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麥瓶草

旱麥瓶草

山螞蚱草 (學名:Silene jenisseensis Willd. ),又名旱麥瓶草。多年生草本。花期7-8月,果期8-9月。產東北、華北地區,朝鮮、蒙古、俄羅斯也有分布。根入藥,稱山銀柴胡,治陰虛潮熱、久瘧、小兒疳熱等症。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花果期,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變型和變種,

形態特徵

植株: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
根莖:根粗壯,木質。莖叢生,直立或近直立,不分枝,無毛,基部常具不育莖。
葉:基生葉葉片狹倒披針形或披針狀線形,長5-13厘米,寬2-7毫米,基部漸狹成長柄狀,頂端急尖或漸尖,邊緣近基部具緣毛,余均無毛,中脈明顯;莖生葉少數,較小,基部微抱莖。
花:假輪傘狀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花梗長4-18毫米,無毛;苞片卵形或披針形,基部微合生,頂端漸尖,邊緣膜質,具緣毛;花萼狹鐘形,後期微膨大,長8-10 (-12)毫米,無毛,縱脈綠色,脈端連結,萼齒卵形或卵狀三角形,無毛,頂端急尖或漸尖,邊緣膜質,具緣毛;雌雄蕊柄被短毛,長約2毫米;花瓣白色或淡綠色,長12-18毫米,爪狹倒披針形,無毛,無明顯耳,瓣片叉狀2裂達瓣片的中部,裂片狹長圓形;副花冠長橢圓狀,細小;雄蕊外露,花絲無毛;花柱外露。
果:蒴果卵形,長6-7毫米,比宿存萼短;種子腎形,長約1毫米,灰褐色。

花果期

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1 000米的草原、草坡、林緣或固定沙丘。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朝鮮、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西西伯利亞(葉尼塞河沿岸)。

主要價值

《內蒙古植物藥志 第一卷》記載
【中藥名】 旱麥瓶草
【蒙藥名】 希日一蘇古恩乃一其黑
【別名】 麥瓶草、山螞蚱、山銀柴胡
【產地產量】 產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東部、大青山、蠻汗山、烏拉山。產量較多。
【入藥部分】 根入藥。
【採集加工】 春、秋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泥土,曬乾,切片備用。
【藥材鑑別】 性狀 根呈圓柱形,直徑0.5~1厘米,根頭部有小疣狀突起,或有莖殘基。表面深黃色或黃棕色,有細縱皺紋。體輕,質堅實,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弱,味微甜。
【化學成分】 全草含有皂甙、黃酮類化合物、微量生物鹼以及蛋白質、澱粉和糖類。
【性味功能】 中藥味甘、苦,性涼。清熱涼血,除骨蒸。
蒙藥味苦、辛,性平。開竅,清肺。
【主治】 中藥治陰虛血熱,虛勞骨蒸,陰虛久瘧,小兒疳熱,盜汗,羸瘦。
蒙藥治肺熱,耳聾,鼻塞症,鼻乾,鼻息肉。
【用量用法】 中藥5~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蒙藥多配方用。
【使用注意】 外感風寒,血虛無熱者忌用。
《中國民族藥志要》記載
【藏藥】普坡孜:全草治肺結核,瘧疾發燒,腸炎,痢疾,月經過多,淋病《藏本草》。
【朝藥】旱麥瓶草:根治陰虛勞熱,久瘧,小兒疳疾,肝炎,慢性病低熱《朝藥錄》。
旱麥瓶草:根治結核性發熱,盜汗《圖朝藥》。

變型和變種

  1. 絲葉山螞蚱草(變型)
    植株較矮,高13-20 (-30) 厘米。葉片線形,長2-5厘米,寬1/3-2/3 (-1) 毫米,無毛。總狀花序具少數花;花萼小,長6-8毫米。
    產黑龍江、內蒙古和山西等省區。生於多礫石草坡或沙質土乾草原。俄羅斯(西伯利亞)也有。
  2. 小花山螞蚱草(變型)
    莖生葉片寬1.5-3毫米,無毛。花萼長6-7毫米。蒴果長約5毫米。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生於山地草坡或沙質草原。俄羅斯(西伯利亞)也有。
  3. 長白山螞蚱草(變種)
    植株較矮,高14-20 (-30) 厘米。莖生葉片長6-7厘米,寬2-3毫米。總狀花序常具數花;花萼具紫色縱脈;花瓣較寬。
    產吉林、黑龍江。生於高山礫石灘或林下草地。朝鮮也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