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古屍

明朝古屍

江蘇泰興出土的男屍,經歷了530年,趾甲未掉,鬍鬚未脫落,完整程度令考古人員倍感驚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朝古屍
  • 地點:江蘇泰興
  • 時期:明朝
  • 類別:古屍
內容,歷史,影響,疑問,猜疑,

內容

江蘇泰興出土了500年前不腐男屍,享年56歲。這具男屍在一座澆漿墓內發現,出土後居然連一片趾甲都不少,而且鬍鬚也沒有脫落。據悉,江蘇泰州已出土5具不腐古屍,具有一些共同特點:首先是墓葬均是密封性極強的澆漿墓,阻止了微生物和細菌入侵併腐蝕屍體。
經歷了530年,江蘇泰興一座澆漿墓中出土的明代中期男屍,竟然連趾甲都一片不少,乾癟的皮膚雖然已呈棕黑色,但仍略有彈性,唇邊和下頜的鬍鬚雖然變得灰黃捲曲,卻沒有脫落。
幾天前,當這具古屍從棺木中取出時,其完整程度令考古人員倍感驚嘆。為什麼這具明代古屍500年不腐?古屍的主人何許人也?為什麼女屍只留下骨骼,而男屍卻肉身不朽?考古人員已對棺內液體進行取樣,希望通過科學化驗,破解古屍不腐之謎。

歷史

2013年12月起,南京博物院、泰州博物館和泰興博物館在黃橋鎮一處房地產工地,共發掘了17座明代家族墓,均屬於當地望族,保存最好的是其中的張氏和何嵩兩座澆漿墓。這兩座墓於2014年春節前被運到南京博物院茅山考古實驗室,這也是江蘇省首次進行實驗室考古。
參與發掘的泰興博物館程鵬介紹,根據墓志銘和家譜顯示,兩座墓葬的主人是叔嫂關係。張氏死於1509年,享年75歲;何嵩死於1484年,活了56歲。
首先被打開的是張氏墓。張氏墓棺外有槨,槨外包漿,包漿外砌磚室,磚室外再包漿,五層防護極其堅固,打開時甚至需要動用切割機。雖然這座墓完好堅固,張氏全身的5層衣物也完整無缺,但卻只剩下一堆骸骨。而隨後打開的何嵩墓,卻讓考古人員驚呆了。
墓主何嵩穿衣戴帽平躺在棺材裡,臉部成了木乃伊一樣的黑褐色,雖然脂肪肌肉都已消失,但皮膚完整,眉毛和鬍鬚都在。棉布做的長袍、夾襖和褲子等韌性很好,解開系扣毫無問題,就連紙錢都可以整沓取出。

影響

明代何嵩怎么“請”出棺?
讓考古人員作難的是,何嵩穿戴整齊後身高接近1.8米,然而因為棺材僅能容身,操作空間狹小,怎么把沉睡了530年的何嵩“請”出棺材成了難題。何嵩墓僅有棺、槨和包漿三層,且澆漿層已被施工機械抓破。後來考古人員在棺材底部的四角打入木楔,撬開底板與框線,再把框線整體抬走,剩下屍體平躺在棺板上。
接著考古人員解開何嵩前襟的衣帶,並脫去鞋和襪子,發現何嵩的腳部完整無缺,連趾甲都一片不少,就連含有內臟而最容易腐爛的胸腹部,也只是腹部析出的脂肪形成一片白色蠟狀物。
雖然出身當地名門望族,但何嵩墓和家族其他墓葬一樣實行薄葬,考古人員在他胸口衣服內取出一個巴掌大的布包裹,裡面裝著一把木梳和一把篦子,還有一根棉線綁著的小紙包,打開一看,裡面是牙齒。來自泰州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初步認為,這應該是何嵩的牙齒,當地有把自己掉下的牙齒收藏好隨葬的風俗。
何嵩曾為南京“七品芝麻官”?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馬永強隊長介紹,一般來說,古墓都在現場直接開棺,但其中兩座澆漿墓難住了考古人員——它們的封閉性特別好:稍大的古墓,一共分為4層,最外層是磚頭,其次是澆漿層,再往裡是木槨,最後才是棺。而稍微小一點的古墓,為三層澆漿墓,最裡面是棺,中間是槨,最外層是澆漿層。“所謂澆漿墓,就是指中間的澆漿層。它是用糯米汁、蛋清和石灰等攪拌而成,這些古法製作的特殊材料,使得棺槨被封得嚴嚴實實,500多年過後,它們的硬度堪比水泥。”
馬永強介紹說,他們在現場找到了墓誌。大的澆漿墓,墓誌上寫著:“明故何孺人張氏之墓。”通過正文可以得知,墓主張氏是泰興人,她的父親是揚州衛指揮,她的老公何巒,曾在四川敘州擔任過山西道監察御史。
而稍小一些的澆漿墓,墓主叫何嵩。因為兒子何椲顯貴,何嵩被追贈為正七品的應天府推官。唐宋時期,相當於地方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明和清初還兼有審計局長的職能。
據記載,泰興歷史上有張、何、丁、韓四大望族,這兩座墓就是家族聯姻的見證。

疑問

棺液能否破解這個埋藏500年的秘密?
更令考古人員注意的是,張氏墓和何嵩墓內都有棺液,前者為黃色,後者為黑色。在考古人員看來,這兩種棺液的差異也許就是屍體不腐的終極奧秘。“我們將採用化學、光譜、醫學等手段對其進行分析和對比,也許可以破解一個埋藏了500年的秘密。”南京博物院文保所所長萬俐說。
萬俐表示,張氏墓棺材上蓋有一幅寫有墨字的紡織品,這種寫著墓主生平和事跡的文物叫做“銘旌”。“現在這幅銘旌字跡模糊難以辨認,我們將採用紅外線拍照和拉曼光譜掃描技術,使肉眼無法辨別的字跡變得清晰起來。”
鑒於何嵩墓的外槨是香樟木材質,具有防蟲防腐的功能,但棺的材質尚不明確,技術人員將提取木材切片,與木材樣本庫進行比對,確定樹種。“也許這種木材也藏著防腐的秘密。”萬俐說道。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長林留根介紹,考古中最難保存的就是紙張、紡織品、竹木器和屍體等有機質文物。“野外環境下,光照風吹都會給文物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紡織品可能迅速變黑變脆,紙張甚至可能在幾分鐘內灰飛煙滅。在實驗室考古就不同了,溫度濕度都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控。”

猜疑

不腐秘密或與當地獨特葬俗有關
屍體歷經500多年而不腐,堪稱神奇。在江蘇,泰州是出土古屍最多的地區,且均集中在明代中晚期。泰州博物館考古部主任王為剛介紹,上世紀80年代的徐蕃夫婦、2002年的劉鑒,還有2011年一位無名女性,加上此次的何嵩,泰州已出土5具古屍,它們有一些共同特點。
首先是澆漿墓密封性相當強,使屍體處於封閉狀態,阻止了微生物和細菌入侵併腐蝕屍體;其次是埋藏較淺且地點較高,基本不受地下水位影響,雖然地表水會漸漸滲透進澆漿中形成棺液,但過程緩慢量不大,且澆漿中石灰的過濾使得水具有弱鹼性,有利於屍體保存;再次前四具乾屍的棺木均用柏木,柏木不僅木質堅韌,而且含有多種中草藥成分,再加上棺內放置的香料,進一步強化了殺蟲、抗菌及防腐作用。
在王為剛看來,導致當地古屍不腐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當地獨特的葬俗。明代泰州,去世的人要在涼爽通風的祠堂里停樞數月至數年,屍體下還要墊上厚厚的棉被、草紙和燈心草,有很強的吸水、吸油功能,這就使得屍體下葬前就開始木乃伊化。
為什麼張氏只留下骨骼,而何嵩卻肉身不朽?程鵬表示:“張氏陰曆三月六日去世,處於春夏之交,溫暖濕潤,而何嵩陰曆十月十五日去世,已經入冬,寒冷乾燥,更利於屍體保存。”
林留根稱,如今發掘至此告一段落,古屍被泡在福馬林中暫時保存,與此同時,科技考古鑑定和保護工作則剛剛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