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大案

明末三大案

晚明三大疑案或稱明末三大案,明朝末期宮廷中發生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總稱。這三起事件本身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卻標誌著明末紛亂和衰亡的開始,故有“三大案”之稱。

梃擊案是明朝三大迷案之一。事發時間明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1615年5月30日)瘋漢張差闖入太子宮,持棍亂打太子朱常洛,驚動朝廷。太子之爭,舉棋不定釀禍端,是報復,還是栽贓,撲朔迷離。最終張差以死而告終,梃擊疑案糊塗了結。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朱常洛即位,為泰昌元年,鄭貴妃為保全自己,取悅新帝,從侍女中挑選了8名能彈會唱的美姬進獻給泰昌帝。貪婪酒色的泰昌帝納8姬後,本已虛弱的身體,決計服用紅丸。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進飲食,再進一丸,於次日凌晨即亡。此藥為紅色,稱“紅丸”。

朱常洛登基後寵妃李選侍照顧皇長子朱由校遷入乾清宮。不到一個月後,朱常洛死於紅丸案。李氏與太監魏忠賢密謀,欲居乾清宮,企圖挾皇長子自重;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為防其干預朝事,逼迫李選侍移到仁壽宮噦鸞宮。李選侍萬般無奈,懷抱所生八公主,倉促離開乾清宮,移居仁壽宮內的噦鸞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末三大案
  • 性質:歷史事件
三大案簡要介紹,一、梃擊案,簡介,背景,爆發,結局,影響,相關人物,二、紅丸案,簡介,歷史記載,相關人物,三、移宮案,簡介,案件始末,相關人物,

三大案簡要介紹

“明末三大案”指明朝末期宮廷中發生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總稱。這三起事件本身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卻標誌著明末紛亂和衰亡的開始,故有“三大案”之稱。

一、梃擊案

簡介

梃擊案發生於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一位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入皇太子居住的慈慶宮並打傷守門宦官李鑒,後被捕。後經審問,顯示鄭貴妃與此案有關。由於當時審案人員都是浙江籍人士,而當時的浙黨領袖方從哲與鄭貴妃關係良好,因此頗受人質疑。結果當時的陝西籍刑部主事秘密審訊了張差,結果招出鄭貴妃與此確有關係。鄭貴妃見東窗事發,哀求皇太子。皇太子也請求皇帝快速了結,加之神宗寵信鄭貴妃,除了張差被處決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張繼續追查的官員事後都受了輕重不等的處分。

背景

在中國歷代皇朝的禮制中,皇帝立皇后所生之嫡長子為太子,而皇后無所出時,則以年長者為太子。雖然明朝數代皇帝經過特別情況而被立為帝(明成祖起兵篡奪侄兒惠帝的帝位,明代宗景泰帝因明英宗被俘而被大臣擁立,明世宗因明武宗無子而入繼大統),但明朝亦仍然依襲這套禮制。
明神宗萬曆帝在位期間,由於王皇后無子,故朝臣主張立年長子為太子,皇長子朱常洛,萬曆十年出生,是神宗宮女所出。皇三子福王朱常洵,萬曆十四年出生,是神宗寵愛的鄭貴妃之子,神宗希望福王為太子,鄭貴妃亦不斷向神宗進言。但朝臣堅持立朱常洛為皇太子,而皇太后李氏,皇后王氏也支持立朱常洛。
最初神宗不斷拖延,弄至皇長子十歲時,因為儲位未定,不能就學讀書。神宗雖然處分一些支持皇長子的大臣,但東林黨也支持皇長子,使支持皇長子為太子的聲勢更大。萬曆二十九年,皇長子朱常洛二十歲,神宗在無法拖延下終於冊立常洛為皇太子,常洵為福王,封地為洛陽。
國本之爭,演變成皇帝與士紳大臣的勢力之爭。結果,鄭貴妃忍無可忍,終於爆發明朝立國以來最嚴重宮廷仇殺事件.梃擊案。

爆發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張差,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太子內侍韓本用聞訊趕到,在前殿逮捕張差。
經過御史劉廷元審訊,張差是薊州井兒峪人,語言顛三倒四,常提到“吃齋討封”等語。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認為事有蹊蹺,覺得張差決不像瘋癲之人,用飯菜引誘他:“實招與飯,不招當飢死。”張差低頭,又說:“不敢說。”王之寀命眾人迴避,親自審問。
原來張差靠砍柴與打獵為生,在一個月前,張差在濟州賣完貨後,賭錢輸了,結果遇上一位太監,太監說可以帶他賺錢,張差隨這位太監入京,見到另外一位老太監,老太監供與酒肉。幾天後,老太監帶他進紫禁城。老太監交木棒給張差,又給酒張差飲。帶他到慈慶宮,著他進宮後見人即打,尤其見到穿黃袍者(是太子朱常洛)。這是奸人,要把他打死。老太監言明,如打死穿黃袍者,重重有賞,如被人捉住,他會救張差。
張差的供言,結果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指使。

結局

朝臣有人懷疑是鄭貴妃想要謀害太子,王志、何士晉、張問達奏疏譴責外戚鄭國泰“專擅”;鄭貴妃則惶惶不可終日,向皇上哭訴,神宗朱翊鈞要她去向太子表明心跡。結果皇帝和太子不願深究,最後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以凌遲。張差臨死前曾說:“同謀做事,事敗,獨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問。”(據《先撥志始》)。不久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前後五次會審龐保、劉成兩人,由於人證消失,龐、劉二犯有恃無恐,矢口否認涉案。六月一日,明神宗密令太監將龐保、劉成處死,全案遂無從查起。

影響

鄭貴妃策動梃擊事件,因東窗事發使鄭貴妃勢力大衰,神宗不得不放棄給福王為皇太子。而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穩固。

相關人物

1、鄭貴妃
鄭貴妃,大興人。明萬曆初入宮,封貴妃,生皇三子朱常洵,進封皇貴妃,是萬曆帝最 寵的妃子。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鄭氏有立己子謀。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冊立 。萬曆四十一年,奸人孔學為陷害太子,牽連鄭貴妃,梃擊案又有鄭貴妃之太監參予其 事。萬曆去世後,鄭貴妃仍居乾清宮,命光宗封其皇太后,以大臣反對乃止。後移居慈寧宮,崇禎三年(1630年)去世,葬銀泉山。
2、福王
福王,名朱常洵,明萬曆皇帝第三子,鄭貴妃所生。萬曆久不立太子,中外疑鄭貴妃謀立己子,朝臣交章言其事。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常洵封福王,至四十二年(1614 年)始就藩。崇禎時,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至河南,陷洛陽,俘福王常洵,後被殺。

二、紅丸案

簡介

光宗是太子之時,就寵愛兩名李氏選侍,分別為“東李”和“西李”。其中西李最為得寵。鄭貴妃與西李暗中交結,鄭貴妃向光宗提請西李為皇后,西李提請鄭貴妃為皇太后,後因大臣反對而作罷。光宗因過度縱慾,即位五天后就得了腹瀉之疾。光宗服用了一位與鄭貴妃關係密切的太監崔文升所進的藥物,結果病情加劇。西李以侍奉為由入住光宗寢殿。八月廿九日,鴻臚寺丞李可灼獻上一顆紅丸,光宗服後獲得暫時的舒適。黃昏後再食一顆,到半夜去世。此即為紅丸案。結果,朝中謠言遍起。李可灼被罰回鄉養病。更有大量彈劾奏章要求罷免方從哲。天啟二年四月,朝中又發生了對於紅丸案的爭論。最後方從哲仍然沒有判罪,而崔文升被貶放南京。

歷史記載

紅丸案,明末三大案之一。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繼位,改年號為泰昌,所以習慣把他叫作泰昌帝。八月初一日,泰昌帝在登極大典上,“玉履安和”,“沖粹無病容”,就是行走、儀態正常,沒有疾病的症象。泰昌帝在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發銀100萬兩犒勞遼東等處邊防將士,罷免礦稅、榷稅,撤回礦稅使,增補閣臣,運轉中樞,“朝野感動”。
本來以為新君繼位,會有一番作為,不想登極大典後僅十天,也就是八月初十日,泰昌帝就一病不起。第二天的萬壽節,也取消了慶典。《國榷》記載:鄭貴妃“進侍姬八人,上疾始憊”。《罪惟錄》也記載:“及登極,貴妃進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八月十四日,泰昌帝病重,召內官崔文升治病。服用崔文升開的藥後,就開始腹瀉,用今天話來說可能是得了急性腸胃炎吧。一晝夜瀉好多次,有的說一晝夜瀉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泰昌帝召見內閣大臣,問:“有鴻臚寺官進藥何在?”首輔方從哲等回話:“鴻臚寺丞李可灼自稱有仙丹妙藥,臣等未敢輕信。”這裡稍作解釋。鴻臚寺是掌管朝會、賓客、禮儀等事的一個機構,鴻臚寺的正卿叫鴻臚寺卿,四品。他的副手是鴻臚寺少卿,五品。鴻臚寺丞又低一級,六品,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處級幹部。泰昌帝命身邊太監速召李可灼進宮。李可灼診視完畢,泰昌帝命快快進藥。諸臣再三囑咐李可灼慎重用藥,泰昌帝則不斷催促趕快和藥。到日午,李可灼進一粒紅丸。泰昌帝先飲湯,氣直喘。待藥入,即不喘。於是稱讚李可灼為“忠臣”。大臣們都心懷不安,等候在宮門外。一位太監高興地出來傳話:皇上服了紅丸後,“暖潤舒暢,思進飲膳”。(《明史·韓爌傳》)日晡(bū)(申時,下午3~5時),李可灼又進一丸。次日(九月初一)卯刻,泰昌帝駕崩。這時,他繼承皇位整一個月。因“紅丸”引發的宮廷案件,史稱“紅丸案”。
泰昌帝是八月初一繼位,九月初一就駕崩了,這當然是大事情,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此案明顯是由於光宗長期憂心操勞國事和東林黨人胡亂議論干預治療並耽誤病情的結果。可東林偏偏說是服紅丸而死;說是惑於女寵,是鄭貴妃有意加害;說是用藥差誤。他們為了政治目的,間接害死皇帝在先,現在又抹黑先帝,真是罪行滔天。有的大臣因李可灼進紅丸功,議“賞錢”;有的大臣以“李可灼罪不容誅”,議“罰俸一年”;有的大臣以“可灼非醫官,且非知藥知脈者”議上,將其遣戍;直到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上《三朝要典》,遂免可灼遣戍。李可灼這個案子,一直爭吵了八年,成為天啟朝黨爭的題目之一。

相關人物

1、李選侍
泰昌皇帝妃嬪之一,時有二個李選侍,此為西李選侍。深受朱常洛寵愛,生皇四子,早 殤。又生皇八妹,封安東公主。天啟時封為康妃。
2、崔文升
崔文升原為明朝萬曆皇帝鄭貴妃的內侍,光宗朱常洛即位後,升司禮監秉筆,掌御藥房 。光宗有疾,崔文升用大黃藥,病益劇,不視朝。外廷諸臣攻崔是受鄭貴妃指使有異謀 。未幾,光宗服鴻臚寺丞李可灼紅丸,遂崩。大臣攻崔、李,最後李可灼治戍,崔文升 謫南京。及魏忠賢專權,又召崔文升總督漕運兼管河道。崇禎即位,充孝陵淨軍。
3、方從哲
方從哲,字中函,其先德清人,後居北京。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授庶吉士, 屢遷國子監祭酒。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在梃擊、紅丸、 移宮三案中,方從哲持其兩端,受到攻擊,天啟二年削髮歸里。崇禎元年(1628年),卒 。

三、移宮案

簡介

光宗去世後,西李據守乾清宮,與心腹太監魏忠賢要挾皇太子。李氏還要求官員要先將奏章給她看,再給朱由校看,導致強烈反彈。群臣也因此聯合要求西李移宮。在群臣催促下,西李不得不移出乾清宮。結果四年後,熹宗又封西李為康妃,次年更頒布《三朝要典》,顛倒三大案的黑白。

案件始末

弄明白移宮案的前前後後,還要從光宗的寵妃李選侍說起。李選侍本來是鄭貴妃宮裡的一名侍女,後來在鄭貴妃的訓練之下,成為一名出色的美女。
鄭貴妃為了討好光宗,便將李選侍連同其她七位美女一同送給了光宗朱常洛。希望有朝一日這些美女獲得光宗得寵愛,自己也好利用這些女人從中牟利。李選侍入宮之後,很快討得了朱常洛的歡心。在宮裡的地位迅速上升,很快爬到了僅次於皇后的位子,並且替光宗撫養日後的皇太子朱由校,地位由此更加特殊,幾乎掌握了後宮的實權。而且她還同鄭貴妃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李選侍極力的想通過的鄭貴妃的力量將自己扶上皇后寶座,鄭貴妃則想利用李選侍在皇帝面前說話方便的機會,幫她事先作皇太后的夢想。
後來光宗病重,這兩件事就拖了下來。但他打算封李選侍為皇貴妃,並當著大臣的面,告訴皇長子熹宗朱由校要視李選侍如親生母親,視為太皇后。可是,還沒等皇帝的話說完,李選侍便掀開帷幄,叫皇長子朱由校進去。朱由校進去後,對父皇朱常洛說了一句:“要封皇后!”眾大臣聽後全都變得瞠目結舌。朱常洛也面色一變,一言不發。
他知道這一定是自己寵愛的李選侍在幕後指使,這個李選侍心計深沉,決不會甘心久居人下,她在宮中一向以敢作敢為、大膽果斷著稱。所以,儘管李選侍一再要求皇帝立她為皇后,但是光宗始終沒有答應, 他怕李選侍一旦被冊封為皇后,她便可以通過自己撫養的朱由校,間接地控制朝政。所以他只封她為皇貴妃,說什麼也不同意封她為皇后。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朱常洛在宮中暴斃。李選侍卻仍住在皇帝、皇后的寢宮乾清宮,絲毫不想搬出乾清宮。按照明代的制度,外廷有皇極殿,內宮有乾清宮,都是屬於皇帝、皇后專用的。而李選侍是想借年僅十五歲的光宗長子朱由校掌握朝政,坐鎮乾清宮,進而統馭後宮。
朝中大臣們見此狀況,都猜到了她的心思,於是都在心裡暗暗擔憂。給事中楊漣對大臣周嘉謨、李汝華說,“宗社事大,李選侍非可托少主者,急宜請見嗣王,呼萬歲 以定危疑……移住慈慶為是。”兩人聽了,均深有同感,便一起去見輔臣方從哲。群臣商量過後,又一起奔向皇宮,楊漣率先奔進後宮,太監們執棍攔阻。楊漣怒斥 說,“皇帝召我等至此,今晏駕,嗣主幼少,汝等阻門不容入臨,意欲何為?”太監們一時不知所措,只得讓開,諸臣這才進入。眾位大臣見了光宗朱常洛的靈位,都痛哭了一番,然後就請求拜見皇長子朱由校。李選侍將朱由校留在暖閣,不讓他出來。宮裡耿直的老太監王安哄騙李選侍,這才把朱由校抱持而出,眾人連忙叩頭,齊呼萬歲。朱由校立在那裡,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嘴裡只是說:“不敢當!不敢當!”群臣奏請進詣文華殿。然後,朱由校登上一頂小轎。大臣劉一璟、周嘉謨、張維賢、楊漣抬轎,倉卒前行。走了幾步,轎夫方到。這時,內侍李進忠三次奔來,傳李選侍的命令,召皇長子回宮,並喝斥諸臣說,“汝輩挾之何往?”楊漣怒叱李進忠,擁著皇長子登輿。
進了文華殿,朱由校西向坐定,群臣行大禮拜見,並請朱由校即日登基。朱由校不同意,只答應初六日登基。大臣進 奏說,“今乾清宮未淨,殿下暫居此。”吏部尚書周嘉謨也說,“今日殿下之身,是社稷神人托重之身,不可輕易。即詣乾清宮哭臨,須臣等到乃發。”朱由校見到形勢如此,也知道事態嚴重,就點頭同意。楊漣這時對隨行的太監們說,外事緩急有諸位大臣,調護聖躬卻在諸內臣,責任重大。朱由校畢竟還只是個十六歲的小皇帝,也沒有什麼主意,他不想封李選侍,但又下不了決心。朱由校身邊寵幸的太監王安,這時躬身跪倒說道:“皇上,可不能再這樣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詔逼迫李 娘搬出乾清宮。”朱由校聽了,陷入沉思。太監王安答應群臣一定盡職盡責規勸皇上,眾人這才退去。可是最後,大臣們合議,還是得即日正位,讓內官進奏,朱由校還是不允。眾人便在殿中坐等。這時吏部尚書周嘉謨又聯合眾臣合疏進奏,請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往別宮。御使左光斗明白指出,殿下今已十六歲,內有忠直老成的內官輔佐,外有朝中重臣輔佐,哪裡乏人,還須李選侍像照顧嬰兒一般貼身相隨?因此,伏請即早決斷,如果李選侍借撫養之名而行專制之實,那武則天之禍就不會太遠了!左光斗用武則天來比喻李選侍,一則不希望出現後宮專權的情形出現,二是擔心朱由校血氣未定,把持不住,墜入當初唐高宗納父親后妃武則天的事情中。這確實一番肺腑忠言!
朱由校聽了,覺得甚是有理,便發布上諭,說移宮已有聖旨,冊封貴妃一事,尊卑難稱,著禮部再議。給事中暴謙貞卻毫不保留地坦白說;皇長子即將登上大寶,上有百靈呵護,下有群工擁戴,何用此婦人女子!而且李選侍並非忠誠愛國,萬一封典得行,專權用事,恐怕難以抑制。好在宮中忙亂,沒人理會,這一番話並未引出宮廷風波。
不料,李選侍那邊卻正聽取心腹李進忠的主意,邀朱由校和她同宮,還忿然宣言,要逮捕楊漣、左光斗。
這時,楊漣在宮門遇見李進忠,詢問李選侍何日離宮?李進忠搖手說,“李娘娘甚怒,今母子一宮,正欲究左御使武氏之說!”楊漣怒叱說,“誤矣,幸遇我。皇長子今非昨比,選侍移宮,異日封號自在。且皇長子年長矣,若屬得無慎乎?”李進忠被逼問得默然無語。
科道官員惠世揚、張潑從東宮門出來,聽了這件事也大驚失色,說今日選侍垂簾,下旨逮捕光斗。楊漣立即駁斥說,沒有這事!宮禁一時人心惶惶。誰也弄不清楚是如何變局,皇帝是親近李選侍對付朝臣還是傾向於朝臣疏遠李選侍,大臣們一個個狐疑滿腹。
過了幾天,李選侍還是住在乾清宮,逍遙自在,根本沒有移宮之意。楊漣便直言上奏,說先帝過世,人心惶危,都說選侍假借保護之名,陰圖專權之實,伏請殿下暫居慈慶宮,拔別宮先遷出選侍,然後再奉駕還宮。祖宗宗社最重,宮幃恩寵為輕。如今登基已在明日,哪有天子偏處東宮之處!這移宮一事,臣等進言在今日,殿 下也當實行在今日。隨後,楊漣又去拜見方從哲。方從哲起初認為這件事不用太著急,晚兩天也沒什麼關係。楊漣卻說,太子明天就要登基了,難道登基為天子後還 要回到東宮的住處嗎?選侍今天不願離開乾清宮,難道以後就會主動離開了嗎?方從哲最終被楊漣說服,兩人統一了意見後,又去請求太子頒下嚴令。
於是,朱由校登基在即時下令,命李選侍移出乾清宮,移住仁壽殿。他還下令收捕李選侍身邊的幾個親信太監,理由是他們涉嫌偷盜大內庫藏。如此情形下,勢單力孤的李選侍還是敵不過皇帝的一紙命令,移宮已成定局。這時群臣們倒反過來勸皇帝,看在昔日光宗的舊寵之上,遵照光宗的囑託,善待李選侍母女。小皇帝雖然對李選侍往日咄咄逼人的態度十分不滿,但還是接受了群臣的意見。
最終,在外廷大臣的嚴詞逼迫和宮中太監王安的恐嚇之下,李選侍終於無奈的決定移宮。九月初五日,她抱著皇八女,徒步從乾清宮走向宮中宮妃養老處——仁壽殿噦鸞宮。於是,這件震動宮闈的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移宮案”終於落下了帷幕。李選侍以失敗而告終,熹宗朱由校進駐乾清宮,登上寶座。
李選侍封后的要求沒有實現,做皇太后控制朝政的願望也落了空。她賴在乾清宮不走是否是受到了鄭貴妃得幕後主使,這個後人亦無從得知。但是其意圖很明顯,就是 要通過控制皇太子朱由校來操縱整個朝政,據許熙重《憲章外史續編》記載,朱由校即位後說,李選侍命太監李進忠傳話:“每日章奏,必先奏看過,方與朕覽,即 要垂簾聽政處分。”可見,她是有垂簾聽政的野心的,後人還推測,她之所以賴在乾清宮不走,就是要同鄭貴妃“邀封太后及太皇太后,同處分政事”。如果她的目的實現了,也許明朝就要先出一個“慈禧太后”了。

相關人物

1、魏忠賢
魏忠賢(1568-1627年),明代宦官。河間肅寧(今屬河北省)人。善騎射,目不識丁。鬥毆 嫖賭無惡不作。賭博中受辱,怒而自行閹割,萬曆十七年(1589年)入宮。熹宗即位後, 與熹宗乳母勾結,漸得寵信,被任命為司禮秉筆太監。後又令提督東廠,稱九千歲。勾結內外廷官員,結成閹黨,內有五虎、十狗、四十孫等名目,“導帝為倡優聲伎,狗馬射獵”。操持國政,致使朝政一片黑暗腐敗。東林黨人交章彈劾其罪惡,魏忠賢得熹宗庇護,製造“乙丑詔獄”、“丙寅詔獄”,大肆迫害東林黨人。崇禎即位後,魏被貶謫鳳陽祖陵司香,旋即下令逮治,其於途中驚懼自縊而死。
2、楊漣
楊漣,字文孺,應山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擢戶部給事中,後轉兵科右給事中。楊漣在泰昌和天啟帝即位的鬥爭中及紅丸案和移宮案中支持皇帝、鞏固皇權有功,官至左督御史。他反對魏忠賢專權,天啟二年(1622年),上疏彈劾魏忠賢,列其24大罪狀。魏忠賢日謀害漣,於天啟五年(1625年)以“黨同仁異,招權納賄”罪,逮楊漣於獄,楊漣死於獄中。
3、劉一燝
劉一燝,字季晦,南昌人。萬曆時進士,後改庶吉士,授檢討。光宗即位,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光宗去世,寵妃李選侍挾持皇太子於乾清宮,爭皇后位。一燝偕諸臣於乾清宮將皇太子朱由校扶至文華殿,入居慈慶宮,並逼迫李選侍遷住噦鸞宮。朱由校登極繼承皇位,移宮一事皆賴劉一燝之功。天啟中期,魏忠賢當權,逼迫劉一燝辭職。崇禎元年,復官,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4、王安
王安,雄縣人,萬曆時由太監陳炬推薦,命為皇太子伴讀。當鄭貴妃謀立己子為皇太子,皇太子處於危機之時,多由王安保護。光宗即位,擢司禮秉筆太監,並勸光宗重用東林黨人楊漣、劉一燝等人。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協助天啟將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住噦鸞宮。魏忠賢、客氏用事後被殺。
5、文華殿
文華殿在太和殿之左,協和門之外,明嘉靖朝以前為皇帝之便殿,以後用為皇帝講經筵之所。清襲明制。明中期,這裡是皇太子攝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劉一燝、楊漣等將皇太子從乾清宮扶至文華殿,遵其前制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