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已成今日》為中國當代紀實文學,由恆美印務(廣州)有限公司印刷,2014年06月第1版,2014年06月第1次印刷。主要內容包括:一個詩人的散文記憶(代序)、仁慈之美、到南方、聽媽媽講外婆的事、戲班子、養了一隻羊、赤腳醫生、武生、我沒能唱完那支歌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明天已成今日
-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 頁數:212頁
- 開本:32
- 品牌:貴州人民出版社
- 作者:鄧君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1118813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仁慈之美
到南方
聽媽媽講外婆的事
戲班子
養了一隻羊
赤腳醫生
武生
我沒能唱完那支歌
搬家
錢的故事
小能和羊
刺梨香檳
小人書
理髮師
紅領巾
電影院
歌本
電視劇
端午
獨身
陸傻子和陳瘋子
舊物
下棋
紋身女郎演唱會
學生寢室
悵然若失
現場演唱會
幼稚園
業餘小樂隊
久違了
去找一些柴火吧
地下的朋友
外婆
二姐
維生素C
鐘主任
小勇哥
六舅
五舅
爸爸
大姐
九妹
母親
母親的好朋友
妹妹
劉老師的學生們
為紫瑜寫一首詩
放鵝姑娘
畫家
思月
後記
後記
感謝我的妹妹鄧紅,她首先是個詩人,其次才是我的妹妹。很多過去的事兒被我弄丟了,最後在她那兒找到。
感謝六歲的侄兒王祺凱蛟畫的畫,我覺得,它們也是寫給我的紙條兒。
感謝戴冰老師,沒有他的提議、鼓勵和催促,這本書不過是些想法而己。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用盡了全力,因為即便是寫只屬於自己的小時候,也是需要想像力的,這想像力也是記憶力。我也懂得了最好的詞語是在古時候,在祖先初初造出象形文字之時。漢字的美在於:它的一筆一畫不過是對物的臨摹,而用字義將筆畫間的空隙填滿,正如穀粒使稻穗飽滿。
以前感覺寫文章最難的是修辭,現在覺得最難的是將句子寫得簡潔。仿佛女子化妝,最好是不化,化了最好看不出來。而小孩兒是從來不化妝的,他們的笑、疑問以及心急時的滿臉通紅,都是妝。
我立志要把文章寫得像孩子說話那樣真,那樣突然。
序言
戴冰
我不記得是如何認識鄧君的了,但肯定是因為先認識了她妹妹,詩人鄧紅,這才又認識了她。認識鄧紅的起因是某年作協辦《青果》文學網刊,人手不夠,有人推薦她來幫忙。鄧紅給我的印象很深,真正的詩人性格,開朗,外向,愛大笑,一串哈哈不斷,到最後,氣不夠了,本嗓墊上來,變成一種沙啞的音色。印象中認識鄧紅好長一段時間,才有機會見到鄧君。之前只聽說鄧紅還有個姐姐,也寫詩。關於鄧君,腦子裡最早的記憶是一桌人吃飯,我於人聲鼎沸中反覆問鄧紅,鄧君真是你姐姐?親的?鄧紅隔著桌子,一面笑,一面用力點頭,親的,親的。我有此一問,實在是因為她們兩姐妹一文一質,性格差別太大。一般情況下,無論是作協開會,還是朋友聚餐,鄧紅嬉笑喧譁,興味盎然,鄧君則從頭至尾很少說話,只笑盈盈端坐一旁,像個無聲無息的存在;直到某個人想問她什麼事,叫她的名字,她才恍然一驚,抬起頭,仔細想想,然後肅然地作答。認識鄧君越久,我越覺得她們兩姐妹仿佛互不相干。但每次我這樣說,鄧君必要認真糾正我,強調鄧紅其實是個很熱心很善良的人。就像我對她妹妹有著極大的誤解,令她忍無可忍一樣。
認識鄧君之後,她從來沒拿她的詩給我看過,我也從來沒想過主動要來看看,所以對她,始終只是人的印象:敦厚、低調,甚至自卑。她加入作協後,經常參加作協組織的一些採風活動,按要求寫些應景的小散文、小隨筆之類,我讀了,覺得她基本不會寫這種東西,她也承認,說除了詩,的確很少嘗試別的體裁。但兩年前的一天,她發了篇小散文給我,叫《口琴》,我這才發現,一旦開始描寫她情動於衷的那部分生活,她的筆端立即流露出某種篤定和精微的意味。其中有個情節非常打動我,說她小時候和妹妹走了很遠的路,去看獨自給人守水庫的父親,父親吹噓,說他有面子,可以帶她們姐妹去附近人家蹭飯吃。不想去到一家,卻受到冷遇,那家人和他們直耗到下午,就是不吃早飯,最後他們只好一人喝一瓢涼水離開。於是我建議她,寫一本有關她童年生活的主題性系列散文集。這樣說的時候,我對她的身世經歷,其實一無所知,只是從那篇散文的敘述里,感到背後似乎有著某些欲言又止的秘密,這秘密並非只是事件本身,更是作者自己都未必意識得到的獨特體驗。
那之後很長時間,問到這本書,她總是簡潔地回答,在寫,在改。等最近文稿終於來到我手上,我發現那是一本完全超出我預想的書,它篇幅不長,只約十來萬字,卻斑駁如荒灘,滄桑如苔蘚,她親歷的,她耳聞的,她眼見的,都不是我這樣的人可以想見。主線自然是她本人的成長史,坎坷夾磨,顛簸流離,之煎熬,之無所指望,換個人,也許幾輩子的輪迴都歷經不盡,而她的年紀,不過跟我相仿。曾聽說她大姐這樣勸她妹妹:過不去的時候我們想想小君,就什麼都能挺過來了。其實她成年後的遭遇,又遠過童年、少年時的艱辛,幾次竟落至無以為生的境地。不過這部分大都是聽她後來口述,文稿里只有零星的涉及。
在讀這部書稿的過程中,我常不由自主地想,如果我不認識作者,看完這些磐石般令人沉重的故事,我會構想作者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厭世者?遁世者?憤世嫉俗者?投機者?市儈主義者?不擇手段者?任其一種,我也許都會理解,多少人隨便找個理由,就恨了、怨了、罵了、搶了、殺了、幸災樂禍了、落井下石了……鄧君恰相反,這一點甚或無需真要認識她本人,只僅就文章本身的敘述,就已是顯露無遺。哀而不傷,怨而不怒,這是兩句被人說得爛熟的話,用來形容這部書稿,卻又實在貼切不過。而她的哀、她的怨,她試圖克制住的巨大的悲憫與惻隱,從來沒有一次指向過她自己,筆觸所及,都是她記憶中那些被命運所擺弄,像蟲豸一樣在大地上自生自滅的小人物——一個人,要有好”冥頑不化”的靈性,才能在經歷了那么多之後還能留下這么多呢?
但最讓我慨嘆的並不止於此,還在於這樣一個在生活的泥沼里掙扎沉浮,幾至於沒頂的女性,卻始終完好無損地保存著對生活中詩意的純正感受力。整部書稿在我看來,實際上是用詩寫就的,其中每一篇的許多角落,你都能毫不費勁地發現一個詩人特有的眼光、特有的觀照角度、特有的直覺的穿透力……不過這裡所說的詩,並不是指那種膚淺的詩意化的表述,而是雖然被散文化了、卻始終無損於其光芒的本質的詩。這詩的光芒,即便隱忍如鄧君,也是擋都擋不住的,就仿佛心有律動,自然就要震顫。
書名叫《明天已成今日》,這讓我想起鄧君的筆名,“兩岸”,是此岸與彼岸的意思嗎?但願鄧君已是安然渡過,從此過去只在過去,只在記憶里,在紙上,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