃艷的青藍色相映成趣,被視為無法模仿的永樂、宣德時期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本館所藏的明永樂青花錦地蒜頭口扁壺,傳世品今僅見三件,另兩件一件輾轉流於拍賣市場,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器成型工藝高超,器物圓正規整,青花色澤幽倩穠麗,色濃處可見沉積而成的黝黑斑點,堪稱明永樂青花“教科書”式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