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方孔炤·全邊略記

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方孔炤·全邊略記

《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方孔炤·全邊略記(第3輯)》指出明代蒙古史是蒙古史中承上啟下的一段歷史,在中國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明代蒙古的活動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需依賴漢籍去探尋。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多為散見,且不易得,尚未有人作全面系統的蒐集整理。這套彙編蒐集價值較高的記有明代蒙古內容的漢籍,按成書先後加以編次點校,大體囊括了主要的有關史料,從而方便利用,有助於促進明代蒙古史研究的深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方孔炤·全邊略記
  • 作者:王雄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06年10月1日
  • 出版社: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 頁數:551 頁
  • ISBN:9787810749114 
  • 開本:32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方孔炤·全邊略記(第3輯)》是記述明代邊疆和民族史事的著作,十二卷。

圖書目錄

《全邊略記》自序
卷之一薊門略居庸、紫荊、倒馬三關在內
卷之二大同略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略在內
卷之三宣府略
卷之四陝西延綏略固原在內
卷之五甘肅略嘉峪關略在內
卷之六寧夏略
卷之七蜀滇黔略
卷之八兩廣略湖廣土司在內
卷之九海略廣東、福建、浙江、南直、山東、北直
卷之十遼東略山海關在內
卷十一腹里略北京、南京、湖廣、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河南、山東、山西、陝西
卷十二師中表
神勢圖(豎排倒翻)

序言

《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已出版了兩輯。第一輯、第二輯是輯錄了明代漢籍中有關蒙古的專題史料和部分明人著作中有關明代蒙古篇章的節錄。本輯則是一部包含有大量明代蒙古史料的專門著作——《全邊略記》。
《全邊略記》是記述明代邊疆和民族史事的著作,十二卷。作者為方孔熠。方孔熠字潛夫,明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初任嘉定知州,後入京為兵部主事。天啟初任兵部職方員外郎,因觸忤閹黨崔呈秀被削籍。崇禎元年(1628)起故官,旋以憂歸。居喪期間,參加了平定家鄉的民變。十一年,以右僉都御史任湖廣巡撫,與農民起義軍李萬慶、馬光玉、羅汝才等部作戰,多次獲捷。時總理軍務熊文燦受張獻忠降,將張獻忠部安置在谷城。方孔焰識其偽,上疏力言招撫之誤,未被採納。孔熠仍堅持己見,練兵秣馬.為戰守之備。不久,張獻忠復叛,熊文燦罷職。兵部尚書傅宗龍建議由方孔熠代熊文燦督師,朝廷不許,而用楊嗣昌。楊嗣昌命方孔熠遣部將楊世恩、羅安邦攻剿羅汝才、登相部,兩將深入,在香油坪敗績。楊嗣昌既與方孔熠意見不合,又刻忌方孔熠於張獻忠暫降之先見,於是藉此劾孔熠下獄,以楊一鶴代之。方孔熠的兒子方以智伏闕為父訟冤,方孔熠才得以減死,謫戍紹興。後來經人推薦復官,以右僉都御史主管山東、河北屯田。不久,朝廷又命他兼理軍務,抵禦農民軍。命令剛下,李自成已攻陷了北京。孔熠南下歸隱,十餘年而終。
《全邊略記》是方孔熠任兵部職方員外郎時所撰,書成於崇禎元年(1628)。兵部職方司主要主管國家的邊防圖籍,方孔熠曾兩次在兵部職方司任職。因第二次赴任時間很短便丁憂歸里,《略記》的著撰當在其第一次任職兵部時。
天啟年間,明朝已經腐敗,國家烽煙四起,戰火遍地。蒙古、女直桀驁於北方、東北諸邊,農民起義遍於內地,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方孔焰雖職居下僚,但他能保持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的氣節與情操,不同流合污,清醒做人,正直辦事。躬親勵職,常“恐人負官”。在同僚多“以舟旋當世為務”的氛圍中,他卻於公餘之暇,出於“仿率舊章,可以為治”的目的,整理部中簿籍、堂稿等資料,記有明一代邊事,編成此書,以資借鑑。這是他作為一介書生,立朝廊署,為當世、為後世所做的一件不朽之事,也是他把著述與職守相結合的益世之舉.是明末讀書人經世致用學風的具體體現。
方孔熠的著述條件不是很好。他不是史官,不能遍覽歷朝實錄、秘府典籍。因此他著述主要依據的資料就是部中堂稿,且多有軼蝕。雖“恆苦固陋”,但努力勾稽纂輯,將有明一代邊防所行之開中、屯墾、駒牧、戍班、車騎、戈鋌、火制、烽燧、版築、挽飛之制形之於著述,見其大義,並對“欺策忠勛,怯邀勇錫,膻且腐者登潔籍而被奇褒”的醜惡現象進行揭露鞭笞,對歷朝志士仁人“時至而畫已周,事起而讒相蹈,膽任扶衰,中於求忮”的處境表示極大的同情與憤慨。
《全邊略記》十二卷,目次為:卷一薊門略(居庸、紫荊、倒馬三關略在內),卷二大同略(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略在內),卷三宣府略,卷四陝西延綏略(固原略在內),卷五甘肅略(嘉峪關略在內),卷六寧夏略,卷七蜀、滇、黔略,卷八兩廣略(湖廣土司在內),卷九海略(廣東、福建、浙江、南直、山東、北直),卷十遼東略(山海關略在內),卷十一腹里略(北京、南京、湖廣、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之一種出版,著眼點主要是發掘其明代蒙古史史料方面的內容、價值。這方面的內容集中包含在該書的第一至七卷和第十卷。卷十二《師中表》綴列了有明一代邊防、海防和內地用兵的主要史事,有助於概觀有明一代明朝與蒙古的和戰與對其他地區經略的形勢對比。《大明神勢圖》所繪地圖與標識亦足資參考。卷八兩廣略、卷九海略、卷十一腹里略,雖然其中直接記述蒙古史事的材料不多,但作為一個整體,與其他部分內容亦不無關係。加之該書傳本甚少.故亦不作節錄。以全璧付梓,亦可滿足更大層面上的讀者與研究者的需求。
該書有明崇禎元年刻本,清朝列為禁書,流傳很少。1930年北平圖書館出版鉛印本,今亦稀見。1974年台灣廣文書局將該書明刻本影印,大陸亦頗難得。本輯據明崇禎刻本整理標點。整理標點的原則基本如第一輯前言所述。針對書中許多有關邊疆民族的人名、地名、歷史事件、典章制度、風俗物產的記述一般讀者不大熟悉,且書為孤本,訛誤之處無其他版本可供勘正的情況,整理者靠多年蒙古史研究的積累,努力進行校理疏通,改正了明顯的錯字,對其中費解之處亦作適當的標註(分段、標點),以期方便學界閱讀利用。疏誤之處誠請讀者指正。
本書的整理出版獲國家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內蒙古大學出版基金、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資助,專此致謝。
整理者
2006年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