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西門

旱西門

旱西門又稱“石城門”或“漢西門”,是南京城西面的一座城門,南面是俗稱“水西門”的三山門,北面是清涼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旱西門
  • 又稱:石城門
  • 位於南京城西
  • 組成:兩道瓮城、三通城門
簡介,歷史,地勢,

簡介

旱西門(又稱石城門,漢西門)旱西門(又稱石城門,漢西門)
漢西門。坐東面西,由兩道瓮城、三通城門組成。城門上原建有城樓,樓雖無存。石柱礎仍在。西、北兩面牆體和中間隔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占用單位拆除,現僅存東、西兩面牆體和東、西兩券城門。

歷史

該門原為南唐京城的大西門,1366年,朱元璋下令改築應天府城時,利用原有的大西門並加以擴建,增駐瓮城。石城門由二道瓮城,三道城門組成,三門直對一條直線上,構成南京西部城防的要地。石城門也是南京保存至今的4個明代城門(聚寶門石城門清涼門神策門)之一。
1958年,石城門大部分被拆除,但是保留了部分瓮城。
1977年春.南京市政機具總站為建廠房,向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具文.要求拆除西門座。此時,適逢《毛澤東選集>第5卷出版。該市文保會分管地面文物保護工作的同志,根據<<反對黨內的資產階段思想》一文中關於“關鍵是鞏固集體領導,反對分散主義”指示里,把拆除北京城牆作為“大問題”而作出必須“先由黨委討論決定,再由政府執行”的規定.邀集南京工學院建築系以及市園林處的專家,與市政機具總站負責同志一起。舉行現場會議,統一了保護西門座的認識;再向市委具文請示.取得市委文教書記周伯藩同志的批准,保住了漢西門中蔚為壯觀的主體建筑西門座。從而,使今日之漢中門休閒廣場保有了文化的深層蘊含。確保了對遊人的吸引力。
1997年,南京市政府修復了石城門部分瓮城,附近開闢為市民廣場。 石城門門券兩層,流通繁榮的商業大道。因靠近石頭城,故稱石城門。路面均鋪“監石”,清代八卦洲柴薪由此車運入城,日久竟將監石碾碎。此門又稱漢西門,或稱旱西門,現存券門兩個。

地勢

漢西門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史籍記載,宋以前,長江直逼清涼山。江水從鬼臉城下擦壁而去。漢西門外的秦淮河古稱淮水,在此與長江匯合。這裡便成了“夾淮帶江,以盡地利”的地方,成為當時南京的水陸碼頭。古人常以“鐘山龍盤,石頭虎踞”來描繪南京形勢。在古代,要防北敵南渡。必先守住石頭城;要阻止北敵登岸,必先把守碼頭;要確保碼頭,必先重兵設防於漢西門。漢西門成了古代南京城防的鎖鑰。東吳末帝孫皓出降晉軍時,“一片降幡出石頭”當在此處。清代康熙和乾隆南巡來南京,北返時均出漢西門登舟人長江。1842年8月26日。英國侵略軍頭目璞鼎查至上江考棚議約,也是由該門入城的。直至清末,江浙聯軍發起的光復南京之役,“辮帥”張勛帶著敗軍,亦是由漢西門出城上船北竄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