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陽瀉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卷四,具有蠲痰泄熱,和胃除痞的作用。主治霍亂後,胸前痞塞,湯水礙下,或渴,或呃。
基本介紹
- 出處:《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卷四
- 功用:蠲痰泄熱,和胃除痞
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石菖蒲、黃芩(酒炒)、制半夏各一錢(3g),川連(薑汁炒)五六分(1.5g),蘇葉三四分(1g),制厚朴八分(2.5g),鮮竹茹、枇杷葉(刷)各二錢(9g),蘆根一兩(30g)。
用法
天雨水急火煎,徐徐溫服。
功用
蠲痰泄熱,和胃除痞
主治
霍亂後,胸前痞塞,湯水礙下,或渴,或呃。
方義
王氏此方,實從《傷寒論》瀉心湯演繹變化而來。黃芩配半夏。黃連配生薑。此仲景用藥之例。此指暑熱穢濁,乾薑非所宜,故以厚朴易之,而其辛苦泄降之法,藥雖變而法不變;復以石菖蒲方向化濁,紫蘇葉辛芳疏達,話胃濁,暢氣機,升清陽;竹茹、枇杷葉皆微寒之品,清胃熱而止嘔逆。蘆根甘寒,以為清熱生津之用。
加減化裁
小溲秘澀者,加紫菀。
附註
附方 新訂昌陽瀉心湯
組成:石菖蒲9g,黃連9g,黃芩12g,半夏9g,全瓜蔞15g,鬱金9g,焦梔子12g,香豉9g(後下),銀花15g,連翹15g,板藍根15g,太乙紫金錠或安宮牛黃丸一枚(和服)
功用:瀉火化濕,清心通竅
主治:腸傷寒中期,濕熱久郁,化火化營,高熱持續,神煩譫妄,晝則了了,入暮昏沉,胸痞脘悶,渴不引飲,溺黃便窒,舌絳。或舌邊獨絳,苔黃厚濁,脈滯數。
出處:《新訂方》
重要文獻摘要
清·王孟英:此瀉心湯證也,何必另立方治。以暑熱穢濁之邪,與傷寒不同,故無瀉心皆由園柄方鑿之格,漫為引用,豈徒無益已哉。茲以菖蒲為君,辛香不燥,一名昌陽者,謂能掃除濁邪,而昌發清陽之氣也,和諸藥以為劑,共奏蠲痰泄熱,展氣通津之績,已歷驗不爽矣。(《溫病經緯》)
近代·何廉臣:此方除痰泄熱,宣氣通津。專治暑穢夾痰,釀成霍亂,胸痞心煩,身患譫語,或渴或嘔,或吐酸吐苦,湯下礙下,小便澀秘等症。(《重訂廣溫熱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