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道南口重鎮——西鄉縣子午鎮老街的子午河灘上,一通明代嘉靖年款的《(春)山行》詩文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嘉靖子午道詩文碑
- 所屬年代:明嘉靖
- 出土地點:陝西省西鄉縣子午鎮
發現於子午道南口重鎮——西鄉縣子午鎮老街的子午河灘,為明代嘉靖年款的《(春)山行》詩文碑。其碑文如下:
(春)山行
□□迎曉麗,春晝碧氛開。
高樹深藏鳥,清池淺映梅。
山房竹日淨,煙渚草沙堆。
性本耽泉石,頻歌歸去來。
又
春山風日靜,懷抱向晴開。
亂石分流水,懸崖簇野梅。
林開天一線,壁拱繍千堆。
鳥道雙溪上,樵漁歌去來。
款題“嘉靖癸丑仲春日,欽差巡按陝西監察御史河中月岩孫永恩,漢中府通判任企賢,推官李傳,西鄉知縣張大經立”。
子午道是由長安南直入子午谷,翻越秦嶺通往漢中、安康以及巴蜀的一條重要谷道。因穿越子午谷,且從長安南行開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午)北(子)向而得名。此道開闢於秦代,東漢《石門頌》稱:“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道由子午”。即指秦末劉項相爭,劉邦被迫由子午道“就漢王”。《史記·高祖本紀》載“從杜南入蝕中”。《史記集解》云:“蝕,入漢中谷道名。”杜,為秦之杜縣,今西安市南的杜城。《水經注·沔水》亦把張良護送劉邦去漢中途中燒絕的棧道“蓰閣”,即直水(池河)上源的棧道。
子午鎮老街,即古“南子午鎮”,地當子午道新、舊兩線交岔要衝,東北通寧陝,西南約58公里通西鄉,西北通洋縣,東南約18里通石泉。
唐天寶年間,開闢的“荔枝道”,即由南子午鎮直達縣城(蒿坪山之陽的四季河,隋唐時縣治所在地),溯涇洋河(洋水)而上,經平西城古城(唐時稱“白湍村”),自堰口鎮午子山右,入洋水峽谷,歷羅鎮、司上,越紅石樑、楊家河、栓馬嶺、陳家灘,抵鎮巴,即俗稱的“小巴間道”,入四川萬源,再延至達州、涪州等荔枝產地。明時,置鎮子午,並設巡檢司。
因而,正是由於南子午鎮——西鄉縣子午老街,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為古子午道上漢魏晉時期“舊路”、六朝以後“新路”及唐代開闢的“荔枝道”的重要結點。
近年來,在自石泉縣兩河鎮沿子午河順流而下,進入漢江河道沿線,遺留下諸如:民新村官田棧孔遺蹟、子午老街、段家營唐興寺等重要遺蹟、遺存。
明代嘉靖年《春山行碑》詩文碑,就是原安放於西鄉縣子午鎮老街——明代設立“分縣衙門”之衙門所在地,此後曾為子午鄉(鎮)政府駐地。
1988年10月,陝西省第二次全省文物普查中,普查隊曾在院內牆上發現有《春山行碑》、《馬前銅笛碑》二通以及房前石階上鋪路的《漢江舟行碑》一通。其中《春山行碑》為石英石質,呈長方形,為嵌於窗下,而被敲去右上一角,碑長91、寬61、厚12厘米,四周淺刻蔓草花紋圖案,直行楷書,16行,每行11字,字徑4厘米,嘉靖癸丑仲春日刻。
《馬前銅笛碑》同為石英石質,呈長方形,為嵌於窗下,而被敲去左上一角,碑長89、寬64、厚12厘米,四周淺刻蔓草花紋圖案,直行楷書,11行,行8字,字徑6厘米,弘治乙丑年拾月貳拾日立。碑文如下:
馬前銅笛數聲頻,柳□(底)行來漢水濱;
且喜晚炊來子午,曾經春雨憶庚申;
採茶曲苦穿林女,放瀨聲高盪槳人;
卻恨妖容幾喪國,荔枝飛騎不沾塵。
款題“弘治己丑拾月貳拾,□□虎谷”。
《漢江舟行碑》,圓首方碑,因鋪於房檐路階處,未加保護,早年尚見碑刻殘文如下:
漢水東來□□□,□□□□□□□;
靜浪花陰石邊沙,□□□□□□□;
草山半仙宮覆□,□□□□□□□;
舉觴橫槳賦空□,□□□□□□□;
江心坐看魚鳥□,□□□□□□□;
漫遙聞疊鼓□□,□□□□□□□;
綠鵼輕颶水淺□,□□□□□□□;
節半晴陰入江雲,□□□□□□□;
碧背□梅□□□,□□□□□□□;
白沙隨口外浴□,□□□□□□□;
□心乘風□□□,□□□□□□□。
款題“嘉靖癸丑仲春,欽差巡按陝西監察御史河中月岩孫永恩,漢中府通判任企賢,推官李傳,西鄉知縣張大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