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器物高35厘米,口徑9厘米,腹徑19厘米,底徑10厘米。
該瓶造型端莊穩重,器型規整,盤口,瘦頸,溜肩,凸腹,近底陡收,淺挖底,直圈足,內外修。肩上至頸設定方天畫戟對稱雙耳。除了雙耳和口的區別,型體十分接近元代玉壺春瓶。瓶身釉里紅線繪彩,雙耳平塗滿彩,紅里透紫,釉面瑩潤,十分搶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初釉里紅牡丹紋戟耳瓶
- 外文名:mingchumudanwenjierping
明釉里紅概述
釉里紅始創於唐代,啟用於元代,因其燒制溫度靠肉眼觀查難以掌控,燒制標準窯溫為1300度,過低顏色變黑,過使銅離子揮發,產生飛紅(無顏色)現象。所以元瓷的色彩裝飾基本以青花為主色調,釉里紅裝飾瓷器較少。
蒙人崇藍,漢人尚紅。元朝統治階級對漢人的種族歧視與宗教,信仰,文化。遭到及大部分人漢人的反對,於至正10年(1345)年—至正(1367年)23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1368年朱元障率領的起義軍不但趕走了蒙人而且平定了各地的割據勢力,建立了明朝。在此戰亂期間,元朝建立的饒州府浮梁瓷局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其實在1357年(至正十七年)反元農民起義另一位首領陳友諒已經占領了鄱陽湖一帶,浮梁瓷局已不再是由元朝朝庭操控。
器型上變化
此件釉里紅瓷瓶如果除掉雙耳,器型與元代生產最多的玉壺春瓶無區別,在此瓶肩上安插上一對方天畫戟,既改變了元代主流瓷的器型又像征著元已遭到最強武力的攻擊,寓意改朝換代。
畫風
1蕉葉紋,此瓶頸部有重疊的實心蕉葉紋裝飾,主莖實心蕉葉紋多見元代而明代均為空心主莖紋,但元代蕉葉紋不重疊相連,重疊相連又多見於明代,此紋應是元末明初產生。
2變形蓮瓣:肩部飾有八寶變型蓮瓣與近足變化蓮瓣上下呼應,這種裝飾風格在元代瓷器上也經常出現,但元瓷上的蓮瓣往往是單個獨立而不相連,而明代洪武后的變形蓮瓣兩瓣共莖緊連的,而此瓶變形瓣均為雙線緊連,元代變形蓮瓣多為圓角,此瓶為稜角,風格趨向明代。
紋飾
此瓶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但這些圖案畫風既與元代纏枝牡丹的畫法不同也與洪武繪畫略有所區別,摘去葉尖幾乎為三層葫蘆狀,元代繪畫牡丹葉較團,以故宮及各大博物院出現的器物分析,元葉兩邊各有兩個淺凹漕,而洪武期繪畫的葉片凹漕很深縣葉片長而窄,顯瘦雅,而此瓶的葉片介於元明之間且多處出現邊沿單凹的小嫩葉。比之元代牡丹花朵與花蕾也都有不同形式的改變,此瓶的風法介於元明之間。
胎土
此器物與元代為直圈足,淺挖底,底未上釉,露胎處呈稠糯米糕狀,雖感粗糙但胎質細滑潤手。
參考故宮及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的藏瓷,該品是一件少見的元末明初釉里紅牡丹紋戟耳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