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徵明滸溪草堂圖

明文徵明滸溪草堂圖

《明文徵明滸溪草堂圖》是明代畫家文徵明創作的中國古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文徵明滸溪草堂圖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文徵明
  • 現收藏地:遼寧省博物館
  • 規格:26.7x142.5cm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作品是作者六十六歲時所作。描繪的是吳邑沈天民的滸溪草堂,既反映了草堂主人淡泊明志,不追逐名利的品格,又映射了主人熱情好客的秉性,同時也折射出了作者本人的好惡。
《滸溪草堂圖》原藏沈天民家中,明末遺失。沈天民曾孫沈培風少時曾在朋友姚子文家見到此畫,想要購回,卻終究沒好意思開口,一直是心頭的一塊心病,念念不忘。二十年後的一天,得知姚子文已於一年前的冬天患病不治而逝的訊息後,沈培風立即前往浙江的姚宅,欲覓得此畫,可惜宅內已空無一物。有道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有人將畫送上門來。經過二十年世事滄桑,百變流轉,培風又遇此畫,便下定決心說什麼也不能讓機會從自己身邊再次溜走。於是,幾乎傾其所有,重金購得,並請工匠重新裝裱後珍藏起來。此舉顯示出培風與其曾祖一樣不忘本,具有難得的孝心。當年天民雖生活在城市,但仍不忘先祖的桑梓生活而在城市中修建草堂,取名為滸溪,才得以有畫作《滸溪草堂圖》留傳至今,讓後人一睹名家畫作的風采。
此畫後又流入清內府,從畫上的印記可得知。其中包括:清高宗弘曆(乾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和扁方印,“乾隆鑑賞”白文圓印,“嘉慶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溥儀(宣統)“宣統御覽之寶”朱文方印。溥儀在遜位前,又將此畫以賞給其弟溥傑為名,連同其他一些書畫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直至二戰結束後,溥儀攜畫潛逃到吉林省臨江市,在那裡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截獲。先被移交給東北人民銀行,又轉交至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最後交由東北博物館即現在的遼寧省博物館珍藏至今。
畫中清金俊明的題跋寫道:“待詔公此圖,初若無奇,及細觀其運用布置,無不入妙,真神品也。諸賢墨跡,亦復蔚然。……然自申酉之交,江南人家,累世所藏,毀於失火者不可勝計,此卷竟無恙。先在他所,忽焉來歸,幸矣。……此捲去而復留,真若有護持者,抑亦祖孫孝思之所感耶。誠大幸也,培公其益寶。……”。

作品賞析

此畫畫法秀潤,意境清幽,構圖嚴謹,筆法細膩,設色明快。畫面上描繪的是高木濃蔭,掩映草堂,群山環抱,清波蜒曲,帆檣林立,榭閣屋宇錯落。近處草堂敞軒,二高士案前對坐,正在高談闊論;遠山以石青暈染,近山則石青加赭石微抹,樹幹純以赭石鉤染,枝葉以石綠加石青點染,背光處加渴墨,顯得更加鬱鬱蔥蔥。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用筆細膩嚴謹,山石僅用渴筆微抹,以點苔顯出明暗,經營位置,得寫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

作者簡介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更字征仲,號衡山居士,江蘇長洲(今蘇州吳縣)人。他出身仕宦之家,天資不算聰穎,但學習十分勤勉。早年攻詩文書畫,師從吳寬、李應禎、沈周等。文徵明的仕途不太順利,屢次科考不中。直到54歲時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才得以直接入吏部參加考核,授翰林待詔一職。此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購求其書畫的人很多,他本人卻不免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三年中三次上書請辭才獲批准。57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以翰墨自娛,無意仕進。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是被人稱為“四絕”的全才。他擅畫山水、人物、花卉、蘭竹,尤以山水著稱。山水得沈周指導,學習宋元諸家,主要表現文人生活題材。他的山水畫有“粗筆”“細筆”兩種風貌,人稱“粗文”和“細文”。但細筆是其主要風貌,最具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