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產品特點,特點,挑選,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產品文化,
產品特點
特點
昌邑梭子蟹個體大,甲殼硬而堅實,色澤光滑呈青黃色。蟹肉肉質細膩、口感稚嫩緊實、纖維豐富有彈性,海鮮味濃郁。成熟的雌蟹蟹黃為石榴紅色,雌蟹的卵塊,雄蟹的脂膏,吃起來更是鮮美可口。
挑選
1.看蟹背
昌邑梭子蟹背部色澤光滑呈青黃色,甲殼硬而堅實,腹部飽滿厚重。還可以仔細觀察蟹小腿,腿部堅硬,很難捏動的最肥滿。
2.看腹臍
“夏吃尖臍秋吃圓”正宗的昌邑梭子蟹腹臍一般呈淺紅色,紅色越多且肚臍結實蟹越肥滿。
3.看蟹蓋
看蟹蓋可以知道膏黃的豐滿度,蓋兩邊的尖上,是否有黃紅色的東西,它越多證明它的膏黃就越多。這一條只能用在母蟹身上。
產地環境
昌邑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期,乾濕季明顯,與同緯度內陸地區相比,具有冬暖、夏涼、春冷、秋溫四季分明的特點。因昌邑市年平均光照在2750h左右,在申請產品保護區域內四季海水溫度變化在0℃—28℃之間,海水鹽度為12‰—35‰。昌邑梭子蟹產區地處虞河、濰河、膠萊河三條河河口交匯處,這裡水質肥沃,魚鹽餌料豐富,海水回流,魚蟹眾多。以其獨特的天然地理環境和優質的水源條件,造就了昌邑梭子蟹營養豐富的優質特點。
歷史淵源
《昌邑縣水產志》記載:昌邑為濱海之縣,海洋漁業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期,“管仲相齊,為漁鹽之利致齊富強”時,“都昌已負盛名”(都昌即今昌邑)。
光緒版《昌邑縣誌》有記載:蟹—昌邑之蟹體大肉細而味美膏滿赤紅俗呼石榴黃。指的就是“八月的蟹子頂蓋肥”,此時的昌邑梭子蟹的蟹黃紅而清香濃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黃澤巷編寫的《分省方誌》記述當時的下營港“民船依集,貨物雲吞……”
生產情況
昌邑市有無公害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5處,原、良種場3處,育苗場5家,年培育蟹苗3億尾,年增殖放流蟹苗達3000萬尾。
昌邑市年產蟹量2000噸以上,總產值1.7億元,產業收入達3億元以上。
產品榮譽
2013年1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昌邑梭子蟹”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山東省昌邑市現轄行政區域內的北緯37°07′至37°40′,東經119°17′至119°34′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三疣梭子蟹。
二、生產方式
天然捕撈。
三、蟹苗來源
1.人工增流:由天然捕撈的親蟹繁育的蟹苗進行人工增流。
2.天然繁育:親蟹自然繁育。
四、捕撈
每年九月至翌年五月,以流刺網捕撈。網目尺寸普遍≥12厘米。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頭胸甲堅硬,背部呈青黃色,體表色澤光潔。蟹體厚實,體型肥滿。肉質細膩,緊密有彈性。蟹黃凝固呈石榴紅色。
2.理化指標:
項 目 | 指 標 | |
雄蟹 | 雌蟹 | |
脂 肪(%) | ≥1.3 | ≥2.6 |
蛋白質(%) | ≥15 | ≥15 |
單體重量(g) | ≥250 | ≥200 |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產品文化
“昌邑梭子蟹”一年分"麥黃蟹"和"豆黃蟹"兩次汛期,俗話說就是“夏吃尖臍秋吃圓”,初夏的麥黃蟹,美在鮮嫩;中秋的豆黃蟹,美在香濃。母蟹產卵後,空卵形成一朵花仍附在身上,漁民稱此為“戴花”,這“花”鮮食無滋味,但取下曬乾,敲碎做湯,卻又滋味重返,很好吃。
昌邑梭子蟹蛻皮時,不知受了什麼干擾,外邊殼還來不及脫下,內里就又生了一層,漁民稱為“二夾皮”。將蟹蒸熟後,剝去外皮,內里一層皮柔韌香鮮,勝過多少海味,只是此蟹極少,萬分難得。
昌邑梭子蟹還可以生食,外鄉人沒有親見,被傳為奇聞。這種特製的生蟹,我們稱作“生嗆梭子蟹”。製作的季節多在菊花開放的秋日,首先用鹽加生薑、桂皮、花椒、蔥花等佐料煮醃蟹水,冷卻後,裝進罈子里,選半斤左右的活昌邑梭子蟹放入湯中,令其飽飲一腔,香味內浸。然後,封緊壇口,20天后便可以食用。此時醃製的昌邑梭子蟹脆、香、爽口,易長期保存。不過,漁民們多愛把這種美味放到大雪紛飛的時日,到那時開壇取蟹,鮮香之氣,溢滿一室,大碗量酒,吮生蟹當餚,眾人覺得神仙不換,因此而享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