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高10-30厘來。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亮黑色有棕色狹邊的鑽狀披針形小鱗片。葉多數,簇生;柄長6-20厘米,粗1-1.5毫米,圓柱形,栗色或栗黑色,有光澤,基部疏被深棕色小鱗片,向上全體密被紅棕色短剛毛;葉片長圓形至長圓三角形,長4-12厘米,基部寬3-6厘米,頂部羽裂漸尖,中部以下三回羽裂;羽片3-5對,基部一對最大,三角形,長2.5-3.5厘米,基部寬2-2.5厘米,短尾頭,基部上側與葉軸並行,下側斜出,幾無柄或有極短柄,二回深羽裂;小羽片4-6對,羽軸上側的長約1厘米,寬2-3厘米,披針形,鈍尖頭,基部與羽軸合生,全緣,羽軸下側的遠較上側的為長,基部一片尤長,長1.5-2厘米,寬1.5厘米,長圓形,短尾頭,基部上側平截,與羽軸並行,下側斜出,無柄,羽狀深裂達羽軸闊翅;裂片5-7對,披針形,第二片小羽片或為淺羽裂或僅下側有一二短裂片,向上均為全緣;基部以上羽片略漸縮短。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分叉,下面明顯隆起,上面略可見。葉乾後革質或堅紙質,灰褐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及羽軸上面和葉柄同色,密被棕色短剛毛。孢子囊群生小脈頂部;囊群蓋由葉邊在小脈頂部以下反折而成,在反折處形成隆起的綠色邊沿,蓋為膜質,褐棕色,邊緣為不整齊的粗齒牙狀。
生長環境
旱蕨類為耐陰喜弱光植物,在充足的散射光條件下生長良好,忌強光暴曬。光照太弱植株會因同化不強出現飢餓現象導致生長不良。當環境中光照強度在285 lx以下時生長停止,葉色變暗失去光澤,當光照在3.0萬lx以上葉片則被灼傷變黃,持續此光照在10天以上葉片出現淺褐色乾枯狀灼傷斑。通過2年的連續栽培試驗結果表明:光強在1200~8000 lx範圍內適宜於旱蕨的生長發育,這也與人類居室環境的自然光強相似。
溫度是
蕨類植物生長的重要環境條件。溫暖的環境適合蕨類的生長,大多數蕨類植物生長適溫為18~28℃,原產熱帶、亞熱帶及溫帶的種類在北方必須溫室越冬。高溫季節應加強通風降溫和遮陰措施來減少對蕨類的危害。旱蕨屬於耐高溫品種,當環境溫度高於38℃時生長緩慢,高於40℃時停止,較之其他蕨類植物葉片不易枯黃。旱蕨相對其他蕨屬如
鳳尾蕨(Pteris Mayll)抗寒性差,當氣溫低於0℃時,新葉中有64%葉尖出現凍傷,呈水漬狀褐變,但鳳尾蕨無任何受害症狀。試驗結果表明氣溫在20~35℃時為旱蕨生長較快的適溫區間。
圖冊二來源:
分布範圍
產河南(商城)、甘肅(康縣、文縣)、湖南(保靖)、江西(廬山、武寧)、浙江(慶元、龍泉)、福建(建陽、南靖)、台灣(新竹、台中、南投、嘉義)、廣東(連縣)、廣西(天保、百色)、貴州(安順、三合、赫章)、四川(漢源、重慶、康定、瀘定、平武、雷波、峨眉山、萬縣、城口)、雲西(昆明、麗江、思茅、屏邊、祿勸、元謀、雙柏、永仁)、西藏東南部(易貢)。生乾旱河谷疏林下岩石上,海拔200-2400米。也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越南北部及日本。
在雲南西部、貴州和陝西(寧陝)還有一種叫滇西旱蕨P. maireiBrause,形體和本種相近,但葉柄有鑽形鱗片,而無短剛毛,羽片長尾頭,小羽片較長。
栽培技術
在肥料需求方面旱蕨與
蕨類的其他屬差異不大。施肥時大量元素配比為N∶P∶ K=2∶1∶2,微量元素的施入量應根據氣溫情況和生長情況調節,一般生長旺盛需補充較多的Ca肥。旱蕨對肥料濃度也有嚴格要求,肥料溶液電解質電導率EC>2.0S/m時易受害,特別是氣溫>35.0℃時,肥害更劇烈;EC<0.5S/m時,表現肥力不足出現葉片黃化,植株生長緩慢等一系列的問題。
旱蕨和大多數
蕨類植物一樣喜歡濕潤的環境,除了滿足根部的需要外,還要滿足葉面對水汽的需要,保持其周圍環境的濕潤。向根部澆水可以間隔幾天1次,以保持基質濕潤為原則,見乾見濕,夏季高溫季節必須天天向葉面噴灑水霧,並要保證通風良好;冬季可適當減少澆水,大約1周1次,以微酸性和中性的水為好。基質不宜過濕,基質過濕則新根易壞死,地上部分則會因缺水而萎蔫枯死。在相對濕度為60%以上時,生長正常,<40%時新葉易枯,以80%左右時色澤最好。
繁殖方法
蕨類植物常見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和
組織培養等幾種方法,其中小面積生產可採用分株法,規模化生產通常採用組織培養。分株繁殖一般於春季結合換盆時進行。把植株從盆中倒出,根據需要將一株分成數株,每株帶有根和葉。 分株時要小心,切勿損傷生長點,儘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損傷的葉和根,按原來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無嚴格的季節要求,一年四季皆可進行。
病蟲害防治
旱蕨的主要病害是
炭疽病,在出現病斑之前,用800倍百菌清防治效果較好,當病斑出現之後,則無良好控制方法,只能是去病葉。另外種植環境要求空氣清潔,當氨濃度過高,或有腐爛動植物殘體散發有害氣體濃度過高時,旱蕨葉會受害,可致地上部分全部枯死。
旱蕨在高溫季節易發生
斜紋夜蛾為害,但防治時要注意選擇適宜藥物,如用藥不當極易產生藥害,尤其在高溫天氣更甚,一般採用歐邁克1500倍液防治,效果較好。
滇西旱蕨
植株高15-3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亮黑色而有棕色狹邊的鑽狀披針形鱗片。葉多數,簇生;柄長8-16厘米,粗1.5-2毫米,深栗色,有光澤,幼時上面有不明顯狹溝,並有少數短剛毛,成熟後圓柱形,基部密被棕色狹披針形的細長鱗片,向上鱗片變小而漸稀;葉片卵狀三角形或長圓三角形,長6-12厘米,寬4-7厘米,頂部羽裂漸尖,並有尾頭,中部以下二回深羽裂;羽片3-5對,基部一對較大,卵狀三角形,長2.5-5厘米,寬2厘米左右,長尾頭(約2厘米),基部上側與葉軸並行,下側斜生,柄長1-2毫米,深羽裂達羽軸狹翅;裂片4-8對,彼此疏離,下側的較上側的為長,基部一片尤甚,長1.5-2厘米,寬2-3毫米,線狀披針形,短尖頭,基部以狹翅和羽軸相連,全緣或下側偶有1-2個小裂片或圓齒;基部以上的裂片全緣;第二對羽片向上略漸縮短。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分叉,斜上,不達葉邊,下面隆起,上面不見。葉乾後紙質,灰褐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葉柄同色,上面有不明顯的縱溝,密被棕色短剛毛及少數鑽狀小鱗片。孢子囊群生小脈頂端;囊群蓋由葉邊在小脈頂端以下處反折而成,反折處形成明顯的綠色邊沿,蓋膜質,棕色,邊緣齧蝕狀。
產陝西(寧陝)、雲南(昆明、大理、維西、德欽、鶴慶、貢山)、貴州(梵淨山)。生河邊石上,海拔2300-3200米。少見。