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龍

旱龍是中國銅元龍網之一。因龍圖下方無水波紋而得名。與水龍對舉,通常用於“立龍”“大清龍”兩類龍圖下方有無水波紋的版別區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旱龍
  • 注音:hàn lóng
  • 解釋:.虹的俗稱
  • 文獻:《丹鉛總錄.天文.虹霓》
簡介,扒旱龍活動,儀式,祈福,狂歡,

簡介

2.蝸牛的俗稱,蘇北部分地區稱蝸牛為旱龍。

扒旱龍活動

 
扒旱龍:一種流傳於廣東東莞常平橫江廈村的民間活動。
東莞人多為宋代從北方南遷而來。清代記載,常平鎮橫江廈村和厚街鎮橋頭村已有舞旱龍。當地是山區,不忘祖宗五月龍舟節,但沒有江河競渡,只好“扒旱龍”,一直延續至今。橫江廈村這個小村,每年五月初七、初八舉行的“旱龍節”習俗,宋代末年已存在,元代年間已成風俗,延續至今。現村里僅存的一頭木製旱龍據說乃清代年間流傳至今,已歷百多年,是村民眼中的一具神物。當天,由兩人抬著旱龍,全村男女敲鑼打鼓,繞全村一周,第二天反繞著走,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木製的龍頭款式延續至今。

儀式

旱龍是由五六尺的粗木製作而成,有角有鱗宛似龍形,一般由三人負責抬舞旱龍,兩人扛龍頭,一人扛龍尾,扛龍的人都戴著古樸的尖頭圓形龍舟帽。出行之際,全村人聚集在村里李氏宗祠,燃香插龍頭,繞村遊行拉開帷幕。
村民在自家門口行禮,祈求風調雨順。

祈福

神龍出行自然是風雨雷電相隨,隨著一聲仿似旱地炸雷的鞭炮聲過後,龍鼓樂聲迭起,眾獅子載舞緊隨其後,所到之處,村里老幼放鞭炮或隨後遊行。
龍舟隊伍緩緩地行進著,村民們在自家門口行禮。
人群中,舉步原已維艱的老人家,拜起龍神來卻是動作輕盈利落,祈福祈平安祈豐收,豐收就意味著來年的幸福,祈盼已成為一股堅實的精神支柱,牢牢地扶直了顫巍巍的身軀。無數懵懵懂懂的孩童,也守在圍觀的人群前列。

狂歡

每年的龍舟節,其實就是橫江廈全村人的一次全體聚會、集體狂歡。
按照習俗,每次遊行從中午開始直至晚上八九時方收場,村里還會搭台連演三晚大戲,給村民們一飽眼福。村民們歡歌載舞,既是祈求風調雨順豐收年,也是對未來幸福的預先慶賀、歡舞。
年年月月,隨著打工外出、搬遷外移,儘管村里村民已經日益稀少,儘管社會經濟的發展,風調雨順的豐收期盼已經不再沉重和迫切,但每年的此時此刻,外出打工者、喬居外地者,都會不約而同地回到橫江廈村,回到追隨著旱龍歡舞的隊伍中,回到祖輩的古老精神世界裡。
橫江廈“旱木龍”巡遊習俗
2010年1月18日 來源: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 編輯:辦公室
常平鎮橫江廈村的“旱木龍”巡遊已被列入東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和第三批省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這是一種流傳於廣東東莞常平橫江廈村的民間活動,常平橫江廈村全村只有一個姓,全為李姓,祖上也是從中原過來。原來村里人在五月龍舟節祈求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生活幸福,也以此來紀念祖先。但隨著環境變化,橫流在村邊的橫江河慢慢由大變小,由江河變成了浦田,沒有江河競渡,只好“扒旱龍”,抬木龍巡遊,一直延續至今。現村里僅存的一頭木製旱龍據說乃清代年間流傳至今,已歷百多年,是村民眼中的一具神物,也是當年常平橫江廈村進行旱木龍巡遊的最好實物證據。
常平鎮橫江廈村旱木龍巡遊的時間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七和初八這兩天。這兩天是橫江廈人歡慶的節日,更是全村的“狂歡節”。 每年的此時此刻,外出打工者、喬居外地者,都會不約而同地回到橫江廈村,回到追隨著旱木龍巡遊的隊伍中,回到祖輩的古老精神世界裡。按照習俗,村里還會搭台連演幾晚大戲,給村民們一飽眼福。村民們歡歌載舞,既是祈求風調雨順豐收年,也是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慶賀、歡舞。
橫江廈整個旱木龍巡遊的組織工作都是“神手們”來擔任。初五初六這兩天,擔任今年巡遊的十二個“神手們”就集中在一起,分別從上一年存放在上圍和下圍兩個自然村的“宗祠倉堂”里,拿回用香樟雕成的一公一母兩條木龍,“請”到村裡的祠堂安放。到了初七這一天,村民們則焚香沐浴,穿著打扮,聚集一起,在長者的帶領下,敬神拜祖,祈求平安。上午十時左右,由六個壯漢分三人一組,兩人抬龍頭,一人舞龍尾,每組各抬一條木龍,由神橋引路,順時針沿著村邊大路,繞著村子巡遊一圈,用時約為兩個小時。
巡遊隊伍一路敲鑼打鼓,燃炮鳴銃,歡聲笑語。回到祠堂前,兩龍必有“趣斗”,因為在巡遊時,人多路窄,兩龍爭風,略有不服,所以到了廟前地平開闊,兩龍便開始鬥起來,眾人爭上前圍觀,此時便是巡遊的壓軸戲。在村民們圍觀之下,兩龍有時會從“趣斗”變成“惡交”,好在有十二名“神手們”拉開相勸,才相安無事。
次日,巡遊還是按著昨天路線反時針再巡遊一圈,然後,木龍歸位存放,一年一度的旱木龍巡遊到此結束。
據了解,旱木龍進行巡遊,既有扒龍舟的影子又有舞龍的元素。首先是巡遊時每一條龍配用的鑼鼓均是扒龍舟用的鑼和鼓,而舞木龍的人員圴戴著舞龍才有的上了桐油的尖竹帽子。木龍的龍頭上有一對鹿角,這也和舞龍的龍頭相近。龍是祥瑞的象徵,是美善的比喻,它以特有的珍貴與靈異,為老百姓帶來太平、福祿、長壽和好運的期盼。在龍的身上,寄託著人生最美好的願望與嚮往,承載著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圖騰信仰和生殖崇拜,表現了人民大眾的審美心理和民俗信仰。由於環境的變化,沒有龍舟可扒,但也可以做起旱木龍進行巡遊,以龍的形象驅邪,清靜大地,消災避難,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常平橫江廈的旱木龍巡遊習俗,生於民間,長於民間,完全是按民間形式進行組織和開展的,也是民間自發自願的。常平橫江廈村的旱木龍巡遊有著深厚的民間信仰和民間崇拜,這些都支撐著旱木龍習俗的起源、生存和發展。常平橫江廈村的旱木龍巡遊是橫江村民的節日,它寄託和表現了村民的審美心理和民俗信仰。
常平橫江廈村的旱木龍巡遊的風俗,從內容到形式,都體現出農耕文化的思想和特點。一是對龍的崇拜。常平橫江廈村處於埔田地,以農業為主,天氣的陰晴旱澇直接控制著農作物的生長,而農作物的好壞又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命運。而自遠古以來,在古人的觀念中,龍是一種能影響雲雨流布,掌握人們命運的神秘動物。因此,對龍的崇拜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儘管環境不許“扒龍舟”了,但村民們還是想辦法,用旱木龍巡遊的方式來表達對龍的崇拜和敬畏。二是體現和諧精神。從常平橫江廈旱木龍巡遊中,“神手們”的誕生和安排,可以看出全村多少年來透出的一種和諧的文化。每一已婚的男子都有機會當神手,但每年人一生只能擔當一次神手,這個體現出一種公平的原則,每一個人都有幸運的機會,但既然當了“神手”,就必須擔當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從而使村裡的每一個男子都有一次鍛鍊的機會,使大家更加團結,和諧。三是反映深厚的農耕文化。從“神手”們的報酬——拾兩天全村的豬糞。這個事例,在農耕文化民俗里堪稱一絕。“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這個風俗,相當於農耕文化的活化石。
橫江廈整個旱木龍巡遊極具民俗性、儀式性和群體性。每個村民都以能參加巡遊為榮。如今旱木龍巡遊已經加進了更多的元素,有醒獅參加等,但其娛神娛己,祈求幸福,彰顯力量,團結向上的文化內涵不變,它是祖先留下來的一筆豐厚的文化財富。
端午過舞旱龍 常平橫江廈村喜過“旱龍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