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岙村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轄村。地處太白山麓,全村總人口1250人,農田面積930畝,山林面積8900畝,2007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 億元。2007年12月,公交107路直通到村,圓了全村村民出門能坐公車的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堂岙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寧波市
- 人口數量:1250人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文物古蹟,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太白水、碧湧水等甬城市場上頗具知名度的礦泉水正是源自這裡太白山脈。用山清水秀形容之可謂恰如其分。這座名副其實的小山村位於鄞州東部,距五鄉鎮政府約7公里,與阿育王寺為鄰,與太白山繫緊緊相擁相依。
據傳距今800年前,從河南到太白山採藥的一位老人姓李,他在採藥期間順手從山上折一樹枝回來,插在山腳下,幾天后竟抽芽生根,他確認這裡是好地方,便搭建土屋居住,隨之定居為業,此地方,後叫高牆門。從此,生息繁衍後代。據村裡的老人說,宋時漢蜀宣和三年,方臘被生擒時,其得力主將呂將在鄰縣率兵勇戰,訊息傳來後,呂將猛然跌跪在地,朝西北方三拜三興,大哭“聖公聖后,全是兄弟負於你們,若是呂將到南邊不曾失誤,拜源何至於陷落,就轍亦不會如此快覆滅。”此後,呂將調集三營,一千五百號兵卒,打出“永樂征南大將軍”旗號,揮戈南指敵軍。宣和四年,義軍20餘萬人在浙江東部農村活動,年底被宋軍消滅,尚有部分游兵逃竄浙東山區。方臘部下的呂將一支人馬,由李明堂和其妹夫袁某、百花帶領逃到本村,在太白山上安營紮寨,以待東山再起。後來由於局勢不佳,人數又少,以山養生,失去了抵禦能力,改將為民。李明堂來到山區後,遂稱“明堂岙”至今。
明堂岙村
經濟發展
如今的明堂岙村,有高牆門、陳竹房、新袁家、花牆門、廟前頭、孫家、三七房等自然村。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明堂岙村村民生活極其拮据,因為祖輩在山,吃用靠山,長年累月的生活是“上磨肩胛,下磨腳底”,挑著柴片到寶幢和五鄉賣,“翻山越嶺奔著路,屈身彎腰餓著肚”。可見生活的艱辛和清苦。
解放後,明堂岙人的生活水平漸漸遠離貧困。若要富先造路,於是這條合計出資150萬的水泥路修築而成。當時,村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早日建成,有的從家裡拿來點心,犒勞築路工人。汗水,終於換來了通衢大道。從這條建成的水泥路往裡走,但聞鳥語花香,潺潺的溪水自高處往下流,空氣中洋溢著靜謐、祥和。
明堂岙村民的居住地屬純山區路段,依山形而建,整個村呈狹長帶狀掛在半山腰,地勢走向由西北端村口,向東南方向步步高升,直至太白山腳下,落差在50米上下,因此,外面的水源進村十分困難,村民們生活用水大多是溪坑水。
2008年,明堂岙新農村建設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中,以往村子破敗的局面正慢慢消失,一批全新別墅樓即將給廣大村民帶來驚喜,首批60套別墅在2008年6月份交付使用。
文物古蹟
2007年的“羅莎”颱風給明堂岙村帶來了一份意外驚喜。雨水的沖刷致使該村花牆門自然村西面大山岙內出現許多文物遺蹟。經鄞州區文保專家考證,認定這裡是千年古寺明覺寺的遺址。
據《寶慶四明志》記載,明覺寺的前身明堂院建於唐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在宋朝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時,這個寺院有常住田94畝,山980畝,可以想像寺院當年的規模之大。而據《鄞縣通志》記載,明太祖顧問、皇太子師宋濂曾為此寺題碑,但在清朝初年,明覺寺已經毀廢。據此判斷,這次被沖刷出來的遺蹟應是明朝的古寺構件,這個堆積層在地下已沉睡了300多年。
交通信息
寧波往東行駛,到五鄉鎮政府,再向東車行約7公里就到明堂岙村口。從寶瞻公路連線線向左拐,沿著盤山公路逶迤而上,也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