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弼草書千字文手卷

明張弼草書千字文手卷

明張弼草書千字文手卷,明代紙質文物,張弼作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1966年由開封市博物館徵集,藏於開封市博物館

該長卷卷高30厘米,長739.5厘米。全卷通錄《千字文》全文,凡169行,共1018字。

長卷保存完好,極為珍貴,是張弼精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張弼草書千字文手卷 
  • 館藏地點開封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明朝 
  • 類別:紙質文物 
  • 別名:張弼草書《千字文》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文物背景,作者簡介,文物鑑賞,文物價值,

文物歷史

成化十三年(1477年),由張弼書寫。
1962年,開封著名書法家李子培先生題寫的行草書跋文。
1966年,開封市博物館從收藏家閻仲彝先生處徵集得到。

文物特徵

這幅長卷高30厘米,長739.5厘米。全卷通錄《千字文》全文,凡169行,共1018字。長卷落款為“成化十三年孟春之告書於南安郡齋,東海翁”,後鈴蓋朱文印“汝弼”。
明張弼草書千字文手卷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明張弼草書千字文手卷
張弼草書《千字文》上共有八方鑑藏印記,有朱文印“勤以補拙齋珍藏”、“閻仲彝”、“我書意造本無法”、“仲彝過目”,白文印“天真爛漫是吾師”等。
除此之外,卷末還有開封已故著名書法家李子培先生題寫的行草書跋文。李子培先生在民國時期被稱為“開封魏碑三大名家”。行草取法“二王”,晚年又融黃庭堅、王鐸書風,功力深厚。其跋文日:“東海翁,姓張、名弼、字汝弼,華亭人。成化丙戌進土、官南安知府。善詩文,工草書。說者謂其書學懷素而多自得,狂書醉墨流落人間,北海外亦爭購之,以為顛張復出也。一九六二年壬寅秋李子培謹識”,後鈴蓋白文印“李子培印”。
明張弼草書千字文手卷
李子培行草書跋文

文物背景

唐朝李綽在《尚書故實》記載:“梁武教諸王書,令殷鐵石於大王書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武帝召興嗣,謂曰:‘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髮皆白,而賞錫甚厚。”從而說明《千字文》成文於南北朝時期,是梁朝開國皇帝蕭衍因推崇王羲之書法,命大臣殷鐵石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一千個不重複的字,又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而成的一篇長韻文。
《千字文》全文四字一句,對仗工整,文采斐然。因字型取自王羲之書法,又是奉皇帝之召所制,所以倍受世人推崇,在陳、隋之際已擴散至民間。從宋朝至清末,《千字文》與《三字經》《百家姓》成為影響巨大且流傳廣泛的啟蒙讀物,三者合稱“三百千”。歷代書家對《千字文》亦情有獨鐘,形成了以《千字文》為創作內容的風尚。

作者簡介

張弼,生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卒於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松江華庭(今上海松江)人。字汝弼、號東海,晚稱東海翁。成化二年(1466年)中進土,授兵部主事,進員外郎,遷南安知府,世稱“張南安”。他機敏善學,工詩文,擅行書,尤精草書,常與李東陽謝鐸等人交往,著有《東海》《鶴城》諸稿。後人於崇禎年間匯其書作,刻成《鐵漢樓帖》。他的草書改變了明初那種工整平穩、圓潤婉媚、細勁流暢的規範,追求的是奔放自由的書風。

文物鑑賞

這幅千字文的書體一改明初那種工整平穩、圓潤婉媚、細勁流暢的規範,追求的是奔放自由的書風,運筆遒勁,書寫輕重有法,自始至終一氣呵成,是張弼精品。
觀張弼草書《千字文》長卷,不難看出他的創作未因長卷縱勢空間狹窄而畏首畏尾,而是放筆直寫,一氣呵成。作品上追張旭懷素,雖中鋒用筆,但暗含章草筆意。結體大開大合,疏密有致,奔放豪邁。章法亂石鋪街,變化萬千,具有渾然天成的自然美。明代著名書法家祝允明對張弼書法讚譽有加,稱“張公始者上近前規,繼而幡然飄肆。雖聲光海宇,而知音嘆駭”。
明代有評者認為張弼草書“好到極處,俗到極處”。關於張弼草書之“俗”,可以理解為張弼的作品無論從技法和格調都無法與歷史上頂級書家抗衡,但這更多是受所處時代的局限。張弼在前朝書風籠罩、台閣體盛行的大背景下,能夠大膽衝破藩籬,書出己意,僅此一點就充分體現了他作為藝術探索者的擔當和氣魄,應該得到歷史的肯定。

文物價值

有關《千字文》的傳世書法佳作雖數量可觀,但因狂草長卷的書寫強度高,對書家的才情、創作能力,甚至是體力都有極高的要求,故以狂草創作的《千字文》作品極為稀少。張弼草書《千字文》長卷保存完好,極為珍貴。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