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遼東邊牆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2--1425), 是西起山海關,東至遼寧寬甸縣鴨綠江邊的一段明長城的總稱,全長1960餘里。在明朝遼東地圖裡,由九邊之一的遼東鎮管轄沿線防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朝遼東邊牆
- 始建於:明永樂年間
- 全長:1960
- 西起:山海關
明朝遼東邊牆歷史,作用和意義,
明朝遼東邊牆歷史
明朝遼東邊牆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2--1425), 西起山海關,東迄遼寧寬甸縣鴨綠江邊的一段明長城的總稱,全長1960餘明朝遼東地圖裡,由九邊之一的遼東鎮管轄沿線防務。 遼東邊牆按其地理位置
和修築年代,可以分為三部分。①遼河流域邊牆,是三段邊牆中修築時間最早的,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其形內凹,略如一“V”字形,從廣寧(今遼寧北鎮)鎮靜堡(今遼寧黑山西北)起到開原鎮北關(今開原東北蓮花街村)止,長700餘里,邊牆沿線墩台林立。除西部有一小段石牆外,其餘全線皆為夯土版築城牆。②遼西邊牆,修築於明正統年間,由王翱、畢恭主持修建,從山海關外的鐵場堡吾名口(今綏中西南鐵廠堡吳明口)起至廣寧鎮靜堡止,長870里。其間既有夯土牆也有石牆,還有山險無牆,形勢相當險要。③遼東東部邊牆,修築於明成化至萬曆年間,由韓斌,周俊、李成梁先後主持修建工作。其行經路線,從開原鎮北關起到丹東鴨綠扛畔寬甸江沿台(今寬甸縣南境虎山),邊牆結構,有劈山石牆、土牆、木柞牆。
作用和意義
遼東邊牆是明代防禦兀良哈蒙古和女真各部的軍事工程,沿線計有邊堡98座,墩台 849個,邊堡駐軍從五、六百人到四、五十人不等。在這千里防線上,十里一堡,五里一台,雄關,隘口林立,烽火台、瞭望台星羅棋布,形成一道堅固的防線,是保衛京師北京的重要屏障。明朝後期在與女真族的戰爭中,遼東防務更為重要,明廷派重兵駐守遼東邊牆。最後,清軍就是跨過遼東邊牆由山海關入關的。
參考資料:中國長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