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對殺蟲劑的抗性

昆蟲對殺蟲劑的抗性是有關昆蟲抗藥性的研究

正文,

正文

某一昆蟲品系對某種毒物劑量具有的大於同一種類正常群體內絕大多數個體的忍受能力。
20世紀40年代後期發現家蠅對 DDT有較高的抗性以來,陸續不斷地又發現了許多具有抗性的蟲種,到1980年為止,具有抗性的害蟲已達428種。此外還發現其他生物(包括蟎、有害雜草、植物病原體、線蟲、鼠類、魚以及某些害蟲的天敵等)對農藥也能產生抗性。
昆蟲抗性的產生是大面積連續使用一種或一類藥劑造成的。在連年大量使用一種藥劑以後,耐藥力弱的昆蟲被淘汰了,強的存活下來而得到繁殖。藥劑的用量逐年增加,昆蟲的抗藥能力也逐年增大,這就產生了抗性。昆蟲的抗性機理,雖然還不很清楚,但可以看到下述幾點:
① 昆蟲的抗性是可以遺傳的。在正常昆蟲群體中有極少數個體的機體內含有對某種藥劑的抗性基因(R)。使用藥劑後,沒有抗性基因的個體被殺死了,含有抗性基因的個體存活並且繁衍起來。因此,藥劑主要起了選擇作用,這是所謂前期適應學說。
然而昆蟲抗性遺傳是很複雜的問題,除果蠅和家蠅外,對其他昆蟲還研究得很少。目前認為抗性遺傳大多數是多基因的。例如,家蠅細胞內有5對染色體,已知對DDT抗性的有關基因是:控制DDT脫氯化氫酶的基因在第二號染色體上;控制抗擊倒的基因和控制抗穿透的基因在第三號染色體上;控制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基因在第五號染色體上。業已發現對 DDT抗性很強的家蠅同這些基因都有關係。
② 抗性基因的發展促使昆蟲生理、生化機制發生改變。昆蟲生理、生化機制的改變是產生抗性的直接原因,因為任何動物一方面要通過各種酶的作用從食物中吸取營養進行生長、繁殖;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各種解毒酶的作用,將食物中脂溶性強的有害物質轉變為水溶性強的無毒物質排出體外,以避免因為有害物質的累積而中毒。這種自存、自衛的生理、生化作用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絕大多數昆蟲以取食植物為主,除了從植物中吸取營養外,也要通過解毒酶作用將植物體內的少量生物鹼等有害物質排出體外。一般昆蟲體內都存在一些解毒酶,大多數農藥是脂溶性物質,可以被一些解毒酶轉變為水溶性物質。因此,一般昆蟲對農藥都有不同程度的解毒能力。大量使用藥劑以後,在昆蟲群體中含解毒酶較多的個體增加了,因而產生抗性。另外,昆蟲閉合氣孔以阻止藥劑成分進入體內,藥劑對昆蟲體壁穿透性和神經敏感性降低以及乙醯膽鹼酯酶變性等也能增強對藥劑的抗性。有些解毒酶(尤其是混合功能氧化酶)是非專一性的,能夠分解多種農藥。因此,某種昆蟲一旦對某種農藥發生抗性,就有可能引起對尚未使用過的多種農藥的抗性,這就是所謂互動抗性。
③ 從生物學的特點來看,一般抗性品系的昆蟲常有產孵量少、成活率低和生活史長等特點。在藥劑停止使用後,沒有抗性基因的個體繁殖得快,整個昆蟲群體內有抗性基因的個體減少,抗性就較快地下降。
防治具有抗性的害蟲的主要原則是綜合治理,儘可能地減少農藥用量,改進施藥方法,避免殺傷天敵,並選擇幾種作用機理不同的農藥輪換或交替使用,以降低昆蟲抗性或延緩昆蟲抗性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