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青花鸚鵡銜桃水盂

明宣德青花鸚鵡銜桃水盂

《明宣德青花鸚鵡銜桃水盂》寬6.2厘米,桃形水盂腹徑4.3厘米,高4.5厘米,此器大膽地運用藝術誇張的手法,造型採用立體雕塑形式。將鸚鵡塑成半月橫臥狀,回首,翹尾,雙翅突起,喙銜帶枝葉的碩桃,緊緊與鸚鵡腹部相連。造型藝術別開生面,而且結構設計也獨具一格。鸚鵡的腹腔呈中空,桃形水盂內底靠鸚鵡腹部下留有一孔與腹腔連通;鸚鵡翅膀的末端靠近尾根部也有一孔,這樣設計水盂和腹腔相通,將水注入盂內,利用空氣對於水所產生的空氣壓強,使水盂和腹腔內保持水平,增加水的貯存量。此器經鑑定為明代宣德時期的民窯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宣德青花鸚鵡銜桃水盂
  • 手法:藝術誇張
  • 形式:立體雕塑
  • 年代:宣德年間
基本信息,器型鑑賞,藝術價值,器皿功用,相關知識,

基本信息

【名稱】明宣德青花鸚鵡銜桃水盂
【類別】瓷器
【年代】明宣德年間
【文物原屬】明宣德年間民窯燒制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市文物商店

器型鑑賞

鸚鵡全長18.2厘米,寬6.2厘米,首高8.8厘米,尾高9.9厘米,腹高7.1厘米,桃形水盂腹徑4.3厘米,高4.5厘米,口徑62厘米,鸚鵡和桃形水孟連為一體,底徑7.5厘米。
此器胎質堅實細潤,白中微帶灰色。平底不施釉,由於坯胎內含有少量鐵質,故底部露胎處泛出火石紅色,呈雲般狀,宛如朝霞。全器施釉豐滿,釉汁顯得豐腴、瑩潤,釉色微閃淡青。因釉內有均勻氣泡,在釉層表面出現細緻的“桔皮棕眼”,桃形水孟內壁,施釉肥厚,釉汁猶如堆脂,顯得凝重飽滿,釉色白中閃青,釉面滋潤柔和,亦稱之為“硬亮青釉”。釉表有縮釉現象,縮釉處幾乎顯露胎骨,呈現出淡肉紅色。
此器的青花著色劑,系採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其色澤濃重、艷麗,藍若寶石色,並有垂流、暈散現象,部分由於料質不純泛出鐵色的金屬光澤和斑點,而深入胎骨,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之感。著色淺淡處,青花顏色清晰淡雅。
此器大膽地運用藝術誇張的手法,造型採用立體雕塑形式。將鸚鵡塑成半月橫臥狀,回首,翹尾,雙翅突起,喙銜帶枝葉的碩桃,緊緊與鸚鵡腹部相連。
為了烘托此器的真實感,青花著色的方法和布局上也經過了精心的構思。首先將鸚鵡的頭、頸、桃枝和桃的外壁用濃重的“蘇麻離青”料進行平塗渲染,反映出的顏色淀藍深沉,藉助於青花色澤的不穩定、流淌、暈散和泛出鐵鏽斑的金屬光澤的特性而形成大面積的不規則的自然沉陷深入胎骨,維妙維肖地表現出鸚鵡頭、頸的羽毛光怪陸離、五彩斑斕的虛擬效果。同時也襯托出桃形水盂恰似果實豐碩,更富有立體感。這樣的用色方法,可以與國畫藝術中潑墨技法相媲美,使人耳目一新。鸚鵡的雙眼,處理的更為絕妙。在眼瞼部位有意留出空白,用青花繪出眼圈,在藍白相間中,用深色青色點出雙睛,這樣使鸚鵡的雙眼目光炯炯、入意傳神,妙趣橫生。然後用青花勾繪出鸚鵡的鼻孔和嘴角,在淡青釉的輝映下,與深藍色成鮮明的對比,更顯明快。最後在雙翅和腹、尾、桃葉的青色著色,又分深淺變化的格調。雙翅上部用濃淡結合的顏色渲染成鱗狀羽毛,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並在半邊留出空白,分出層次以顯示羽翼豐滿健壯。上翅分四層,下翅分五層。鸚鵡的腹、尾、雙翅的後部羽絨和桃葉的葉脈,用淺淡的青花,以剛柔結合的纖細線條勾勒,疏密有致,繁而不亂。有的若隱若現,有的如剝繭抽絲,脈絡十分清楚。一個完整的鸚鵡雄姿活靈活現地展示在眼前,形象逼真而又生氣勃勃,相當別致。
此器造型藝術別開生面,而且結構設計也獨具一格。鸚鵡的腹腔呈中空,桃形水盂內底靠鸚鵡腹部下留有一孔與腹腔連通;鸚鵡翅膀的末端靠近尾根部也有一孔,這樣設計水盂和腹腔相通,將水注入盂內,利用空氣對於水所產生的空氣壓強,使水盂和腹腔內保持水平,增加水的貯存量。實際就是一件連通器。如需挪動,將尾孔堵住,切斷空氣。空氣壓強只作用於水盂內的水,水就不易受震盪而流淌。若孟內水變污濁,可從盂內直接震倒,尾部留孔由於空氣壓力,可以將腹腔內的濁水沉澱物蕩滌乾淨。更有趣味的是,桃形水盂內底施滿濃重青花顏色。清水注入盂內,利用水產生的折射作用,給人以池深水滿的錯覺。這不僅是一件有高度藝術價值的美術作品,而有還利用物理現象的實用品,這充分證明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制瓷藝人獨具匠心的巧思和高超的聰明智慧,不禁令人讚嘆,拍案叫絕。

藝術價值

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制瓷工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摸索和掌握了一套鈷料氧化物經過高溫煅燒還原的經驗和性能。用青花色表現出淋漓盡致、錯綜複雜的色彩變化,正是此器獨到之處。如此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的造型,顯示出當時的技術工人細心觀察生活,將大自然中的鸚鵡姿態瞬息變化、巧妙、嫻熟、準確的運用到制瓷工藝上的妙手絕倫的創新和高超的技藝,使人們見之賞心悅目。表現出含蓄傳神,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羽翼豐滿、意欲展翅,矯健自如的魅力和栩栩如生的完美藝術效果。
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青花瓷器,以其胎質精細,釉質晶瑩透澈滋潤,青花色澤明艷,造型新穎和紋飾內容豐富而聞名遐邇,是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使這時的青花瓷器的製作“開一代未有之奇”,有了飛躍的發展。《陶錄》曰“諸料悉精”,“青花為貴”,所以被人們視為珍寶,因而後世均以“宣青”為范。
此器經鑑定為明代宣德時期的民窯產品。民窯作品發狂放不羈、獨權一幟的風格與官窯產品爭相鬥艷,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酷愛生活,創作了人民郡眾喜聞樂見的產品,深受人們的喜愛。
此時多以瓶、罐、尊、盤、碗等器皿習見,以動物為造型的器物在國內外藏品中尚難見到,尤以鸚鵡形式出現的器皿更為罕見。此件鸚鵡銜桃水盂到目前為止是國內僅有的一件,堪稱為瑰寶。它的發現為我國陶瓷藝術寶庫中增添了一顆絢麗的明珠,而且也影響到清代康熙時期的三彩鸚鵡,乾隆時期的豆青釉里紅蓮蓬式水盂等都以此受到啟迪。為研究明代宣德時期的作品又增加一件新穎別致的重要資料。

器皿功用

水盂起源於漢魏,發展至明清兩代。宋人趙希鵠在《沿天清錄集》中註:“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之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可知水盂為盛磨墨用水的盛水器,以玉、瓷、紫砂等常見。一般配有銅或玉質的小水匙。目前所見實物以魏晉時為最早。晉代、南北朝時水盂多為青瓷。或鼓腹似罐,或為動物:如青瓷兔形水盂、蛙形水盂等,做工無不精巧雅致。明、清兩代水盂傳世品較多。品種豐富,有玉、石、瓷、料、紫砂等。除瓷製品外,其他多為觀賞器而非實用品。瓷製水盂的實用性較強,其形多為圓形。盂口富有陳設性和工藝性,這也是明、清代兩代水盂與以前水盂的本質區別。一般來講,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利用釉色及紋飾增強觀賞性,常見有青花、粉彩、單色釉等品種。古代水盂在當年讀書人文房用具中為必備,雖盛水不過數滴,卻有積水成淵的雅趣。

相關知識

宣德官窯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以致思想觀念。作為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係,作品一直被後人推崇,為青花工藝的典範。自明代成化朝開始到晚清民國均大量燒制,最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宮舊藏的宣德青花為藍本,去精心燒造,造型、尺寸、紋飾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韻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紋碗、纏枝花紋缽缸,折枝花果紋花口碗,纏枝花紋魚簍尊,海水異獸紋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葉紋玉壺春瓶、花果紋梅瓶、花卉紋書紋燈、團龍紋葵式洗、海水龍紋天球瓶、綬帶耳葫蘆瓶、牽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錦紋蓋罐、鳳穿花紋罐、松竹梅人物紋盤、把蓮盤、花果紋執壺等,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