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董其昌夏木垂陰圖軸

明代董其昌夏木垂陰圖軸

中國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董其昌先生的畫作《夏木垂陰圖》軸,成作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補題於明天啟六年(1626年)。原畫現存於台灣故宮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代董其昌夏木垂陰圖軸
  • 館藏地點:台北故宮博物館
  • 用料:紙本,墨筆
  • 大小:縱91.3cm,橫44cm
  • 作者:明·董其昌
作品簡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本幅自題二則,其一:“夏木垂陰。己未秋日。玄宰寫。”鈐印“昌”。又題:“柳條拂地不須折,竹枝入雲從更長。藤花欲暗藏猱子,柏葉初齊養麝香。丙寅秋。玄宰重題。”鈐“宗伯學士”、“董氏玄宰”印。
詩堂陳繼儒題:“思翁晚年筆正如董北苑、巨然,有如雷如霆之氣,足吞畫苑餘子。陳繼儒題。”鈐“眉公”印。
明代董其昌夏木垂陰圖軸
明代董其昌夏木垂陰圖軸
收藏印有“虛齋審定”、“李氏珍藏”、“季雲審定真跡”。
註:“己未”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董其昌時年65歲。“丙寅”為明天啟六年(1626年),董其昌時年72歲。

作品鑑賞

此圖截取山坡一角,其上有柳樹、松柏,共三株。樹木主幹蒼勁高聳,枝葉繁茂蓊鬱。構圖簡潔飽滿,用筆老辣迅疾,墨色濃淡得宜,生動地表現出林木枝葉紛披的景象。又以長披麻皴皴染山石,皴與染相結合,加上濃重的苔點,使得長滿青苔的山石因而具有濕潤的質感。在墨色的運用上,整幅畫面主要以濃墨與留白相對比,黑、白、灰關係明確,營造出清爽明麗之氛圍,使觀者似乎感受到夏日樹蔭之中的涼爽清幽。
董其昌的山水畫大體有兩種面貌,一種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這種面貌的作品比較常見;另一種則是青綠設色,時有出以沒骨,比較少見。他十分注重師法古人的傳統技法,題材變化較少,但在筆和墨的運用上,有獨特的造詣。

作者簡介

董其昌,字玄宰,一字元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於明毅宗崇禎九(1636)年,華亭(上海松江)人。他是明代後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他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很大。此時吳派、浙派均走入未流。他與莫是龍、陳繼儒、趙左、顧正誼等所謂畫中九友,推陳出新,獨樹一幟,扭轉了吳、浙兩派的頹風,功居首位。
董其昌少年時即負盛名,家中富有,好書畫,並以書法名垂海內。神宗萬曆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曾做太子太保等職。精鑑賞,富收藏。既是畫家、書法家,又兼美術評論家。著書有《容台集》、《容台別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平生對書畫理論見解相當豐富,竭力推崇和提倡“文人畫”的“士氣”。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董其昌才溢文敏,繪畫上有南董北米之說。他與莫是龍、陳繼儒提倡“南北宗”之說,即把“院體”山水畫與“文人畫”人為地分為南北兩派。董其昌是明代大家,繪畫上,他專長於畫山水,宗法董源巨然高克恭黃公望倪瓚等,尤其看重黃公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