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韜略》是1999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段超。
基本介紹
- 書名:明代韜略
- 作者:段超
- ISBN:7535416136
- 頁數:319頁
- 出版時間:1999年5月1日
- 開本:32開
編輯推薦,前言,
編輯推薦
該書出版於1999年。該書一經出版就在相關領域引起廣泛關注。全書以明代史實為基礎,講述了治國治家治民等方面的重要韜略。全書內容翔實,語言清晰,邏輯縝密,是研究中國古代韜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書目。
前言
韜略作為一種智慧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韜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影響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韜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舞台的拓展、生活內容的豐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而發展進步的,伴隨著中華民族的進步,中華韜略也日益豐富。換言之,從韜略的演進巾,我們也能夠伶聽到歷史前進的腳步聲,窺視到人類文明的進步。研究韜略文化,對於弘揚傳統文化有積極意義,對於今天靈活、能動、策略地進行經濟建設,處理日益複雜的社會事務有重要作用。
中國歷史發展到明代,封建社會已步入晚期,集權政治的極端強化、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新興社會力量的產生,這些都標誌著封建社會已是爛熟階段。與此相適應,中國傳統韜略也進入總結階段,即是說韜略理論在這時期沒有創新,但在具體運用上則更加成熟,顯現出多姿多彩的畫卷。
明代韜略著作甚多,《三十六計》、《百戰奇略》、《兵經》、《兵壘》、《百戰奇法》、《籌海圖編淺說》等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與前代的謀略著作相比,這些著作在用兵原則上沒有大的突破,但在如何運用已有軍事謀略理論上則有深入的探討。例如《兵經》一書用一百個字將以謀致勝的方法原則、組織指揮和治軍的基本思想、對敵作戰應注意的問題闡述得簡潔明了,每個字都是“鑄成純金屬的小顆粒”(《兵經釋評》前言語)。這是明代韜略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
明代韜略的內容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在政治韜略方面,明代君臣均有建樹。明代皇帝為了把握大權,廢除了沿襲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六百多年的三省制度(撤銷中書省),設立內閣,使內閣與六部之間相互制約;信用宦官,讓內閣和宦官成為皇權的兩翼,彼此制衡,二者分別向皇帝提供信息;以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分領軍隊,這些作法都體現了封建君主在韜略方面的成就。
首輔是明廷掌大權的朝臣,為了爬上這一高位,部院大臣明爭暗鬥,各有高招,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的謀略在彼此相攻中展現出來。
明代宦官自永樂朝被啟用後,一直十分活躍,有明一代湧現出了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四大閹豎”,他們在弄權悅帝方面很有一套辦法,朝臣與他們交手勝少負多。
明代軍事鬥爭時期氏、規模大,朱元璋與元朝及元末群雄的戰爭、朱棣的“靖難戰爭”、明政府與北方蒙古部落的戰爭、東南沿海的平倭戰爭、明政府與東北滿洲的戰爭、明末農民戰爭,這些都是影響全局的軍事鬥爭,火熱的軍事鬥爭湧現了足智多謀的軍事人才和傑出的戰爭範例。明代軍事鬥爭中表現出的韜略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影響。
明代後期,伴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新興的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中出現“違禮法”的現象。商人、手工業者、市民、婦女空前活躍,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留下了許多謀略故事。
本書試圖對上述內容作較為詳細的描述和分析,以期展示出這一時期韜略文化的特點和內容,時人若能從中受到一兩點啟迪,作者就聊以自慰了。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有關著作,其主要書目附後,在此對有關作者表示感謝。
段超
1998年仲夏於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